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在中国其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老字号”、祖传秘方等等,但真正意义上的商标制度是从西方传来的,也就是说商标制度是西方的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标制度也陷入了停滞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发展。关于新中国商标代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由律图小编为您讲解。
1、第一阶段
在1991年以前,国内商标的申请注册必须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核转,这种方式被称为“核转制”,一直沿用了近40年。在核转制下,申请人申请注册商标,都必须经过其所在地区、县工商局,转市、地工商局,再转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最后报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
从本质上说,核转制实际上也是一种代理制,是一种非民事委托的、由各级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的强制代理行为。商标注册核转制的实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核转制有力地指导了企业的商标工作,同时培育了新中国一代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由核转制向代理制的转换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1987年以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多年的核转制已不再适应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一是不符合《民法通则》的规定;
二是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既是管理者又从事代理行为,其双重角色不符合行政机构改革的要求;
三是与国际惯例相违背,不利于日益频繁的商标领域国际合作的需要。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1988年修改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第二阶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0年5月22日发布了《关于试点建立商标事务所,推行商标代理制的通知》,随即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江苏等地试点建立了商标事务所。
1994年6月29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商标代理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就商标代理人资格的取得、职业道德及商标代理组织的设立条件、业务范围、审批程序及代理人和代理组织的违规行为的处罚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该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商标代理制的正式确立。截至1995年底,中国已有商标代理组织100家,商标代理人约600名;商标代理机构分布于全国70余座城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本满足企业商标法律事务需要的商标代理服务体系。
商标代理体制向社会开放1998年以前,绝大部分商标代理机构都是隶属于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机构没有真正脱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人、财、物方面缺少自主权,经营机制相对僵化,部分商标代理人的素质不够高,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商标工作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有能力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和工商系统外的一些单位不能从事商标代理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制约了中国商标代理事业的发展。
3、第三阶段
为改变这种局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精神,经过大量缜密的调查研究,于1999年12月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商标代理管理办法》。该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新世纪中国商标代理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
与原暂行办法相比,新的《商标代理管理办法》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全面开放,二是严格管理。《商标代理管理办法》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以后,中国商标代理行业已向社会全面开放。国家工商局陆续批准了一批社会上的商标代理机构,截至2000年8月,中国商标代理机构的总数达到151家,其中工商系统外的机构61家。
第一次面向社会的商标代理人资格考试也于2000年9月举行。
至此,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高效的、充满生机活力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商标代理体制已基本形成。
现在您应该对新中国商标代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有一定了解了吧,多了解一些关于商标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当今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商标经济时代或者说是符号经济时代。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商标方面的法律或知识,您可以到我们律图的网站进行咨询。
延伸阅读:
商标代理机构能否设立分支机构,有什么条件
如何防范商标代理的风险
商标权的原始取得采取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