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汉献帝的董妃?揭秘董妃之死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汉献帝的董妃?封建时代里,皇帝是“九五之尊”,皇后则要“母仪天下”,堪称世上一等一的尊贵男女。然而,那是治世、盛世。等到了王朝末世,地位越高,在改朝换代的浪潮之下,便更是无可逃避,只能眼睁睁承受命运的刀斧。

比如,东汉的最后一位天子汉献帝,尽管与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本人也并非毫无才略,但处在大势之下,他也只能乖乖成为一个又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把持、玩弄的对象。最终在曹丕的威逼下,上演了一出“禅让”的丑剧,自己也在后世中成为无能与傀儡的代名词。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时,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就是汉献帝)被宦官劫持到野外,遇上带兵前来的董卓。董卓向少帝询问变乱经过,少帝结结巴巴,啥都说不清楚。再问陈留王,陈留王虽然年纪比少帝小好几岁,却能从头到尾说得很清楚。董卓大喜,认为刘协更贤能,于是把持朝政后就废了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关中灾荒,年仅14岁的汉献帝命令把仓库的粮食拿来熬粥赈济灾民,可还是有很多人饿死。汉献帝怀疑是负责赈济的人在舞弊贪污,就亲自拿了定量的五升米五升豆熬粥,结果熬出来两盆粥。再对比从仓库中领取的粮食和发放给灾民的粥,漏洞顿时暴露无遗。汉献帝重责了相关官员,从此再没人敢在赈灾粮食上做手脚了。

所以,天资聪明的汉献帝,其实完全具备做一个明君的才能,可惜遇上末世,身不由己,只能徒呼奈何。

同样,汉献帝身边的那些后妃,她们的命运甚至更加悲惨。汉献帝尽管是傀儡,毕竟还有皇帝名分。除了董卓这种莽撞屠夫,敢擅自动手开杀的毕竟不多。相对来说,后妃虽然也是“国母”,动起手来就容易多了。

常伴汉献帝身边的贵人,共有两位,一位是伏皇后,一位是董贵妃。

皇后名叫伏寿,是诸葛亮的老乡琅琊人。她的八辈子祖宗伏湛曾经当过大司徒,也算是名门望族。伏皇后的老爹叫伏完,老妈是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论辈分,汉桓帝是汉献帝的堂叔公,伏完是汉献帝的表姑父,伏皇后汉献帝也就是拐弯抹角的表兄妹了。

皇后入宫,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那一年,恰逢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兵荒马乱之际,伏寿小姐进入宫廷。毕竟是名门望族的闺女,又是皇帝的表妹,不能从宫女当起,她一进宫就是贵人,从此开始和汉献帝二十余年的相伴生活。后来,王允、吕布杀死董卓,李傕、郭汜攻克长安,杀死王允轰走吕布。在这连番的变乱中,她始终陪伴着皇帝丈夫,承受这一波又一波的动荡。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把持朝政的军阀李傕和郭汜发生内讧,在长安厮杀起来。伏贵人连同皇帝一起,被李傕劫持到军营中。白天,两军交战的喊杀声就在帐外响彻,有时候还有一两支箭射到门口。夜里,皇帝的御帐四周都是士兵叽里呱啦的西凉口音,还夹杂着羌人、胡人的语言。物资供应也很匮乏,就连皇帝左右的侍从,粮食都不够吃。

就在这样危险和尴尬的境地下,四月里,在李傕的军营之中,伏贵人被册立为皇后。这大概是汉朝几百年里面最寒酸的册立皇后礼了。汉献帝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册封,只能用“苦中作乐”来描述。

到了六月,李傕郭汜暂时休兵,皇帝、皇后也被释放,并且和从郭汜营中逃出来的大臣们汇合在一起。但夏天一过,李傕、郭汜又联合起兵杀了过来。这一次他们不是要劫夺皇帝,而是要造反杀死皇帝!虽然得到杨奉、董承等人的保护,皇帝、皇后还是异常狼狈地奔走。十二月,保护皇帝的军队两次被叛军击败,死伤无数,文武百官和宫女太监大多被乱军杀死。伏皇后由哥哥伏德搀扶着,一瘸一拐地奔走在溃败的队伍中。好容易找了一艘船,用绢帛裹着皇帝的身体,慢慢坠下船去,伏德背着皇后跳下船。然后,才渡文武百官。有人等不及,跳下水攀着船舷想要强渡,船上的人就拿刀剑砍手,砍下来的手指头都堆在船舷内侧,血肉森然。

