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新疆神秘未解之谜: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

 新疆,这是中华神舟大地上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这里发生了太多神奇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一、楼兰王国之谜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3月27日斯文·赫定完成了罗布泊西部的探险开始返程。这时,他和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布都热依木和奥尔德克发现用于考察的一把铲子遗留在了营地。

 

楼兰王国之谜

  他们返回营地寻找时遇到了风暴,迷失了方向,但却在迷途中意外地闯入了一座古城,在他们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

  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他们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一百二十片竹简和几支毛笔……随后他向世界宣布,他发现了中国史籍记载的着名的楼兰城。他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楼兰王国

  从此,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就像一个强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对于楼兰古国为何神秘消失,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观点来解释这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是由于罗布泊的枯竭,自然环境的变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认为造成的。更有人认为是丝绸之路改道、异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哪方面更接近历史真实呢?

楼兰古国未解之谜 楼兰国遗民是否存在

楼兰古国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古老的王国在辉煌了近500年后,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那么楼兰国遗民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他们又去哪了?这是多年来历史上的难解之谜。

  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楼兰王国为西域36国中的闻名古国,立国700余年。它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古阳关,西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尼雅河畔,南自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1400万,可谓是一泱泱大国。汉朝曾在此设西域长史府。三国、两晋时,划归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管辖。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楼兰王国,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驼队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带到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北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楼兰人自己开创了楼兰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罗布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联结和传播了古老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2000年前,罗布泊湖滨的楼兰王国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境内的森林鸟禽翩翩。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楼兰绿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绿洲被沙漠吞噬,草木枯死,部分人口迁移。加上公元500年左右被零丁国所灭,楼兰王国最终神秘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废弃于本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便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据考察,罗布泊古海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昔日碧波万顷,水草连天,鱼虾肥美,水鸟密布。在罗布泊湖畔,始终生活着一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是随着罗布泊的不断“飘移”而转到这里定居的,他们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楼兰王国”的最后遗民。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前后,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世界著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都到过阿不旦渔村,并雇佣村民寻找古城遗址,他们受到罗布泊人首领昆齐康的热情接待。随后,尽管一些中外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楼兰王国遗址,并发现大量文物及号称“楼兰美女”的干尸等,但除了阿不旦渔村的村民外,人们再没见过楼兰王国的任何遗民。

  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神秘的阿不旦渔村,就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那么这个渔村后来是如何废弃的?人们为何要离开自己美丽的家园远走他乡?他们到底去了哪里?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米兰,人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乌兹曼尼雅子、亚森尼雅子,以及热合曼阿不拉。据乌兹曼尼雅子老人讲,当年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渔村,是罗布泊西南岸、靠着米兰河的一个渔村。村民们经常乘着用胡杨木凿就的独木舟沿米兰河北下,到罗布泊去打鱼。当时,阿不旦渔村的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他们依靠捕鱼和猎杀野鸭为生,并将多余的鱼鸭晒干贮存。除此之外,他们还放牧,以羊为主,也有牛。但买来的牛放养一段时间后便成了“野牛”,要经过狩猎才能吃上牛肉。最让这位老人难忘的是当时他们捕获最多、最爱吃的新疆大头鱼。他说这种鱼头较大,头扁平,身体呈梭形略侧扁,胸部没有鳞,一般长约1米,体重达40公斤至50公斤,动作十分威猛。这种鱼肉丰腴可口,炖出来的汤白得像牛奶,肉像豆腐,十分诱人。

  据有关专家介绍,新疆大头鱼曾是生活在喀喇库勒以及阿不旦渔村等地的古罗布泊人的主要食粮。这个“大家族”因为当时不吃五谷,只靠捕鱼过日子,所以被称作“吃鱼民族”。另外两名“楼兰遗民”热合曼阿不拉和亚森尼雅子介绍,他们的祖先当时吃大头鱼不用油盐,只用清水煮着吃,有时也从一种叫香浦的植物上采浦草花粉熬汤一起喝。因这种汤营养和保健价值很高,以至当地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

#p#分页标题#e#

  后来这种土著鱼种逐渐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尤其一些西方探险家到罗布泊考察后,使新疆大头鱼的美名一下就传到了国外。它的食用和科学价值,被传得像《西游记》中的唐僧肉一般。乌兹曼尼雅子记得他小的时候,罗布泊湖水波连天,一望无际。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鹅鸭在碧湖里嬉戏,鹤鹳游涉水沼觅食。每当春秋转移之时,常有几百种候鸟在这里栖息。后来由于注入罗布泊的孔淮河和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湖逐渐干涸,阿不旦渔村捕鱼日见艰难。他18岁那年,一场罕见的瘟疫袭击了整个村庄,全村100多户居民被迫全部迁往阿尔金山脚下的料兰、若羌、洛浦等地。

  这场“突然袭击”,使这个“桃花源”似的阿不旦渔村,最终彻底荒废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每年7、8月间,阿尔金山冰雪消融,泛滥的洪水在沙漠里冲刷出一条条淤泥地带,年长日久生长起一片片胡杨林;丛生着茂盛的矮芦苇、红柳、骆驼剌一类的沙生植物,构成一块块与黄沙竞存的方圆数公里的“绿色飞地”。这些古罗布泊人后代,为了活命,率领妻子儿女,赶着牛羊。骑着骆驼逃离疫区后,就在这些“绿色飞地”上定居了下来

  二、太阳墓葬之谜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学家在距孔雀河数里的地方,发现了三千八百年前“楼兰王国”的神秘墓葬。

  该墓葬不惜以大量树木为代价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木径粗达三十余厘米。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们称其为“太阳墓葬”。

 

太阳墓葬之谜

  考察发现,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冢,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然而固沙威吓采取如此形式,显示如此图案?它代表着什么意义?难道是“太阳崇拜”吗?为何墓主人均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东方?“楼兰王国”是毁于为建造大规模的“太阳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动呢?“楼兰王国”的先民们,为什么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起义的太阳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探索楼兰遗址 神秘的太阳墓葬之谜

在1979年到1980年,新疆考古工作人员在孔雀河下游及楼兰遗址附近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古尸以及一些随葬物,这些对研究罗布泊地区古代人类的生活是有力证据。

  “太阳墓葬”的神秘与壮观一直吸引着我们,为了解开“太阳墓葬”之迷及对它更深入的了解据研究,这些墓葬中的死者均为塞种人,而他们却有着很深的多种天体崇拜传统,然而他们因何定居罗布泊?

