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双方的子女只能够有一人进行抚养,另一方支付抚养费,并具有探视的权力。那探视一方的时间有没有要求呢,相关又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小编就离婚后探视权时间规定都有哪些要求,这类问题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解答。
离婚不可避免的使一个家庭分裂,在离婚时,小孩的抚养权是争议的焦点,在离婚以后,没有取得抚养权的一方享有探视权,而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视具有交流沟通意义和人情味。
离婚后,不与子女同居住的父亲或母亲,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看望子女,子女也有与不同居住的父亲或母亲交流的渴望,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方的关爱,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使前去探视的一方增加与不由其直接抚养的子女之间的感情,形成对子女未来发展的关心,从而更加主动自觉地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因此探视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探视权就是探望权。
对于子女而言,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零至三周岁的幼儿,该阶段的幼儿诸多方面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无生活自理能力,如果适用逗留性探望方式,可能会因环境经常变化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年龄段适用探望性探望较为适宜,三至十周岁的子女,该阶段的儿童,对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增强,探望性探望和逗留性探望的方式均可适用,又因此阶段的儿童尚无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在是否探望问题上很难表达其真实意思,容易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所以对此阶段的儿童实行何种探望方式,可不征求被探望子女的意见。
而十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由于该年龄段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人,在是否探望这一问题上已具备了相当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在决定探望权问题时应征求子女的意见,探望权的行使也应在征得其子女同意的情况下实施。
这类儿童受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不适合长期解除陌生环境,所以只能进行短暂的探视。3到10岁的儿童适应能力比较强,不作具体要求可适应的增加探视时间,促进双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