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都是很多人心中智慧的代表,仿佛有诸葛亮的地方就有胜利,只要诸葛亮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但诸葛亮毕竟也只是一个人,是人又怎么可能不会犯错?所以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一切也都只是后世的神化。但是,虽然诸葛亮不神,但在蜀汉灭亡的时候,很多官员都被屠杀掉了,偏偏就只剩下诸葛亮一家没有被这样对待,这又是为什么?
刘备临死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拜他为仲父,刘禅也把政事全部交给了诸葛亮来打理。诸葛亮死后,蜀汉国的大政方针和人事安排基本上都是按照诸葛亮的生前意思进行的,可以说蜀国的存在,诸葛亮至关重要。
不过,由于《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过度拔高,结果是适得其反,人们不免要这样问:诸葛亮真的就那么神吗?
由于礼制的原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一直没有给他立祠,有的人又据此认为,刘禅内心根本就对诸葛亮不满,因此他既不给诸葛亮立祠,也不把诸葛亮葬在成都。
其实,就当时的天下来说,不但蜀汉国的人把诸葛亮当做“精神领袖”,其他两国的人也是对诸葛亮敬重无比。蜀汉国最后被魏国所灭,大批官员家被屠杀,但因为诸葛亮被人敬仰的原因,他的后代却受到了保护。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当时天下人所敬重呢?先看看敌人和盟友是怎样看待诸葛亮的。
1.盟友孙权对诸葛亮的敬重
曹操南下荆州,在当阳长坂打败刘备,刘备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诸葛亮劝刘备,向孙权求救,联合抗曹。诸葛亮去东吴,成功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同时还给孙权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后来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希望诸葛亮能给他写一封向东吴孙权的介绍信,诸葛亮让他自己先写一份草稿,马良照办了。
到了东吴后,马良拿着这份诸葛亮的“介绍信”,果然得到了孙权的尊敬和厚待。要知道,这是在刘备时期,两国通好,看的是国家利益,厚待使者,则是有诸葛亮很大的原因。
2.司马懿从来没有考虑出兵攻蜀
司马懿长期和诸葛亮对阵,基本上都是守势,很少主动进攻,即便是诸葛亮死后,他也没有考虑进攻蜀国。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懿养兵自重,其实也并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正如诸葛亮所说,如果他能够战胜诸葛亮,他为什么又不这样做呢?
用现在的观点看,养敌就一定能够保住自己的官位吗?他要能够打败诸葛亮,取得像曹真那样战胜街亭马谡和斜谷赵云那样的阵仗,不是既能养敌又能稳定官位吗?说到底,就是司马懿没有获胜的把握,因而才不会去冒险。
3.钟会祭祀诸葛亮墓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十六万大军,对蜀汉国发起了灭国之战。主力大军十万多人由钟会统率,分别从斜谷、骆谷等进入汉中。由于蜀国大将军姜维将边寨撤防,钟会大军迅速将汉城和乐城包围。钟会经过这两座城,西出阳安关口,他不是马上下令攻城,而是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派人祭祀诸葛亮之墓,同时下令不准士兵在墓旁割草采薪。
钟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在蜀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也说明钟会对诸葛亮非常敬重。这时候的钟会既没有夺取汉中,也没有着手举兵造反,所以,他的这一举动只是对于诸葛亮人格的敬重。
4.司马昭看待诸葛亮和刘禅
刘禅投降了魏国,全家迁到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用的是蜀地的歌舞,蜀汉旧官员看到后都感伤而悲怆,只有刘禅如常,像没事人一样。
司马昭对贾充说:“一个人无情无义,是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就到了头了!即便是诸葛亮在,也不能长久成全他,何况能力差一些的姜维呢?”贾充说:“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殿下又怎么能这样轻易兼并他呐!”
这段话归结起来可以有两层意思:
蜀汉国的灭亡责任在刘禅,怪不得别人;此前的蜀汉国得以成全,全靠诸葛亮,只可惜不在了。或者说,在司马昭看来,能够成全蜀汉国的也就是诸葛亮了,但碰到这样一个主儿,也只能是成全他一时,不可能是长久。
不管怎么说,司马昭对诸葛亮还是给与肯定的,这是来自于对手后代的尊重。
5.后代被新朝代启用
魏国发起灭蜀之战,邓艾偷袭阴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往涪城迎敌,先头部队失利,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给诸葛瞻写信说,只要你投降,就上表封他为琅琊王。诸葛瞻斩了送信之人,率兵出战,结果失败被杀,他的大儿子诸葛尚一同阵亡。刘禅得到消息,向邓艾投降,并下令姜维投降。
诸葛亮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儿子,就从东吴大哥诸葛瑾那儿过继来一个儿子,叫诸葛攀,后来虽然又回到了诸葛瑾名下,但仍然留在成都。这样一来,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和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就在诸葛瞻死蜀汉国投降的第二年被迁移到了河东郡。第三年,诸葛京被任命为新朝晋朝的官员,不久被任命为郿县令,最后一直当到江州刺史。
由于钟会造反失败被杀,魏国军队失去了约束,各军在成都城内抢掠好几天,成都城内“死伤狼藉”,也就是兵众在成都城内杀人放火抢东西。抢劫抢什么人?肯定是抢官员之家和有钱人,一般老百姓没有多少钱财供他们抢。除了那几个主张投降的官员,蜀汉国大部分达官贵人家不是全家被灭,就是被乱兵所杀,前者如关羽,后者有蒋琬的儿子蒋斌。
同为蜀汉国高官的后代,又是坚决的抵抗者家庭,为什么诸葛亮的后人没有家破反而被任命为新朝的官员呢?这当中难道没有值得深思的东西吗?其实,答案就在诸葛京被任命为官的诏书当中。这份诏书中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诸葛)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什么叫“尽其心力”,不就是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嘛!
后来晋国的尚书仆射山涛推荐诸葛京任太子舍人也说过,诸葛亮父子在蜀国“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所以才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岗位上来。
所以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得到天下认可的。晋人干宝评论诸葛瞻时也说:“(诸葛)瞻虽然智慧不足以扶救危难,勇力不足以抗拒外敌,然而他能够外不辜负国家,内不改父亲的志向,忠孝双存!”
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忠心,这就是他的大孝。这就是诸葛亮留给当时天下人最为鲜明的形象,他不但给天下人作出了忠君爱国尽心做事的榜样,也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