  为什么这里会云集世界诸多的民族,诸多的文化?他们的传人又去向何方了呢?

  有些民间传说讲到,这种太阳形的墓葬在建造过程中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和部落首领之间的争夺,他们究竟又是怎么样的一种矛盾呢?#p#分页标题#e#

  其中有一种墓葬,地表有七圈规整的环列木桩,由内向外,粗细有序,环圈外为放射状四展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状观,很像四射的太阳,定名为太阳墓。

  该墓葬不惜以大量树木为代价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组组用七层胡杨木桩围成的同心圆圈,木径粗达三十余厘米。

  整座墓地远远望去,就如一轮古老沧桑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们称其为“太阳墓葬”。

  考察发现,墓葬木桩可以固沙强冢,没有它们,在沙地上要挖掘营建深达两米多的墓穴是很难的。

  然而固沙威吓采取如此形式,显示如此图案?它代表着什么意义?难道是“太阳崇拜”吗?

  为何墓主人均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东方?“楼兰王国”是毁于为建造大规模的“太阳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动呢?

  “楼兰王国”的先民们,为什么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起义的太阳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楼兰王国真的是毁于大规模的太阳墓葬砍伐林木吗?为什么原始塞人部落在大沙漠中建造如此奇异的太阳形墓葬呢?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呢?也许这些千古之谜还会继续与恒古黄沙为伴,直到永远,永远…

  三、大耳朵之谜

  就在人们对罗布泊一个个未解之谜争论不休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大耳朵之谜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

  对于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五十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 关乎楼兰文明兴衰历史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若羌县境内,西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东达玉+门关和阳关之间,南依阿尔金山,北抵库鲁塔格及北山。罗布泊地势低洼,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聚水中心,曾经河流交织,星罗棋布。广义的罗布泊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面积。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罗布泊的卫星照片。其影象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有八道耳轮线,还有耳孔、耳垂。现在的卫星图片不再那么稀有,透过Google Earth/Maps,我们现在可以轻松看到这一自然奇观。其实每次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我都要停顿一下,那个巨大的“耳朵”实在太惹眼了。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卫星照片公布后,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大耳朵的位置、地理结构分布等问题的热烈争论和猜测。“大耳朵轮廓是罗布泊的湖岸环形堤或是湖岸阶地”的说法是其中的主要猜测。这个谜,其实几年前就已经被揭开了。当年科考队是在进入罗布泊湖心低洼地带后展开调查的。湖心地区遍布着湖水退却、湖盆干涸后形成的坚硬而尖利的盐壳。由于罗布泊的主要补给河流——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水源被大量引走开荒造田,1972年以后,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科考队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大耳朵”实测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照片上的大耳朵形状其实就是罗布泊在不同滞水期积聚的湖滨盐壳在太阳光下折射出的不同色彩轮廓。盐壳中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分高度集中并生成了光谱反射性极强的晶体物质,并在卫星照片上呈现出了一道道色调较浅的耳轮线。专家称, “大耳朵”之谜的揭开将有利于对罗布泊湖区古地质和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解析罗布泊的环境变迁与楼兰文明兴衰的历史关系#p#分页标题#e#

  四、神秘的死亡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神秘的死亡之谜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三十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着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七个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三十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着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三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十七公里出发现了其中两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五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罗布泊这个谜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为你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

 

  五、尼雅之谜

  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达十二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西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三十六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

  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精绝国在古代是一个小如沧海一粟的小国,但它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南路,以殷实、富庶着称。当时,尼雅城叫做尼壤,是精绝国最繁华的城市。可惜的是,这个富庶的国家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突然消失了,以至于时四五百年之后,玄奘取经东归时经过尼雅城,只见到了满目的荒凉。

#p#分页标题#e#

 

尼雅之谜

  据古书《唐会要》记载,精绝国王朝长期受到西南方向的强大部落“SUPIS”人的威胁和入侵,并且步步加深,国王对“SUPIS”人的威胁十分担忧。在精绝人的眼中,“SUPIS”是一群像魔鬼一样野蛮、凶猛、可怕的敌人。有人据此认为,精绝国的消失就是“SUPIS”人造成的。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之谜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尼雅之谜 斯坦因出重金收购带字木板

提到尼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一个叫做斯坦因的人。他一生获得的荣誉和唾骂,都和尼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斯坦因

  斯坦因是匈牙利裔英国人,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二十世纪初他正式走向探险生涯,而四次进入尼雅之举把他的事业、名声推向辉煌的顶峰。斯坦因探险成癖,终身未娶,直到八十多岁时还进行了最后一次探险壮举,穿越当年亚历山大率军由印度河向波斯狼狈溃退时的路线,并把生命最后一息留在探险的路上。

  1901年1月,斯坦因结束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丹丹乌里克的探险发掘后重新回到绿洲,他本想做些必要的修整,然而在第一天,就从一位老人的口中了解到他前所未闻的沙漠中掩埋的另一处遗址。斯坦因立刻派出为自己工作的当地人四处探访,终于得知一位磨坊主人藏有带字的木板,这些木板是磨坊主人在沙漠中找宝时随手拾到的,一共6块,磨坊主人认为并无多大用处,路上扔掉一些,带回两块给自己的小孩子玩。斯坦因重金收购残存的木板,磨坊主人还答应为他作寻宝的向导。