过河之后,大家找了一辆牛车给皇帝皇后乘坐,然后在茅草房子里面设立临时朝廷,连门窗都没法关。皇帝和大臣开会的时候,士兵们就趴在篱笆上围观,还互相打闹开玩笑。护驾的将军们推荐了很多伙伴当大官,于是用石头做成印章,拿锥子随便刻画几笔就算封官。最严重的是没有粮食,皇帝和伏皇后也只有粗粮果腹,百官和宫女能找到野菜野果填肚子就已经算上上大吉了!

这就是伏寿同志皇后生涯的开端。仅此一段,已足见她这个皇后将在东汉王朝的末年遭受怎样的折磨。

直到第二年,曹操出兵保驾,迁都许城,皇帝一行才算有了暂时的安身之处,起码吃穿有了保障。

稍事安定之后,皇帝任命自己的岳父伏完为辅国将军,掌握大权。但伏完是个深沉稳重的人。他知道现在的实权人物是曹操,自个儿又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力量和才干,身居高位反而会带来祸端。因此,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而改任中散大夫。

另一位董贵妃,史书未记载其名。

董小姐的父亲叫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儿,董太后是汉献帝的祖母。所以董承是汉献帝的表叔,董小姐也算得上汉献帝的另一个表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误写董贵妃是董承的妹妹,大约看史书中写“董承是汉献帝之舅”,把这个“舅”理解为舅兄。其实,这里的“舅”是指岳父的意思。

《三国演义》中董承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汉献帝逃离李傕、郭汜控制的半途中,郭汜引兵追来,当时保驾的杨奉寡不敌众,眼看形势危急:“忽然东南上喊声大震,一将引军纵马杀来。贼众奔溃。徐晃乘势攻击,大败汜军。那人来见天子,乃国戚董承也。帝哭诉前事。承曰:‘陛下免忧。臣与杨将军誓斩二贼,以靖天下。’”

历史基本也是如此。此后,董承与杨奉、韩暹等人一起,带领兵马保护汉献帝返回洛阳,途中与乱军几次大战,杀得血流成河。这份肝胆节烈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把董承作为汉朝的忠臣描写。

但董承的身份并非那么简单。在扮演“大汉忠臣”的同时,他还曾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贼董卓集团中的重要干部。

原来,汉灵帝刚死那会,宫廷内斗,何进、何太后害死了董太后;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辨,立汉献帝刘协,又害死了何太后,权倾朝野。董承当时在董卓的女婿牛辅部下为将。他可能和董卓是什么拐弯抹角的亲戚,或者是认了同宗。毕竟,在反对何氏一党,为董太后报仇这一方面,董承与董卓是有共同利害的。而作为西凉土霸王的董卓,对于同姓同门这一点也颇为看重。

加入董卓集团并非就是个个十恶不赦。像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是被

董卓威逼利诱之后重用的。甚至司徒王允在政变杀董卓之前,也是以董卓心腹的面目公示于人。所以,董承尽管与董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并不妨害他有着自己作为汉家臣子的立场和良心。之后,他在李郭之乱时的挺身保驾,或许就是这种忠良本心的体现。当然,也可以将其庸俗化,理解为一种政治投机。即便如此,董承为了这次投机,投入身家性命,也称得上是无愧忠臣之名了。

等曹操迁都许城之后,董承的女儿嫁给汉献帝为贵妃。作为对这个表叔兼岳父的酬劳,董承本人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皇帝任命为车骑将军。

正因为与皇帝有这双重的亲戚关系,再加上自个身居高位,又曾在董卓、李傕的军阀集团里面打滚,董承与伏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他是不甘于装孙子的。他也要扶持自己的势力,实现自己的功业。

