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如何认定

【为您推荐】市南区律师 长葛市律师 应城市律师 乌兰县律师 顺德区律师 普洱律师 金阊区律师

民间借贷行为在我国可以说是比较流行的,但流行不代表就一定有效,若是民间借贷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话,这对当事人而言也是有害无利的。那具体来说对这个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应该怎么认定才好呢?现在就让律图小编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如何认定

民间借贷在法律关系上分类属于借款合同关系,因此借贷双方的行为效力是审查借贷关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民间借贷关系的自由性和合法性特征决定了现行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关系的限制并不严格。而是让当事人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利。《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这一条文确定了只要出借人与借款人在实施订立、变更和终止借贷行为时,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国家就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予以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再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允许民间借贷的有偿性,借贷利率可以高于国家银行利率,突破了以往民间有息借贷的禁区。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月颁布的《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问题的批复》,更是明确“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此,在认定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时,一般只要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借款行为合法,即可以认定有效。

其次,借款合同生效问题,《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由此,民间借贷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即借贷合同的生效是以出借人给付钱款为前提条件的。实务中,按照民间借贷的习惯,也一般是先由出借人给付钱款,再由借款人开具借条。

再次,注意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的情形。

二、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

在民间借款合同实践中,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通常有以下情形:

1、民间借款合同违反《合同法》关于利率的有关规定,约定利息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利率上限的4倍,这样的利息是“高利贷”,高出的部分无效。

2、民间借款合同中规定有复利条款。根据前述有关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的司法解释,民间借款合同中贷款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的,属于复利条款,该条款是无效的。复利的计算结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息4倍的,高出部分无效,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3、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200条规定,约定借款的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该约定无效

4、非银行、非金融机构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贷款人的民间借款行为无效。

5、民间借款合同的主体是自然人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存在瑕疵的,则该民间借款合同的效力也存在瑕疵。如自然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如果得到其监护人的追认,则该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否则该合同无效。

6、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受损害方的变更权或撤销权应当依法行使。

7、在民间借款合同关系中,贷款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款合同无效,不受合同法的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款行为,人民法院在审理中,还可依法予以制裁。

8、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手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1)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2)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非法集资;

(3)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9、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行为。因非法同居、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行为产生“青春损失费”、“分手费”等有损社会公序良俗的情感债务转化的借贷。具有抚养、赡养义务关系的父母子女等直系亲属之间发生的有违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

律图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此。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民间借贷活动的话,那么这种情况下通常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也能按照约定对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一定的保障。

延伸阅读:

民间借贷风险的防范和怎么讨债?

办理民间借贷合同公证的手续需要哪些

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多少才合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间借贷行为的效力如何认定  借贷  借贷词条  效力  效力词条  认定  认定词条  民间  民间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  
民间借贷

 只用身份证贷款高利贷可以吗

一、只用身份证贷款高利贷可以吗身份证可不可以借高利贷据了解,对于高利贷,并没有严格的申请条件。高利贷的申请条件、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均是由借贷双方约定而成的。...(展开)

民间借贷

 借贷纠纷被起诉了怎么办?

一、借贷纠纷被起诉了怎么办?1、签收法院送达的各种诉讼文书,包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举证通知书等。有些被告拒绝签收法院的法律文书,更有些人故意躲避法院工作人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