  斯坦因的新疆之行得到英国、印度政府的资助,钱不成问题。进入中国探险后,他很快地积累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经验,也学会了如何与当地官民打交道。每到一地他都和当地的官宦打得火热,以求得到庇护和支持,另一方面细心留意从当地的猎户、寻宝人口中获取信息。斯坦因十分清楚,猎户、寻宝人的经历和传说具有重要价值,掌握了这些人如同握有打开通往神奇大门的钥匙。

  斯坦因迅速做了必要的准备,便急匆匆地赶往尼雅。

揭开尼雅王国消失的神秘面纱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了尼雅,他掠走的宝物曾震惊世界。但经过近百年人们逐渐淡忘的尼雅;由于20世纪末重大的考古发现再次震惊世界。人们难以置信的却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一千七百年前,一个文化璀璨、歌舞升平的古老王国的斑斑遗迹仍然坐落在沙漠腹地……

    尼雅就是神秘的精绝国吗#p#分页标题#e#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尼雅”这个名字在地图上仍然找不到。可20世纪初、末的两次重大考古发现,使它在世界上名声大振。人们难以置信的却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一千七八百年前,这里曾有一个文化璀璨、歌舞升平的古老王国。如今斑斑遗迹仍然坐落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1995年10月2日至11月2日,中日尼雅考察队探险发掘的聚落遗址、佛寺、墓地不仅再次震惊了学术界,也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萦绕在人们脑海中一百年的尼雅之谜,又得到一次逼近真实的诠释。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概是楼兰,那里的古代建筑,出土的丝绸,还有被称作“楼兰美女”的干尸曾被广泛传诵,但知道尼雅的人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尼雅有比楼兰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险的路程,人迹罕至,即便勇气非凡的探险家,也对尼雅望而生畏。因而面积更大、遗迹数量远远超过楼兰的尼雅,名气却稍逊一筹。

    那里没有人烟,甚至没有动物和植物生存,大片古代遗址静静地坐落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虽经历了近二千年的岁月,至今仍完好保存。伴随塔里木盆地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古代王国一个个沉没在塔克拉玛干茫茫沙海中。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力量,使这片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它给人们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疑惑。

    《汉书·西域传》记载过一个精绝国,说它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三千三百六十口人,养着由将领统辖的兵士五百人。这个遥远的精绝,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官有民,有兵有将,俨然一个机构完整的王国。可到了东汉时,精绝国被附近的鄯善所征服,这个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介于楼兰和于阗之间的一个小国,只留下上面一点点记述,此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尼雅就是神秘的精绝国吗?

    考古发现尼雅王室的驻地

    与其他“被驯服的沙漠”相比,塔克拉玛干才是“真正的沙漠”,它像一片汪洋大海,流沙组成的凝固的波涛,比大海更为汹涌彭湃。然而它却出奇地宁静,色彩单纯得圣洁,蓝天和白云是它永恒的伴侣。

    来自人类的目光何时触及在这里?留下的是些什么?驼铃伴随着朔野遗声,早已消失在广袤的沙漠中,考古学者们却终于看到了些真切的面目。

    在整个尼雅废墟,N14遗址最引人瞩目。它规模宏大,屹立在尼雅西北的一片台地上,肆虐的风沙没有把它吹走或全部掩埋,尼雅获得的珍贵文物多在这里出土。非正式的考古报告中,人们习惯称它为“衙门”或“王宫”,有的研究著作大胆地叫它“精绝王室地的驻地”。然而,真正搞清它的面目,并非易事。

    虽然因为墓地的突然发现临时改变了原发掘计划,并未妨碍对N14遗址的地面调查。这处遗址布局稍显松散,可房屋面积很大。1号建筑南北11.2米、东西17.3米,可以称之为“厅堂”,是整个尼雅最大的建筑,支撑“厅堂”顶的粗大木柱仍立在原处。“厅堂”内的清理没有发现什么,这反倒饶有趣味,表明它的用途并非用于居住。如此宽阔的空间,不是朝拜、会议的场所又能是什么呢?#p#分页标题#e#

    “厅堂”东部是3号建筑,稀稀落落的残墙依依可见,旁边有厚厚的废弃物堆积,当年斯坦因考察后津津乐道地称它为“垃圾坑”,并声称在“3个冗长的工作日,饱吸了古代垃圾散发出来的臭气,虽已时隔数世纪,这些尘土垃圾依然很刺鼻”。虽然这样描述,却掩盖不住喜悦的心情,因为他在这里所获甚丰,先在杂草、树枝、牲畜粪便混杂中分离出一些毛麻织物的碎片、皮革等,紧接着又发现一个木板围成的遗迹,像是废弃的饲料仓,精美漆器的残片、木质的器物夹杂在其中足以使人兴奋,而带有清晰汉字的木简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了。

    “垃圾坑”里获得各种稀奇古怪的废物,是尼雅考古最大的幸运。因为在一批汉文木简中,“夫人春君”、“且末夫人”、“大王”等字赫然出现在上面。无论这里是否是“衙门”、“王宫”或“精绝王室的驻地”,带这样文字的木简应该是官府留下的才对。对于那些铜铁剑镞、铠甲片、漆筷子和精巧的圆木椅腿等,也暗示着这里曾非同寻常。从斯坦因当年的记录上分析,似乎只挖了这个遗址东面的一部分,西部还被高高沙丘掩埋着,下面蕴藏着什么呢?但要清除上面的流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没有卷扬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实在是太难了,在没电、没水、没路的沙漠深处,如果能实现发掘愿望,费用将是天文数字。

    地面调查还在遗址南面找到七八个古窑址,地面没有陶片之类,散布一些铁渣等遗物,仅从表面还无法准确判别原来是冶铁或是烧造什么的窑。窑址的东面为早已干涸的河谷,连接着断断续续的古渠道,两旁有躺倒了的枯胡杨树。