这就隐隐埋下了董承与曹操矛盾的伏笔。

偏生曹操自从移驾许都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完全当做自己的傀儡,诸般国事,尽是自己掌握。甚至对于汉献帝左右的大臣,也是擅杀擅贬。对汉献帝而言,从小受董卓的挟持,后来又被李傕、郭汜欺负,现在来的曹操,原以为是忠良之臣,谁知道手段比前面几位更狠。

此刻汉献帝年龄渐长,对于曹操的专横也越来越不满。他要寻找其他的忠臣,去遏制和剪除曹操。找来找去,表叔兼岳父董承便成为最佳的人选。

于是,汉献帝咬破手指,在一条衣带上写了密诏,然后偷偷赐给董承,让他联络同志,诛杀“国贼”曹操。董承受诏之后,又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人,结盟同心,誓杀“曹贼”。

然而,他们的心机计谋比起曹操毕竟差得远,而运气也不太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密谋泄露,董承等人被曹操杀个一干二净,结束了他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史。

曹操杀了董承,对于董承的女儿(《三国演义》误作妹妹)定要斩草除根。于是,带领兵马,杀奔宫廷。汉献帝已经下达了诛杀曹操的密诏,操哥自然也不会客气。《三国演义》如此描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场景: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贵妃……已怀孕五月。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练至面前。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下如雨。伏后亦大哭。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叱武士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后人有诗叹董妃曰:“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其实,在汉献帝和曹操长达20年的君臣对抗之中,经常给他贴心出谋划策的是伏皇后,董贵妃参与不多。然而,对曹操来说,董承既然成为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敌,当然不能再放任一个董承的至亲骨肉在皇帝身边。于是,因为董承的失手,堂堂一家贵妃就这样死在权臣的手下。不但腹中身孕无用,就连皇帝、皇后的亲自讨情也毫无效验,可谓凄惨至极。甚至夫妻之间的痛哭诀别,都被曹操骂为“儿女态”,横加侮辱。

董氏之灭,是曹操和汉献帝彻底翻脸的标志。在此之前,曹操虽然曾罢免杨彪,杀死赵彦等大臣,所作所为欺君罔上,毕竟还没脱离权臣的框子,而汉献帝对他也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和尊重。现在,血书衣带诏揭穿了,皇帝身边的贵妃也被拖出去杀了,这种剧烈的冲突甚至超过了董卓时代(董卓虽然也杀死了何太后和少帝,但那都是在剥夺他们身份之后进行的,而且也并没有遭到汉献帝的明确反对),标志着君臣之间彻底进入你死我活的时期。曹操之所以没有立刻废黜汉献帝,不过是为了保留一块遮羞布。

《三国演义》这一回的标题就叫《国贼行凶杀贵妃》,算得上是立场坚定的表述了。而可怜的董贵妃,则做了这次决裂中的血祭。

其实,论董贵妃和伏皇后之间的关系,二女事一夫,多少会带点醋意。而董、伏两家同为国戚,从根子上说,也是存在着争权夺利的基础的。再说,董承一门是董太后侄儿,又曾在董卓军中任职,带上了三分狠霸的性情。

就在李郭之乱中汉献帝逃难时,两家还发生过冲突。当时,李郭乱兵追杀过来,汉献帝和官员、后宫步行逃走。伏皇后手里拿了几匹绢帛,董承竟然命令自己的手下持刀抢劫,为此还杀了伏皇后的仆人,血都溅到伏皇后的衣服上了。以董承堂堂国戚至尊,居然为抢几匹布杀人,也足见当时乱到什么程度。

只不过,在定都许城之后,生活渐渐安定下来。董承虽然是个不甘寂寞的朝臣,伏完却很谦逊持重。更重要的原因,曹操成为实际上的朝政把持者,不断侵凌着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董、伏两家就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是伏皇后汉献帝建议让董承来谋诛曹操,而当曹操要杀董贵妃时,也是伏皇后拼命为她求情。当然,求情是没用的。

董贵妃死后,伏皇后感到的一定不是少了“竞争对手”这样的轻松,而是一种兔死狐悲的心态。曹操今天可以杀董贵妃,明天为什么不能杀皇后呢?更何况汉献帝的衣带诏已经暴露了,也就是说,只要有想法,曹操可能随时会废黜乃至杀害皇帝!

