蒲松龄参加科举为什么屡考屡败?蒲松龄考不中的四大原因!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代科举考试是王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世袭或者捐官之说,但科举考试依旧是天下读书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清朝的科举制度延用明朝,而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在宋朝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此时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是必考内容。别小看八股文,即使现在中文专业的学生能写出古人高水平的八股文也不多。因此,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清朝我国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有名,甚至在世界上也很有名,很多国家翻译出版这本中国古代鬼怪小说,无不为作者的才华所感动。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除了小说外,还有13卷文集、诗6卷、词1卷,以及杂著5种,3出戏,曲14种。他的才华被后来称为“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蒲松龄的才华出众,但他从19岁科考,辛辛苦苦进考场,反反复复的考了44年,竟然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上。直到71岁时,朝廷还按照惯例给他补了一个“岁贡生”,4年后蒲松龄就去世了。后人不明白,以蒲松龄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文学家,为何一生看着“金榜”,却始终没有考中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
客观因素?
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高水平的书,足以看出蒲松龄文学功底很深。蒲松龄从小就自幼好学,19岁那年,他就以县、府、道第一考中了秀才,一时名声远扬。但此后蒲松龄再往上参加科举考试,却接连失败。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科举失败有很多客观因素,因为清朝的考试办法经常改,但再怎么改,作为想考取功名的蒲松龄应该研究朝廷的考试办法,为何违反朝廷制定的办法呢?
蒲松龄48岁时,他决定背水一战,发誓一定要考中。但在考试过程中,蒲松龄只顾思考写字了,却不小心写的文章字数超过了规定字数,让他后悔不已。他决定再次备战下一轮科举考试。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科举考试试卷的要求,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写文章,要在规定的试卷中写满,不能抄,不能少,更不能写错字涂改,也不能在试卷外写字。文字写不下也不能在边缘写字。而且试卷中不能有任何污点,否则作废。试卷作废是小事,可以下次再考,但科举考试中犯这种错误,可能被治罪,因为有作弊的嫌疑。
蒲松龄在家再次攻读经文,当他终于等到科举考试时,第一场很顺利,但第二场时,他却在考场突然病倒,当时连毛笔都握不住。他又失去了一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直到63岁时,蒲松龄看到以前与自己同期的人有的已经做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再次向科举考试发起冲击。但此时他已经步入老年,已经没有了精力去攻读,后来放弃科举考试。
人为因素?
对于蒲松龄考不中的事,后人一定会联想到古代官场的黑暗。还有人认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把鬼狐写的形象生动,他肯定惹怒了这些鬼狐仙,因此他在考场被这些妖怪捣乱,导致考场失败。其实这只是笑话或者封建迷信的说法。
还有人认为考官都是不学无术的草包,竟然连文章好坏都看不出来,以蒲松龄的文采,他的考卷也一定写得好。虽然古代考官有能力不行的,但在清朝考官也有厉害的。而且清朝经历过几次科考舞弊案,皇帝杀了很多考官,到蒲松龄这里,考场基本都很正规了。
古代科举考试,的确有乡人贿赂考官的事,于是后人就猜测,蒲松龄没有贿赂考官,没打通后门,因此他的文章写的再精彩,都不会有人看。蒲松龄还真不是一个“袖金输壁”的人,他不愿做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且蒲松龄当时并不富裕,也没有多少钱。据说蒲松龄成家后,只有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他还有四子一女,日子过得很拮据。蒲松龄当过师爷,当过塾师,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多少钱。后人把清朝考场想象的很黑暗,其实蒲松龄参加考试,考官并不非都是爱财的人,即使拿了钱,考不上考官也无能为力。
八股因素?
不过有学者认为,蒲松龄考试中八股文没写好,达不到朝廷的要求。八股文是一个很难写的文章,不要以为蒲松龄能写小说,就能写好八股文。我在昨天科举考试专门说了八股文。古代科举考试规定,答卷必须用“八股文”,而且整篇文章要由“破题、承题、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八股文的中心,也是议论的中心,而且各有两组对偶的文字,因此为八股。
古代科举考试写八股文,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550字。超过了就作废,根本不可能被录取。有学者称,蒲松龄可能没有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或者在试卷中写的文字不符合朝廷要求,甚至有讥讽时政的话,与真正八股文相去很远。因此没考中。
但蒲松龄的试卷并没有保存下来,如果能留下来或许能研究一下清朝科举考试。
精力因素?
蒲松龄一生写了很多小说和文集。特别是聊斋志异。有人认为,蒲松龄可能一生致力于《聊斋志异》的写作,也分散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精力。这是两个方向。蒲松龄的好友就曾说过:“论才气,别说考个举人,就是考进士也轻松,也能成为第一流人物,关键因他没有尽力对待科举考试”。或许这是一个考不中关键因素。
从蒲松龄自身来看,他认为命运不济,数奇不偶。每次落第都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蒲松龄故居里,有一副对联:“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这是对蒲松龄一生最好的总结。
虽然蒲松龄没有考中举人、进士,但他却给我国留下一部传奇著作。人的一生并非通过考试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像蒲松龄一生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但他在我国历史上地位,比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成名的人还要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