    变化莫测的流沙区,也给人带来一些意外。1906年12月,斯坦因来到古楼兰,却奇妙地捡到一把钢卷尺,对这一有趣的发现斯坦因哑然失笑,很快就断定出这是前些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遗失的物品,他小心翼翼、十分妥善地保管好带回了欧洲,并在一次高朋满座的宴会上,亲手还给了斯文·赫定。1995年10月23日下午,我在N14遗址东约250米一处稍微平坦的地方聚精会神地采集文物,突然阳光射到一见耀眼的东西,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完整的玻璃瓶,古代尼雅的时代范围内,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器物,仔细观看,瓶底部有英文字母“LONDON”,看来非斯坦因的遗物莫属了,因为约一百年前,他的营地就设在这里。

 

  六、喀纳斯湖水怪之谜

  “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

  喀纳斯湖四周雪峰耸峙,绿坡墨林,艳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 有兽类39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4种,湖中鱼类7种,昆虫类300多种。

喀纳斯湖水怪之谜#p#分页标题#e#

  许多种类的花木鸟兽在全疆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区内森林草原相间,河流湖泊众多,自然景观艳丽,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自然保护、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

  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卧龙湾位置处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公里,距喀纳斯10公里。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

  湖的泄水口有座木桥飞架东西,站在桥上向北是一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是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从卧龙湾沿喀纳斯河北上约1公里,你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

新疆喀纳斯湖发现真龙 神秘未解之谜真的有水怪吗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阿尔泰山西部的额尔齐斯河上游,是一个很深的山间大湖,也是我国惟一属北冰洋水系的内陆湖。湖边经常会发现动物的尸骨,在这里流传着水怪出没的诸多传闻。

  喀纳斯湖水怪

  水怪故事:

  喀纳斯水怪是我国几大湖怪中惟一初露端倪者。经过专家论证,哈纳斯湖怪实际是一种称为大型哲罗鲑的冷水性鱼类,长约12—15米,头部宽1.5米,重达2—3吨。它是凶猛的食肉型鱼类,小鱼、野生水禽、大水鼠、水獭甚至比自己体型大的同类都可成为它的食物。

一道弯湖水中一条黑影在游艇间缓缓游动。

  2010年7月2日下午15时19分,来自北京的游客朱晓全在新疆喀纳斯景区观鱼台停车场附近登山时,突然发现在一道弯湖水中一条黑影在游艇间缓缓游动。游客朱晓急忙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不明水生物游动的全过程。15时30分,游动的不明水生物沉入水底。据在场的游客介绍,游动的不明水生物显然比游船还要长。

  七、岩画之谜

  在比较早期的考古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中的岩画,它们大多是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新疆遗存的岩画有刻画和彩绘两类,主要见于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场的牧道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

  这些岩画大部分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线条的阴刻。彩绘岩画主要见于洞穴中,大多用一种储石色的矿物作原料,朱红彩、或黑、白色彩。#p#分页标题#e#

 

岩画之谜

  1.动物画,最常见面的是牛、马、羊、鹿,也有狗、熊、骆驼。如霍城县干沟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形状不同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其中一只体形较大的山羊,羊角较长,一角向后弯曲,一角前翘,惊觉地抬头注视前方,粗矿的线条勾绘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象。

  2.狩猎画,常见画面是错人手持弓箭向猎物射击的形象。如撒尔乔湖的一幅狩猎图,画面有一猎人,双手前曲握住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击中了一头黑熊,黑熊挣扎逃窜,猎人则紧追不放,画面形象清晰,神态逼真。

  3.放牧画,这类画在北疆的裕民、富蕴、哈巴河等地都有发现。如哈巴河县发现一幅岩画,画面有众多的岩山羊,还有鹿、骆驼等,大小参差、缓慢行进,畜群之后有一猎狗尾随。两名放牧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边一人手执长鞭,下边一人似戴一尖帽,两手张开作驱赶状,画面生动活泼,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

新疆遗存的岩画有刻画和彩绘两类

  4.车辆画,表现御者徒步驾车,头戴尖帽,手执长级绳,作呛喝状。“车”以两个圆轮与长辔表示。拉车牲畜,作奔驰状,长尾系三角坠,头上有一长角。这幅岩画在阿勒泰岩画中是十分罕见的,它反映了阿勒泰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侧面。

  在车辆之下,还刻有一些对羊图案。除此之外,还有格斗画、舞蹈画、神灵画等,如在富蕴县唐巴勒岩洞中发现一幅彩绘岩画,上部绘两个同心圆,旁绘云彩图,下部绘一人头像,头戴插翎的帽子,额部绘有几十道短线,脸部给眉、眼、嘴,未绘耳朵。与此相似的画面,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发现。岩画上两同心圆,旁有云彩,应代表日、月,下面奇异的人头像,似为神灵。

  原始的宗教观念常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新疆北部发现这类岩画,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应该指出,确定岩画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代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有的岩画可能是铜石井用时代的产物,有的岩画的时代则可能在公元前后,还有的岩画则可能产生在公元十二、三世纪,甚至更晚的时间。

  有的岩画在悬崖峭壁,当初是什么人、是怎样刻上去的……无人知晓。

 “飞机”岩画之谜

新疆哈巴河县40公里处的一条山谷中,有一片山区怪石丛,新发现了一种“飞机”岩画,上面有三个令人费解的图案:一个酷似展翅飞翔的“飞机”,一个犹如长条形的“火箭”,还有一个好像是空中“飞碟”。就连“飞机”上的“窗户”轮廓,都那么清楚。

#p#分页标题#e#

“飞机”岩画

这种“飞机”岩画,和之前哈巴河县发现的所有岩画,完全不同。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巴河县有岩画20多处893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面大多数是狩猎、放牧、日月星辰、舞蹈竞技的场景,还有不少骆驼、马、狼、虎等动物图案。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些岩画产生的时间,可能在一万年以前。这些岩画中,“飞机”岩画还是第一次发现,就连整个新疆岩画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奇特的图案。