如果说国戚之中,董承行动的积极性要大大超过伏完,那么,在后宫里,伏皇后的积极性则大大超过董贵妃。这两对父女的行动力似乎都分别集中到其中一个人身上。从建安五年董承之死后,伏皇后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那个嚣张跋扈、嗜血如命的奸贼曹操。

而曹操身为盖世奸雄,对于汉宫深处那一对男女的心思,又如何不知?他也在提防,保全自己,防范威胁,同时又尽可能把事态控制在能够保持面子光的程度里。

这种各怀鬼胎的局面,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伏皇后为国捐躯》对其进行了详细记叙。

说的是曹操年届六旬,又烦恼刘备、孙权的割据一方,脾气越来越大了,对汉献帝都动不动给脸色看。而汉献帝听说曹操想要自称魏王,早晚必将篡位,也是忧心忡忡,常与伏皇后抱头大哭。

还是伏皇后自告奋勇,写一封密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请伏完设法除灭曹操。汉献帝担心再遭到董承那样的结局,伏皇后却慨然道:“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这样就坚定了汉献帝的决心。

自董承事件之后,曹操加强了对汉献帝的监视,国戚、大臣想要见皇帝都很困难了。所以,伏皇后找来一位忠诚的太监穆顺,请他把自己写的密信偷偷带出禁宫,送到伏完府上。

伏完看了伏皇后的信,想出一条计策:由汉献帝下密诏,令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两处同时起兵讨伐曹操,使得曹操疲于奔命,外出迎敌,伏完再联络朝中的忠义之臣起事,内外夹攻。

想出计策后,伏完写了回信,托穆顺带回宫中。

客观说来,伏完这条计策很不错,比起董承寄希望于暗杀的孤注一掷来说,孙权、刘备的起兵,恰好是命中了曹操的软肋。然而,在皇城之中商量这种掉脑袋的大事,频繁书信往来,实在是太迂腐了一些。

穆顺出宫时已经被曹操的密探发现,等穆顺赶回去时,曹操就亲自在宫门外等着,要搜查穆顺身上。穆顺虽然忠心耿耿,毕竟没受过专业的间谍训练。他的密信藏在头发里,难免对帽子小心翼翼,结果被曹操看穿,搜出了伏完的书信来。

这下子,伏氏父女的计谋完全败露了。

曹操勃然大怒:想不到啊想不到,你伏氏也要步董氏的后尘!他连夜点起三千甲兵,把伏完家满门老小都拿下,顺带搜出了伏皇后写的亲笔书

信。第二天,又命御林将军带兵进宫,收了伏皇后的玺绶。接下来,一出比杀董贵妃时还要惨烈的闹剧再度上演:

是日,帝在外殿,见郗虑引三百甲兵直入。帝问曰:“有何事?”虑曰:“奉魏公命收皇后玺。”帝知事泄,心胆皆碎。虑至后宫,伏后方起。虑便唤管玺绶人索取玉玺而出。伏后情知事发,便于殿后椒房内夹壁中藏躲。少顷,尚书令华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后殿,问宫人:伏后何在?宫人皆推不知。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去!”后披发跣足,二甲士推拥而出。

且说华歆将伏后拥至外殿。帝望见后,乃下殿抱后而哭。歆曰:“魏公有命,可速行!”后哭谓帝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甲士拥后而去,帝捶胸大恸。见郗虑在侧,帝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事乎!”哭倒在地。郗虑令左右扶帝入宫。华歆拿伏后见操。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时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后人有诗叹曰:“曹瞒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

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君臣如父子,皇后就是一国之母。如今竟被从墙壁夹层中揪住头发拖出来,向臣子哀求饶命,也被拒绝。这样的耻辱,实在比死更甚。这一段故事,也是《三国演义》中汉魏对立的巅峰。曹操对伏皇后这种虐杀,不但全无人臣之礼,而且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直接参与这一事件的华歆,尽管他当官还是颇有政绩的,也由此成为大家唾骂的对象,甚至周大荒的《反三国演义》里面还要专门给他一个极为惨烈的下场。

