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曹操墓真假之辨引公众热议 考古不再“纯学术”?

人民

  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宣布,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出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认定系魏武王曹操高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千古之谜”的告破,引来多方质疑。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认为下定论“为时尚早”,他说河南方面的“六大证据大都是推断出来的”,结论令人生疑。收藏界名流马未都则担心发掘出来的证据可能是盗墓者伪造的赝品。

  考古学相关专家则回应“力挺”最初的鉴定结果,并认为学术讨论不能说“外行”话,要说符合学术规范的话。(相关报道已在本报2009年12月28日、12月30日“视点”版刊出)

  元旦假期,这个2009年“最后的悬疑”,蔓延为一个公共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没有想到,关于“曹操墓”的真伪之辩,竟然成为跨年度的大新闻,引起如此密集的关注。

  从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发布新闻称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以确认,至今已有一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浪还没有看到平息的迹象。

  一项本来正常的考古成果为什么引发如此广泛的热议呢?

  学术与利益“挂钩”?

  “复杂因素导致公众的本能反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一直关注与曹操墓相关的新闻。他相信专家们的专业判断,但他也认为,社会质疑声是由多重的复杂因素造成的。“比如曹操这个人身份比较特殊,影响比较深远,关于他的传说也太多,因此上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旦被确认,公众本能地会进行质疑,这也是正常的。再加上,现在的学术研究机构与利益部门的关系若即若离,很容易被本能地怀疑成是地方政府的炒作行为,是为了商业目的。”

  高星说,国外学术成果的发布都是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现在各地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比较激烈,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旦被确认,意味着其他与曹操相关联的地方的文化资源被相对剥夺,因此会引起其他地方的反弹。尤其是曹操墓的争论还没停止,已经有学者计算出曹操墓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至少4.2亿元的经济收入。这种说法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上的某些舆论倾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考古  考古词条  真假  真假词条  公众  公众词条  不再  不再词条  学术  学术词条  
考古

 直击“千年运河”码头遗址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码头遗址现场,众多的考古工作人员正不停的忙绿着,有的测绘,有的清理着砖瓦块上的淤泥……在现场考古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放眼望去,离地面两米左右的地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