哈巴河县文物局干部阿米尔与喜欢研究空中不明飞行物(英文简写为UFO)的考古爱好者陆燚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探讨一些有关的问题,对古代文物遗存也十分关注。听说有这么一种“飞机”岩画后,两人立即坐上车,一路颠簸,急匆匆奔向这条山谷。

阿米尔和陆燚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研究后,他们认为,这应该就是古人见到真实的空中不明飞行物后的记录。

记者了解到,新疆境内的岩画分为4种,有动物画、狩猎画、放牧画、车辆画,反映的都是古代先民们狩猎、放牧的理想天地和当时生产活动场景,还有对人类祖先图腾崇拜。那么,怎么会出现“飞机”、“火箭”或“飞碟”图案呢?难道遥远的古代时期,这里就有了空中不明飞行物?出现了星外文明?

新疆博物馆高级研究员王博,从事古代岩画研究三十年了。他立即决定亲自带队进行实地考察。到了现场。他细致地进行勘验、检查、测算了岩画,然后再和周边地形地貌进行对比。

王博认为这些岩画,描绘的是狩猎场景、庆祝的场景,或者动物造型。其中的“飞机”图案,可能是当时先民们狩猎的工具或者组织。也就是说,不是什么外星文明,而是古人的生活劳动场景。

他坦言道:“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经过实证才能证实或者证伪。比如UFO的现象,本人未经研究,一概不发表意见!”

王博的意见,让阿米尔产生了质疑。阿米尔认为,那些画中“飞机”的翅膀,一左一右,非常对称,显然描绘的是现代人常见的飞机,如果说它们是古代先民狩猎用的飞镖或长矛,应该有个把手,而“飞机”图案里并没有。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种“飞机”图案解释成打猎工具。在他看来,在那个遥远而又蛮荒的时代,如果说这是古人美好的想象,实在太牵强了,除非他们能真实地看到了“飞机”,否则,根本不可能画出这类东西。

陆燚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古人画东西,一般都很写实,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他们用岩画记载下来的,应当是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以,他坚定地认为:“飞机”岩画就是外星文明降临到当地,是古代先民们真实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飞机、火箭和飞碟!#p#分页标题#e#

飞鸟?外星人?

不可思议的“飞机”岩画,引来了各方专家的种种猜测:

有考古专家认为,岩画最早出现在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最晚到公元十二、十三世纪。有宇宙学专家认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在二十世纪初,也就是1903年由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从年代上看,飞机出现的时间,比岩画创作终止的年代至少要晚上千年、甚至上万年。那么,当时画“飞机”岩画的古代先民,是如何看到飞机的呢?是对飞鸟的一种大胆想象?还是对天空飞行的一种渴望?难道这真的是在描绘外星人的“飞机”吗?

一连串的疑问,使得“飞机”岩画愈发显得神秘,同时也让很多考古专家不由自主地想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古代岩画上,都出现过一些奇特现象:加拿大出土的史前岩画,画着一个穿着宇航服、戴着天线帽子的人;澳大利亚出土的古代岩画,画着一个坐着飞船从天而降的人;奥地利出土的岩画上,穿着接近于潜水服、戴着潜望镜的人……这些奇特的岩画之谜,至今没有解开。

“飞机”好像是一个岁月的秘密,被凝固在了岩画上。那么,今天哈巴河人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古老而又鲜活的人类秘密呢?

  八、石球、石人之谜

  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从外形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

  如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成的。

 

石球、石人之谜

  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

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

草原石人

   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

    从外形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如今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成的。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p#分页标题#e#

    古代灵巧的石匠还在它的腰带上刻出一个垂挂的小口袋和一把小匕首,石人脸部表情凝重深沉,俨然是草原上威武的将士。这些石人是谁雕凿的?属于哪个民族部落的文化遗产?学术界至今还无一致的意见,仍是一个尚待揭开的谜。

 

 草原石头人  

  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 ,不时有一尊石雕人像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些石人来自何方,是谁人所为,是哪个民族或部落的文化遗产?学术界至今还没有揭开这些谜底。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

    位于霍城县城东北25公里萨尔布拉克乡草原上,身高1.55米,宽0.38米,系用花岗岩精雕细刻而成。

    该石人长鼻高颧骨, 神态庄重威严。左手举杯到胸, 右手扶刀于腰,上身还浮雕一头猎狗。小麻扎库鲁斯石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生产建设兵团61团场(即“小麻扎”)的草原上。男女各一,男石被自治区博物馆收藏。女石人高0.85米,宽0.4米,厚0.3米。胸前乳房突出,面部五官清秀,双手合抱一不知何名之物捂脐下,整个石人显得柔和丰注。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而成的。其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撤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 右手拿一只杯子举在胸前,左手按着一把垂挂在腰际的长剑。脚部刻画出一双皮靴子。石人的脸部表情严肃, 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 这些来历不明的石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这些石雕作品的“来龙去脉”。

  九、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被认为是“神秘现象”的麦田圈是指由于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种有规律的巨形图案,因主要在麦田中出现,故称“麦田圈”。自从80年代开始,己经有不少麦田圈被发现过,目前世界各地发现各种“麦田圈”现象有2000余次,其图案有单一的圆,或者是由圆圈组成的连环,或者是其他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如哑铃状、新月状、车轮状等,在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都曾有出现。#p#分页标题#e#

  而在我国新疆,近年来也有类似"麦田圈"的图形被发现的记载。 遍及新疆各地、外蒙古、俄罗斯及欧洲等广阔地域的塞人石堆墓形与世界“麦田圈”之谜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石堆墓通常被认为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塞人遗存,由巨大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规模宏大,在新疆阿尔泰山脉一带及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天文学家统计的1989年所发现的麦圈图形中,几乎涵盖了包括青河石堆墓在内的所有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色的墓葬图形。