华歆的下场

在《三国志》中被作为名臣称颂的华歆,因为参与杀害伏皇后,而且表现极为失礼和跋扈,遭到后世的口诛笔伐。在《反三国演义》中,周大荒专门为他设计了非常酷虐的死法:被马超抓起来,一刀一刀从腿上割下肉片,活生生地烤着蘸酱吃了。

不过,《三国演义》里记叙这段故事,照样是真假掺杂。

假的是前面伏完设计的情节。

事实上,伏皇后之父伏完,与董贵妃之父董承不同,他是一直小心谨慎,惯于隐忍的,既不会出头去争权夺利,也不会出头去剪灭奸贼,而只要老老实实保住身家性命就好。

历史上,伏皇后给父亲写信要杀曹操,是真有其事的。但这事不是发生在建安十九年,而是在建安五年。大抵曹操闯入皇后杀死董贵妃,种种穷凶极恶张牙舞爪的模样,外面的大臣是看不见的。伏皇后汉献帝身边目睹了这一切,异常悲愤,立刻给父亲伏完写信告知此事,希望父亲能够设谋除掉曹操。

可是,伏完是老实人啊。他想,连董承都被曹操搞死了,我哪里是阿瞒的对手?所以,伏完接到信,看完就看完了,一直不敢采取行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反曹党”的立场看来,建安五年初刘备在徐州起兵,随后袁绍从河北南下,是曹操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候,也是行动的大好机会。过了不到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军阀,那时候再出来反曹,胜算就渺茫了。伏完不会看不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才把女儿的书信撂在一边。

这么着,从建安五年伏皇后写信,整整过了九年,到建安十四年伏完病逝为止,这位国舅爷都像缩头乌龟一样按兵不动,倒也保全了天年。

然而,伏完死后又过了五年,建安十九年,当初伏皇后的这桩密谋居然被泄露了!

按说,此时距离皇后写信已经十多年,就算有证人,也犯不着刻意去翻陈年旧账。那么,很大可能,就是伏完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销毁女儿的亲笔书信,结果多年后因为清理文件、贩卖家具之类的偶然巧合,这信给落到了曹操手中!

看来,伏完不仅是谨慎迟缓,而且还相当大意,这么要命的东西还当宝贝一样存留下来,不知是否准备拿出来昭示后人光宗耀祖?

后面的情节和《三国演义》记叙差不多。曹操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把伏皇后废黜之后杀害,又将伏家一百多人满门抄斩。华歆进宫从墙壁夹层拖出伏皇后,以及汉献帝的哀哭,基本都是真实的写照。当然,伏完本人当时已经死去几年,曹操自然来不及砍他的脑袋了。

董贵妃和伏皇后一前一后,都为曹操所杀。连同她们怀着的和生下的三个孩子,也都做了殉葬。末世帝王家的夫妻,确实未必赶得上民间夫妇。

贵妃死了,皇后也死了,那汉献帝岂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了么?别担心,自会有女人送上门来的。

做这好事的就是曹操。

原来,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好色的操哥将心比心,想伏皇后已经三十多岁,恐怕年老色衰,为了皇帝的幸福,就把自己的女儿嫁进了皇宫。操哥有外场人的气派,还一嫁就是三个:长女曹宪,次女曹节,幼女曹华。

毕竟是丞相的女儿,这三位美女一进宫,就被封为“夫人”。到第二年,又被封为“贵人”。不久,伏皇后被曹操杀掉,国中不可无母。于是,在之后两个月,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元月,曹操的女儿被立为新一任皇后

一般来说,姐妹几个同嫁一夫,应该是姐姐为正,妹妹为偏。但在曹氏三姐妹中,成为皇后的竟然不是大姐曹宪,而是二姐曹节。

这大约是汉献帝自己的主意。

曹操把三个女儿嫁进宫来的目的,瞎子都能看出来。现在,伏皇后被杀了,新皇后当然要从中选取。不过,立曹氏为后是必然的。究竟立哪一个曹,我总有选择权吧?

