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因斯坦的个人文件中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和这位20 世纪最伟大的天才和也有一些共同点。
人生总有逆境,就算是天才也一样。但除此之外,你和爱因斯坦还有哪些共同点?你也许可以透过一个免费的档案库找到答案。普林斯敦大学出版社的「数位爱因斯坦计划」(“Digital Einstein")收录了这位知名物理学家的手稿,探索爱因斯坦早年的人生境遇。「这是还没出名以前的爱因斯坦,」加州理工学院的历史学家Diana Kormos-Buchwald说。「材料都是我们过去25年来仔细挑选并注解过的。」
档案库中有信件、讲稿和其他文件,从爱因斯坦1879 年的出生证明到他44岁生日那天写的信都有。仔细阅读这些文件,你会发现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至少就某些方面而言)跟我们大家没啥两样:
1.他没能取得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1902年,爱因斯坦靠朋友的帮忙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其实很失望,因為他原本想当的是大学教授。
「这大部分得怪他自己 —— 他不是什麼好学生,」纽约大学歷史学家 Matt Stanley 说。「他对教授不敬,还常常蹺课,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成绩一定会过。所以当他请教授写推荐函时,没人要帮他写。」
听起来很熟悉吗?别气馁:虽然拿到的是一份鸟工作,爱因斯坦却没有因此停止追逐梦想。
「爱因斯坦他们家的事业跟电子有关,因此专利局对他而言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世界,」麻省理工学院歷史学家 David Kaiser 说。
爱因斯坦的职责是要判断一个新发明背后的原理是否可靠。他大展长才,并且把这些技术转化成科学研究,最后成就了他在 1905 年的「奇蹟之年」:不仅发表了关於光速与原子特性的论文、著名的 E = mc² 公式,最后还得到诺贝尔奖。
2.他喜欢放松
「结果,哎哟,我俩都醉倒在桌子底下,」爱因斯坦在 1915 年寄给好友 Conrad Habicht 的明信片中写道,指的是他自己和他太太 Mileva Maric。
Habicht 是瑞士伯恩「奥林匹亚学院」的共同创办者,那其实是个饮酒俱乐部,朋友们会在那裡讨论哲学与科学。#p#分页标题#e#
「年轻时的爱因斯坦很有波希米亚风,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那个智者,」Stanley 说。「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做那种事。他们会到啤酒店鬼混,针对空间与时间的特性争论不休。」
爱因斯坦后来说,那个俱乐部对他的职涯起了很大的影响。
3.他情路不顺,离婚也离得乱七八糟。
爱因斯坦在 1903 年与同為物理学家的 Maric 结婚。她一年前就已经為他生下一个女儿,名叫 Lieserl。歷史学家并不清楚这孩子究竟是被送养了还是夭折了。
夫妻俩大约从 1912 年开始渐行渐远,1919 年终於离婚。爱因斯坦在离婚协议书中同意把即将获颁的诺贝尔奖的大部分奖金都归给前妻,让她能够抚养孩子、靠利息生活。
「我们从那些信件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爱因斯坦跟后来的爱因斯坦没啥两样,不顾传统、我行我素,带点叛逆气息,让女人无法抗拒,」Stanley 说。「他有几段恋情,都没什麼好结果,但我想他后来应该有学到一些教训。」
我们不都是这样吗。
爱因斯坦在 1919 年,也就是他离婚的同一年,娶了表妹 Elsa。
4.他的孩子们是无赖。
在他 1922 年写给两个儿子Hans Albert 与 Eduard 的一封信中,他称他们為「无赖」。
爱因斯坦显然很爱儿子,不管到哪裡都给他们写信,询问他们课业上的事。Eduard 在 20 岁时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人生从此有了悲剧性的转折。
爱因斯坦让大儿子 Hans Albert 帮他管钱,曾於 1922 年请他到苏黎世的一家银行帮他询问帐户裡怎麼会忽然多出一笔钱来。
孩子的问题和钱的问题永远不会变。
5.爱旅游!
「我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再这样到处趴趴走了,但我能做到吗?」1922 年去过日本之后,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这麼写道。
跟我们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对爱因斯坦而言,旅游不只是為了逃离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这位物理学家在其他笔记中承认,1922 年德国首相 Walther Rathenau 被右派极端分子暗杀一事,加强了他离开德国一阵子的念头。#p#分页标题#e#
而他最后会从欧洲移民美国,也是相同的黑暗力量所导致:他想逃离希特勒的魔掌。
「数位爱因斯坦」团队希望能有更多歷史学家来探索爱因斯坦的世界,并让更多民眾见识这位大人物平凡的一面:儘管是个名利双收的天才,他仍时时与自己的世界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