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明制帽子有哪些 明制帽子的发展历史

帽子作为人们服饰当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用品,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风格发展,而在我国,帽子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也影响了周边的很多国家的文化,尤其是韩国。而韩国的服饰与我国古代明朝时期的服饰非常相似,是因为当时明朝皇帝将这些服饰赐给了他们,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关于明制服饰的争议一直存在,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制帽子的演变吧。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我国古代帽子的发展

在中国据说是华夏始祖黄帝发明了帽子。最早的帽子,叫做“冕”,这种“冕”是皇帝专用的,“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具体形象可以参考秦始皇头上那种帘子似的东西。皇子继承皇位,叫做“加冕”。

在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起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时的帽子叫“冕”和“冠”,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形成一种科层官僚秩序,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冠冕制度。

此时的冠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在当时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学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头”裹头,而且教育学生要树立“轩冕之志”。轩是车子,冕是帽子,就是当官走仕途,当时坐车子和戴帽子都是官员独有的特权。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头发束起来,穷人一般都是披头散发或者用麻绳把头发束起来。

汉代时期,“冕”和“冠”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冠还得与头帕配合,卑贱者只能戴头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顶头帕。这种冠制一直影响到明代。汉末黄巾起义军的农民战士,他们没有冠,只用黄巾包头,所以有“黄巾军”这个称呼。

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为了便于军人戴用,用巾裁制成有四个角的东西,一戴就行。这个东西叫做“幞头”,实际上它已是帽子了。

到了唐代,又有人把四个角改成两只脚。有一种是两脚向左右伸出的,叫“展角幞头”,是文官所戴;有一种是两脚在脑后交叉的,叫“交脚幞头”,是武官所戴。

这时一般的读书人和有钱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区别,有规定的样式,有典型的书生帽和商人帽。一般老百姓还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包裹起来,叫“方巾”。

唐朝时曾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过从胡人那儿传过来经过改进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纱缦围绕,用来防沙,遮脸,相当于今天的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

元朝时期,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有皮帽,毡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有珍珠。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算是普及起来,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以戴帽子。直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车夫乞丐,大多都会有着自己的一顶帽子帽子的实用价值开始体现出来。

2、明制帽子有哪些

梁冠:有横背的礼冠,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佩戴。

幞头: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世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本质上是以巾裹头,也是帽的一种。

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外士所戴的方形软帽,亦名“方巾”,明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网巾: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于“人无贵贱之”,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因此网巾虽小,其承载的明代社会文化意涵却极为丰富。

儒巾:“皂条软巾”,后垂双带,俗称“襦巾”,古时读书人所带的一种头巾,明王圻《三才图会》:儒巾,古有士衣逢掖之衣,冠辛甫之冠,此巾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

瓜皮帽:创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的一种男式帽子,又称西瓜帽、瓜壳帽、小帽子 ,相传来源于太祖所创的六合帽,取“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意,在清朝广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无檐,容檐或包有装饰容边,多为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作顶上可饰有各种颜色和麻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以辨别前后.

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候、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型,前后附金毛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蝉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制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熏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的非常细致,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乌纱帽:古代官吏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原是民间常用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在这么多的帽饰中,本人最喜欢网帽,许是电视剧看多了吧,也是因为更喜欢硬气些的造型吧,你会喜欢哪一款呢?

3、明朝赐服高丽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对周边小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一些国家纷纷和明朝建立了朝贡或宗属关系。

当时的高丽就与明朝建立了宗属关系。据史料记载,明建国之后,高丽王朝就派遣使臣出使明朝,朱元璋赐其新国号“朝鲜”,自此,朝鲜半岛上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建立宗属关系后,朝鲜该使用怎样规格的服饰和服章典志,成为摆在明朝礼部与皇帝面前的一个难题,难到整个洪武一朝都没能给出答案。原因出在“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身上。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父亲帮助高丽王朝的恭愍王收复了双城总管府,随后归附高丽。在高丽王朝时期,李成桂因成功抵御住元朝红巾军的入侵而获得提拔。之后,李成桂的势力不断壮大,于1388年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并在1392年自立为王。

朱元璋对李成桂的废主自立有些耿耿于怀,一直不肯正式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这样一来,正式的赐服也就无从实现。

建文帝即位后,为了拉拢朝鲜,朱允炆封其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赐九章冕服,这是明朝对李氏朝鲜的首次赐服。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永乐元年,李芳远请赐冕服、书藉,明成祖朱棣“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

最终,在永乐时期,明朝与李氏朝鲜之间的邦交关系正式确立下来,两国开展了长达269多年的朝贡关系与服章上的密切交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帽子  帽子词条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奇闻

 八仙饭店灭门案,10人被肢解做成...

在如今的社会,灭门案世界各地都在发生。尤其最近的几年,不管是灭门或个人被害案都被新闻频频爆出,搞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今天小编来扒一扒当年香港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