于是,汉献帝确定了曹节。其原因,并非因为曹节更加美丽,而是因为曹节与他更相投缘吧。

常言说“女生外向”,嫁出去的女儿终究是别家的人。这固然是封建时代重男轻女习俗下的产物,但常常也颇为应验。曹节身为曹操的女儿,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刚毅果决、敢作敢为的性情,而在嫁作人妇之后,她对于深宫中这位聪明伶俐,但却受制于势,郁郁不得志的汉献帝,则倾注了同情与温情。

她身为一介女儿身,面临的又是父亲专权、威逼夫君的局面,要她出来调和两者的矛盾,当然是不可能的。她也只能在深宫之中,柔声安慰丈夫,与他共担那莫测又难以改变的命运。

所以,汉献帝选她为新任皇后,也就毫不奇怪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终于要顺理成章地篡汉自立了。

这个时候,满朝文武中,忠于汉室的已被赶尽杀绝,剩下的全是曹氏一党,汉献帝完全成为釜中游鱼,孤立无援,软弱无助。面对曹丕一党的紧逼,汉献帝只能瑟瑟发抖。

唯有皇后曹节挺身而出,面对哥哥的步步紧逼,用自己娇弱的身躯,去捍卫着丈夫和东汉王朝最后一点尊严。

《三国演义》中描述道:……帝忧惧不敢出。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曰:“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普天之下,能在魏国土地上这般骂曹丕的,大约只剩下曹节一人。而据《后汉书》记载,曹丕派人向曹节索要玺绶时,曹节最初坚决不给。后来,被逼迫急了,这才招来使者,先把曹丕等痛骂一顿,然后将玉玺狠狠摔在台阶上,“左右皆莫能仰视”。

魏国建立后,东汉成为历史,汉献帝刘协退下政治傀儡戏台,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在荣华富贵中享受自己的冷清。曹节也以“山阳公夫人”的名义,陪伴着自己的丈夫。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曹节送走相伴二十余年的丈夫,继续自己更加寂寞的生活,直到景元元年(公元260年),才以高龄去世。这时,已是三国末期,曹魏时最后一任皇帝曹奂在位,政权早已落入司马氏之手。

在退位之后四十余年的日子里,曹节的车马、衣服和礼仪都坚持恪守着汉朝时候的制度,而不肯承认她哥哥建立的曹魏政权。这一点,与当初西汉灭亡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颇有几分类似。去世后,她被追谥为“献穆皇后”。谥法云:布德执义谓之穆。曹节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是西汉元帝的皇后,成帝的母亲。她在西汉皇朝后宫主持数十年,因为老迈糊涂,被侄儿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建立了新朝。王莽对姑母王政君一直非常体贴孝顺,王政君则不买他的账。当王莽派人来索要玉玺时,王政君将玉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坏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称帝。王政君则带着手下人,在自己居住的宫殿里面,依然按汉朝的历法和礼仪生活着,守护她心中的一点信念。

曹节与汉献帝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从寥寥的历史记载上是看不出来的。但在整个朝廷都倒向曹魏的时候,只有她站了出来,不曾辱没“母仪天下”的威风。当然,这种大胆,与她自度为曹操之女,不会被曹魏心腹怎么样,所以有恃无恐也是密不可分的。还有,她并不曾像伏皇后一样,费尽心机去除掉曹魏的要人,只是站出来骂几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

靠了曹节最后的矜持与气节,汉献帝的退位总算没有太丢脸子。

如果说,曹操的儿女之中,曹丕继承了他的野心和狠毒,曹彰继承了他的用兵,曹植继承了他的浪漫,曹冲继承了他的聪明智谋,那么,曹节就继承了他年轻时的热血与忠诚。

大汉皇后曹节,是无愧于汉征西将军曹操的女儿。虽然这种无愧,也只能给东汉的落幕,增添几分悲壮与豪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献帝  汉献帝词条  诛杀  诛杀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