  科学家总结麦田圈的特征有:“寂静无声的形成,但速度很快,顶多不超过一分钟;无损伤的瞬间使植物倾倒;压倒植物的干茎;诱发植物水平长;调查困难;极其壮丽复杂多圆的组合;不受各种气候所影响;周围没有其他印记;不受地形限制遍及全世界杳无人烟处……”起初一度被好事者自称是自己所为的麦田圈,后来当他们面对一个个规模宏大,极其复杂、精美的图案时,已是哑口无言了,很多麦田圈占地面积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见。

  如果是人为,所需人力有的需要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干很长时间,而麦田圈从空中俯看,有的图案其复杂和精美程度,不是人多就能制成的。多位天体物理学家共同认为,它们绝不可能是人为的产物,而很有可能是由来自异域的文明所为,经测试,麦田圈正中央部位均有异状物质,有些具有微量放射线,磁能量亦很大。这些能量从而何来?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种种分析显示,麦田圈由强大能量作用于瞬间中产生,当中隐藏了数学、化学、分子科学讯息,故此,极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科技生命体所为。说到这儿,大家不难联想到“麦田圈”实际上就是外星人的飞行器所致吧。外星人生活在与我们人类不同的空间,人肉眼看不见,它们拥有比我们人类更发达的科技,所以它乘坐的飞行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偶尔给人类显现一下它的存在。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石堆墓通常被认为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塞人遗存,由巨大的石块石板垒砌而成,规模宏大,在新疆阿尔泰山脉一带及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发现,令人难以置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天文学家统计的1989年所发现的麦圈图形中,几乎涵盖了包括青河石堆墓在内的所有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特色的墓葬图形。

    麦田圈是指在世界各地田野里由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种各样有规律,体现高超智慧水平的奇异图案,例如:从单圆形到五个一组的连环;从哑铃状图案到各种线条和几何图形的组合等等,其发生地不仅限于麦田,在稻田、玉米地、菜地、草地、沙漠、戈壁、雪地等处均有发现。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现各种麦田圈2000多个,并被记录在案,遍及俄、巴西、美、英、加、澳、印度、日本和中国等近百个国家。科学家总结麦田圈的特征有:“寂静无声的形成,但速度很快,顶多不超过一分钟;无损伤的瞬间使植物倾倒;压倒植物的干茎;诱发植物水平长;调查困难;极其壮丽复杂多圆的组合;不受各种气候所影响;周围没有其他印记;不受地形限制遍及全世界杳无人烟处……”起初一度被好事者自称是自己所为的麦田圈,后来当他们面对一个个规模宏大,极其复杂、精美的图案时,已是哑口无言了,很多麦田圈占地面积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见。如果是人为,所需人力有的需要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干很长时间,而麦田圈从空中俯看,有的图案其复杂和精美程度,不是人多就能制成的。多位天体物理学家共同认为,它们绝不可能是人为的产物,而很有可能是由来自异域的文明所为,经测试,麦田圈正中央部位均有异状物质,有些具有微量放射线,磁能量亦很大。 #p#分页标题#e#

    据调查,新疆塞人石堆石圈墓式形状在全国很多地方均有发现,如甘肃秦魏家和大河庄齐家文化中有六处神秘石圈遗迹,还有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也有类似遗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南少数民族拜天祭天的宗教活动中,均有向天神敬献和占卜动物肩胛骨的现象,而在青河三道海子地区先后发现了三块分别带有人工钻孔和灼烧痕迹的动物肩胛骨。可以说石堆石圈墓应属于原始宗教性的建筑。在这里对于塞人对大自然的神奇所在不能理解,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的墓葬表现出对神灵现象的崇拜和信仰,而这些现象主要来自于天上,由于石堆石圈墓的奇特,游牧人往往把它们说成是“魔圈”,认为谁要触动墓石,就会触犯神灵。遭到灾祸,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三道海子塞人石堆墓及其它同类墓葬和遗存,很有可能模仿或建立在不明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在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堂,亦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因而塞人石堆墓也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精神意义,它们具有沟通天、地、神、人的作用,被塞人视为相当神圣的宗教信仰的载体,世界许多原始民族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均有十分浓厚的灵魂观念,与此相对应,古人把世界分成彼此间相关的界限较为模糊的不同层面,并认为人死后,灵魂便会去祖先居住的地方,而与祖先共聚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灵魂不灭观念及祖先崇拜信任的实际存在,必将导致对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即所为的祖先居住地的肯定与信任,古人自然要想法设法与之沟通,关于塞人石堆墓与世界之谜麦田圈之间存在外形轮廓的一致,恰巧也说明麦田圈现象至少在2500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发生和存在过,仅就这一点而方言,无疑已使此古老历史遗存具有了无可估量的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价值

  十、干尸之谜

  这两具干尸是上世纪初日本探险家大谷光瑞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盗掘文物中的一部分,后被旅顺博物馆收藏。此次复原工作是吉林省考古专家运用电脑三维技术进行的,历时20天。

楼兰干尸之谜

  从复原图上看,男性干尸生前长相儒雅,为4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其胡子、头发、眼睫毛、眉毛都有,胡子明显修过,十分整齐;女性干尸为一体态丰满的成年女性,其鼻子、嘴、牙齿都较小,眼睑长,是典型的丹凤眼。

  “早在1987年,我区有名的古代干尸──楼兰美女便在日本专家的协助下现出了当年容貌,我区还在几年前派出考古人员前往北京专门学习过复原古代干尸容貌的技术。”穆舜英介绍说,我区目前之所以没有全面开展古代干尸的复原工作,是因为我区对古尸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困扰在新疆古代干尸身上的谜团等着考古人员去破解,而这些工作比复原干尸容貌要重要得多。

