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作为一种军事装备,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导弹也有很多种分类,根据各种不同的特征,划分成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导弹,其中就有一种叫做“洲际导弹”。洲际导弹的射程是非常远的,一个“洲”字就已经足以说明,而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洲际导弹又是什么,这枚导弹是如何发射出来的?
1.简介
东风-5弹道导弹(英文:DF-5 ballistic missile,代号:DF-5,系列型号:东风-5甲/A型和东风-5乙/B型,北约代号:CSS-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液体燃料远程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代地对地洲际战略导弹。
东风-5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一种具备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是战略核反击的中坚力量,其系列型号东风-5甲和东风-5乙均进行了改良,性能有了明显提升,将继续承担核威慑任务。
东风-5弹道导弹是一种储存在固定的发射井中的洲际弹道导弹,1971年9月首次试验,1980年5月18日首次全程试射成功(9070公里,飞向太平洋),1981年服役,1983年经改进后,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命名为东风-5甲,1986年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2015年9月3日,改进型东风-5乙公开亮相。
2.服役历程
1986年7月和12月,东风-5导弹及其配备的核弹头相继设计定型,至此“东风五号”项目的研发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炮兵开始接收装备展开训练,但随后中国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影响了东风-5导弹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第二炮兵部队提出了研制东风-5导弹增程型号的问题,东风-5导弹实现第二步的战术技术指标,将使中国获得与美苏等核大国平等的战略威慑力量,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并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支柱。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经多方面筹集经费,并要求尽可能控制改进增程型东风-5导弹的研制经费,得益于长征2C火箭的技术基础和经费支持,仅用数千万经费、2发测试弹就完成定型。
20世纪90年代,在新一代导弹全面部署之前,东风-5仍然要支撑起核威慑的重任,因此对东风-5导弹的改进工作一直持续进行。为了面向新的要求,东风-5甲/DF-5A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应运而生。东风-5导弹增程型东风-5导弹甲/A型(北约代号:CSS-4 Mod2)的两次飞行试验都获得圆满成功,完全达到了第二炮兵部队要求的技战术指标,实现了导弹射程覆盖美国全境的能力,实战价值和威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此外,随着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单弹头洲际导弹被拦截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集束弹头面对反导核弹头的拦截,突防概率也不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苏都先后研制并服役了多头分导(MIRV)的洲际导弹。面对美国加快研制反导技术的威胁,以及中国小型化热核弹头技术上的进步,加上中国921工程带动了小动量火箭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开始启动多头分导技术的研究。
1998年时,中国部署了约三个旅18至24枚的东风-5系列导弹,每个旅大约操作6至8枚。
2002年,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东风-5导弹乙/B型(北约代号:CSS-4 Mod3)立项。
2015年9月3日,东风-5导弹乙型在中国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上出现。
3.设计特点
东风-5弹道导弹项目曾计划一步到位研制成射程一万千米以上的洲际导弹,但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东风-5导弹最终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做到8000千米的射程,第二步增程到10000千米以上。东风-5导弹第一批中4枚还直接用于发射返回式卫星,被称为长征二号(CZ-2)运载火箭。虽然首次发射由于质量问题失败,但经过产品质量整顿工作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突破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三个掌握航天遥感的国家。
东风-5导弹甲型相对于原型,主要改进的是发动机性能和更精确的制导系统,弹头也有所改进,能携带诱饵等设备,射程大于12000千米,根据载荷分配的不同,射程也略有变化,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的能力。由于东风-5导弹甲型是较为成熟、内部空间最大的洲际导弹,在其基础上,又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东风-5导弹乙型,乙型的弹体基本与甲型相同,约能够携带4至6枚分导式弹头。
东风-5导弹最初被储存在高山下面的隧道一个水平位置中,通过移到隧道口外面进行发射,该作战模式被称为“满员防暴”,导弹加注燃料操作正常需要约二个小时;之后生产的东风-5导弹及东风-5导弹甲型则在发射井部署并且保持在就绪到发射状态,为了提高这些导弹的生存能力,中国已经建造了大量的诱饵筒仓,其中包括浅孔挖掘,头部类似于作战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