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遗址并进行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地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萨拉乌苏和水洞沟遗址,开启了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帷幕,吸引了世界学术界的目光。但自此以后近90年的时间里,该地区却一直没有新的旧石器遗址发现,直到2010年,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考古发现的大门才被重新开启——乌兰木伦遗址的发现,可谓意义重大。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景观湖畔,周围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其作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康巴什新区的一道新的风景线。遗址自发现之日起,因其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得到了市政府、文化局和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目前,遗址已进行了2次试掘和3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均获得了大量的文化遗物;组织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在旧石器考古学、古动物学、年代学、古地理地貌、古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认识。
乌兰木伦遗址2013年度的发掘主要目标有四个:1、获得一批文化遗物,进一步补充遗址的研究材料,增进我们对遗址深层次的认识;2、解决由于遗址地层堆积主要为沙性物质,结构疏松不稳定,尤其下部地层地下泉水长年不绝,冬天受冻后来年融化会加速堆积松软、脱离,造成发掘区剖面大面积塌方,对遗址地层剖面有效保护的难题;3、突破遗址地下水位高,历年的工作都无法发掘到基岩面的瓶颈,准确掌握遗址堆积厚度及包含物情况,获得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4、对2012年度发掘工作结束时出露的披毛犀骨架化石进行进一步清理和保护性提取。虽然乌兰木伦遗址的发掘工作每年都在继续,但每年都有新收获,2013年的发掘也不例外,而最重要的收获,当首推“两个第一”的重要成果。#p#分页标题#e#
中国第一:中国出土最完整的晚更新世披毛犀骨架化石。生活在晚更新世的披毛犀又称最后披毛犀,它是分布范围最广的披毛犀,从东亚的朝鲜半岛到欧洲的苏格兰,整个欧亚大陆北部都有化石发现,直到1万年前才绝灭。最后披毛犀是最著名的冰期动物之一,具有非常粗壮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鼻角,在所有披毛犀种类中体型最大。由于在一些冻土地带或沥青沉积中有干尸被发现,保存了它们像毯子一样覆盖全身的毛发和无骨质角心的角,因此,古生物学家对披毛犀的肉体解剖结构知之甚详。原始人类曾经与披毛犀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把披毛犀的图像绘制在洞穴壁画上,留下了披毛犀生活时候的样子。
晚更新世时期的披毛犀化石在中国北方地区非常丰富,典型的地点如吉林省扶余、黑龙江的富拉尔基和内蒙古萨拉乌苏地区。其中,萨拉乌苏又是我国出产披毛犀化石最丰富的地点之一,不仅有完整头骨发现,并且有几乎完整的骨架。最早发现的头骨和骨架至今仍陈列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西方的教科书中也常看见将萨拉乌苏的披毛犀作为范例。乌兰木伦遗址出土的这具披毛犀化石骨架,目前已进行编号的标本计127件,还有大量的标本尚埋藏在北部地层中。就完整程度来看,乌兰木伦遗址目前出土的披毛犀骨架化石,很可能当选中国出土的晚更新世披毛犀之最,证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乌兰木伦遗址目前发现的披毛犀躯体各部位骨骼均有发现,且分布位置鲜有异常,属于死亡后原地快速埋藏性质,因此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不应有太多遗失;2、不仅具有完整的头骨,而且较为难保存的舌骨也已发现;3、发现了以前尚未见报道的籽骨(在四肢受压较大的肌腱内生成的小骨,不宜保存、发现);4、躯体个别部位不仅保存非常完整,并且出土时排列整齐,如左后腿和左前脚掌;5、在骨骼标本上没有发现人工、动物啃咬和水流磨蚀等痕迹,表明其在埋藏过程中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6、发现了非常难以保存的软骨化石。#p#分页标题#e#
乌兰木伦遗址出土的这具披毛犀化石,不仅为全面研究披毛犀各个部分的骨骼结构、特征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清理出来的完整个体标本,而且具有清楚的地层和年代背景,因此其价值尤显珍贵。
世界第一:世界首次发现较完整的披毛犀肋软骨化石。肋软骨位于肋的腹侧,由透明软骨构成,前几对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称真肋或胸骨肋;其余肋的肋软骨则由结缔组织顺次连接形成肋弓,称为假肋或弓肋。有的肋软骨末端游离,称为浮肋。这种软骨主要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其中基质占了体积的95%,而水分又占了基质的70%。基质的有机成分主要是多种蛋白,如软骨粘蛋白、胶原和软骨硬蛋白等。由此可见,肋软骨组织主要是由有机质构成。我们知道,化石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最常见的化石之所以一般都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动物死后,富含有机质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会很快腐烂,而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故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因而在后期埋藏过程中有条件被石化。因此,主要由有机质构成的软骨组织要保存下来并最后形成化石,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软骨化石的发现都很少。
在2013年度乌兰木伦遗址出土披毛犀骨架化石的清理过程中,非常有幸地发现了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肋软骨化石。其埋藏在披毛犀的椎骨和肋骨下部,呈左右对称状,两侧各10条,长短不一。这些化石非常细碎,稍不注意就会使其埋藏位置移动甚至遭到破坏。工作人员在清理时力求精细,采用牙签一点点地抠、剔,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最终这些化石得到完好揭露。#p#分页标题#e#
从目前世界范围内所见的报道来看,这尚属首次发现。因此,单从新发现这一层意义上讲,已足够重要。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看,其对我们探寻披毛犀很多未知的东西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实物材料。目前,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并有望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目前,对该披毛犀骨架化石的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对已出土的骨骼进行鉴定,对其出土埋藏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与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拟进行披毛犀化石的古DNA研究,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披毛犀的起源、迁徙和演化等问题,阶段性的发掘报告有望于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