  在编号为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里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闭,属于白种人,被誉为“楼兰美女”。

  那么她的先辈是何时迁来的?又是什么地方迁来的?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从楼兰王伐色摩那(汉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们是白种人呢?还是黄白混血?如果是白种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两个民族婚生的?楼兰国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个民族是主体民族?……#p#分页标题#e#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队在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着完整,头戴尖毡帽,帽顶还插了几根绳。

  这种奇特的服饰令考古学家惊讶不已。经仔细测量发现,这些人属于“深目高鼻”的古欧洲人种,与现代北欧人很相似。他们的头骨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青铜时代的安德洛诺沃文化相近;另一组与时代更古老的阿凡纳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埋葬着两批体态不同的古欧洲人。

 

楼兰国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

  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楼兰古城东郊东汉的墓葬中,找到了五个欧洲人种遗体。有人根据楼兰人毛发成分测定,认为这些人很可能与来自东地中海的民族有关。总之,如果说楼兰古国是个民族成份十分复杂的国家,那么,这些古欧洲人到底是什么民族?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楼兰?后来他们又去了哪里?

这些古欧洲人到底是什么民族?

  面对楼兰,斯文·赫定迷茫的自问:“我很奇怪,我们瑞典怎么就没有一块比我在楼兰发现的木简和纸片更古老的石头?”

  “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着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1985年出土于且末的一具婴孩干尸颇为引人注目。这具婴尸距今约3000年,年龄不到一岁。令人费解的是婴儿的双眼均盖有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石片,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的残迹?还是为了遮挡风沙?抑或保护灵魂免遭散逸呢?

  难解之谜

    有关新疆古代干尸形成之因,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绝非千篇一律。

    新疆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绝大地区属大陆性干旱少雨区域,水分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土壤水分几乎为零。其中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地区、且末、若羌、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田绿洲、准噶尔盆地边缘从中新世至早更新世以来均已进入干旱和极端干旱时期。而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发现,4500年前此区域已处于持续干旱时期,而此时正是上述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时期。气候干燥是形成干尸的最主要原因,但各地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考古学家发现,新疆古尸得以完整保存除环境气候干燥外,其他一些辅助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很多不接触土质的古尸保存都很好;很多古尸葬在微生物无法生存的高盐沙土里而尸身不腐;在较潮湿地区深埋古尸,而在很干旱的地方浅埋;通风不密封可使古尸毛发肌肤俱在;古尸埋葬地势较高者,入葬时间在较寒冷的冬季和凉爽的季节,亦可使尸体容易历千年而不腐;有些地方尸体在夏季入葬则有利于水分的迅速蒸发而形成完整干尸;而在吐鲁番,古尸大多无棺木,死者被陈列于席子上,洞内十分干燥,使其能迅速脱水蒸干而成为干尸……#p#分页标题#e#

    世无定法,有很多事物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在博州温泉县有一名为西依提萨依的古尸偏偏打破了干尸形成的固有条件,成为新疆干尸一大难解之谜。此尸发现于水土湿润的安格里格乡南沃托格赛尔河上游一处山洞中,其骨骼完整,表皮及肌肉除着地一小部分有所腐烂外,其他部位基本完好。据当地牧民和有关史料记载,此人年仅十七八岁,为清末年间追击俄国盗马贼身受重伤而亡。他死后一年,当其父看到他容貌未改,深感必有神助,因而永远将其葬于洞中。这具干尸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却保存这么完好,这是否是和考古学家开了个历史性的玩笑呢?

    楼兰美女

    1980年4月的一天,新疆考古所考古队在罗布泊北端铁板河附近发现一具风姿绰约的睡美人女尸。此尸因其体形优美、长发披肩、容貌超群而被誉为“楼兰美女”。她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最早的一具古尸,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该女子死时约45岁,生前身高1.57米,现重10.1千克,血型为0型。

    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覆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生毛皮皮靴。发长一尺,呈黄棕色,肤色红褐,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及楼兰地区古人类具体属于何等种族类型,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的则无法定论。

    据中国人类学家韩康信研究发现,楼兰地区人类遗骨大多有鲜明的欧洲人种古欧洲人类型特点,这种类型在铁器时代的中亚、哈萨克斯坦、南西伯利亚及至伏尔加河下游有广泛分布,到铁器时代以后,或逐渐向新的类型过渡或向西退去,零散混杂于新的类型之中。由此韩先生推想,这里的先民与上述周邻地区的某些青铜时代较晚的居民有直接的血缘联系。另外他根据多种考古材料判断,古楼兰先民可能源于古地中海人种。而考古学家王炳华认为楼兰女尸等所代表的人群应源于阿尔泰山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究竟谁的观点更接近历史真实?

    研究者发现楼兰美女的头发、眉毛、下身、鞋靴等处有许多古虱及虱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虱子。“楼兰人”如此严重地生虱,是特殊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既然此女生前大量生虱,为何仅有头虱,而无体虱?此外,根据寄生虫学的理论,寄生的虱子与寄生的体温是相适应的,人死后体温冷却,虱子应离开寄主,但该女尸身上的虱子却与寄主同归于尽,并同样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而不腐,这究竟又该如何解释呢?

