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刑,在周朝被列入五刑之中,黥刑也被称作墨刑,对犯人行刑时,先在脸上刻字,然后涂上特殊的颜料,使刺字永久性保存。从表面上看,这种刑罚比车裂、宫刑、刖刑、斩首要轻得多,但是,黥面给人带来的最大痛苦不是肉体层面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黥刑的来历:
西周初年的刑法中有五百条墨刑,在尚书—吕刑篇中甚至提出有上千条,可以看出,百姓稍有小过就会被处以黥面,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处以墨刑的人,不会影响劳作,这点是统治者及其乐意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很流行派黥面者去做苦役。
到了汉朝,初期墨刑沿袭了秦制,直到公元前167年,肉刑被汉文帝废除,把黥刑改为男子剃发,头戴铁具做四年苦役,女子则是改为去做四年舂(chōng)米苦役,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东汉末年。
汉朝以后,肉刑逐渐恢复,黥刑也渐渐被采用。晋代时,如果奴仆逃跑,就要施以墨刑。到了南朝宋明帝时期,对某些抢劫盗窃者施以黥刑,到了梁武帝时期又颁发了新的黥刑之法,然后515年被废除。
到了宋朝,黥刑统一改为用针刺,罪行不同,所刺的部位,刺的图案都不同,辽代和金代也有墨刑,只是在细节处有所差异,明朝实施黥刑的范围有所缩小,朱元璋规定,谋反的家属,或一些重罪者必须刺面,一些罪行较轻的犯人可不必刺面。而清代的黥刑则是主要用在逃跑的奴仆身上。
受过黥刑的历史名人
秦国太傅公孙贾
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太子触犯法条,因其身份特殊,不便加罚,商鞅便对其老师公孙贾施以刺面之刑。
汉初开国大将英布
在秦朝末年,刑法过重,囚徒众多,被施以黥刑的大有人在,淮南王英布也在年轻的时候应为小罪被刺面,所以后人也叫他黥布。
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在年轻的时候曾因犯错被刺配,虽然后来战功显赫,但为了激励手下士兵,并没有去除刺字,以此来给底层士兵做一个标榜。
上官婉儿
传闻上官婉儿因为与张昌宗暗送秋波,惹得武则天醋意大发,但又实在怜惜上官婉儿才华,便判她黥面之刑,为他行刑的小官也为了讨好她,只是在她眉间刻了一朵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