    解剖发现,楼兰美女的内脏均有保存,尤其肺外形清晰可辨,呈干树叶状。溶解于有机溶剂时,抽出液呈酱油色。经测定,其肺内富含铁、铝、镁等,铁的含量比现代人高出14.7倍之多,还拥有其他尸体没有的铬和硼,令人不解。

 

  十一、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

  2007年8月初,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传来了惊人的消息,当地牧民在放羊的时候发现:野人在偷他家的羊羔。这一情况,恰好被途经此地的野人寻访者王莹拍了下来,这段录像便成了揭开野人之谜的关键证据,流传已久的野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关于野人的谜团是否能够因为这段录像得到破解呢?#p#分页标题#e#

  我们的编导在得到消息后立即与王莹取得了联络,打算动身前往新疆巴尔鲁克山,与等候在那里的王莹会合,并希望能够采访到第一手资料,解开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

 

巴尔鲁克山野人之谜

  巴尔鲁克山,在汉语里是“富饶、富足,无所不有”的意思,它跨越了塔城地区的裕民县和托里县,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山脉。这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地有传闻说:有人见过一种能用两足行走的古怪动物,它们时隐时现于幽谷丛林间,浑身长有棕红色的毛发……

  巴尔鲁克山还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而巴尔鲁克山毛人的发现,更使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新疆至少有七八种野人

  

新疆生态学会理事长袁国映证实野人真实存在

 

  克巴罗夫描绘的阿尔玛斯野人。

  传说中的阿尔金山野人。

  蒙古《医学明鉴》中刊载的阿尔玛斯野人。

  新疆有野人存在吗?它们生活在哪里?长什么样子?现在还有活着的野人吗?

  新疆野人真实存在

  野人也有不同类型

  关于新疆野人的真实存在的问题。袁国映称,答案是肯定的。

  他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残存200至500个野人,其中,新疆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地野人分布种类最多,多达七八种。

  早在清朝乾隆时期,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就记载了,在乌鲁木齐周边山中,牧马人经常见到一种仅一尺余高的小人,男女老幼均有。遇到红柳开花时,他们就将柳条盘成小圈,戴在头上,列队跳跃舞蹈,发出“呦呦”的声音,就像按着曲谱歌唱。但其巢穴所在,始终不得而知。因为其形状像小孩,又喜欢头戴红柳,所以我们把它称作乌鲁木齐红柳娃。

  而近些年的数据是在2007年8月,新疆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当地牧民在放羊时发现,野人在偷他家的羊羔。这一情况,恰好被途经此地的野人寻访者王莹拍了下来,这段录像便成了揭开野人之谜的关键证据。

  野人也有不同类型

  既然在新疆不同地点已经发现外形各异的野人,那么,新疆野人到底有几种类型?

  对此,袁国映说:“从我40年的研究和各地报道采集的资料看出,新疆已经发现的至少有七八种野人。无论是在《西域图志》中,还是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都记录了乌鲁木齐红柳娃,它是新疆野人种类之一。”

  而在新闻报道中常被人们提到的大脚怪,在巴尔鲁克山、阿尔金山、昆仑山都曾出没过。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毛野人的足迹也是常被人们记录下来,他们有大毛人、小毛人之分,在巴尔鲁克山被牧民发现的就是小毛人;在帕米尔高原地区,发现的大野人,很有可能是传说阿玛尔中雪人。

  别让野人足迹永远消失

  那为什么人类发现野人的足迹越来越少了呢?

  对于这一问题,袁国映感叹道,人类不断的发展、地盘不停的扩大,继而挤压了野人的生存空间,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可能在很偏僻的地方才有活着的野人,所以人们见到它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野人的足迹将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作为人类的近亲,它远比一般的动物要贵重的多,更有研究价值。

  此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猿到人的中间段一直都是个未解的谜,对野人的研究,也许就能将这段空白填补完整。对人类自身,对科学研究来说价值极大。

  “研究野人,也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它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袁国映说。

  目前,科学实验证明,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与农田里的水稻杂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可以大面积提高稻谷的产量。在一些人类没有研究过的动植物中,可能含有对抗人类疾病的成分。这些野生动植物如果绝迹,将是人类的重大损失,一些未解之谜也将永远无法解开。

  十二、3000年遗址 新疆火焰山“怪石圈”受瞩目

  你有看过这种景象吗?中央电视台近日报导,新疆吐鲁番火焰山的山脚下有种神秘的「怪石圈」,引起观众注意。有传言表示,这种景象可能是3000多年前古人留下的墓地,但「怪石圈」的形成及历史至今还是一个谜团,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怪石圈」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尺,数量高达200多个,大多都是由石头围成圆形或方形而成,每一个的大小及形状都不相同。

  其中最大的是「太阳圈」,最外围的直径约8公尺,由4个同心圆组成,最小的内圈已遭破坏。不过,最吊诡的是,在附近的戈壁上却始终找不到组成「怪石圈」的石头。

火焰山山脚下“怪石圈”

  至今这种「怪石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还有待考证,也有许多不同种说法,有人说这可能是3000年前古人留下的墓地或祭祀遗址。

  另一种说法是,「怪石圈」长的很像星座图,因此可能是古人探索宇宙的一种纪录。还有人说这可能曾经是一个道教场所,不过在国际上,学术界称这种「怪石圈」为「石圈墓」。

  其实新疆吐鲁番文物工作者早在2008年就已经在火焰山北部的戈壁发现大面积的「怪石圈」了,近日中央电视台堆此景象做专题报导,再次引起大家的注意

神秘怪石圈 

 

#p#分页标题#e#

若干个怪石圈有方有圆

 

怪石圈中部的同心圆

  这些怪石圈占地面积有一万多亩,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在国内实属罕见。文物工作者说,怪石圈有大有小,有圆有方,圆的似太阳,方的似“口”字或“用”字形状。怪石圈中一巨型太阳圈由4个同心圆组成,最大外圆的直径约8米,东面开有缺口,似门形状,最小的内圈已被破坏。

  在巨型太阳圈东南部,有大面积的石圈星罗棋布般散布在茫茫戈壁上。一般圆形石圈的直径1到2米,方形石圈的面积为2到20平方米。另有一类方形石圈为“口”字串联状,多者达10余个相连,远看像一部架设在茫茫戈壁通向火焰山的云梯;还有一类方、圆石圈混合摆置,仿佛是古城堡的平面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巴尔  巴尔词条  鲁克  鲁克词条  新疆  新疆词条  山野  山野词条  神秘  神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