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任何人都不得对他人的人格进行侮辱。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之间产生纠纷时,有人会通过诽谤陷害的方式进行报复。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起诉对方,要求赔偿道歉。在法律规定中,诽谤和诬告陷害不是一回事。那么诽谤与诬告陷害的区别是什么?下面请看小编给出的这篇文章。
一、诽谤与诬告陷害的区别是什么?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之间的区别如下:
1、行为方式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2、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3、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二、构成诽谤罪的条件有哪些?
1、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2、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3、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4、客观要件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由此可见,尽管诽谤和诬告陷害意思非常接近,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诽谤与诬告陷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行为方式不同、主观表现不同、所捏造的事实也不一样。在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中,客观方面表现为必须有捏造事实的行为,而且是以散布方式呈现,并且是针对特定人而言的。
延伸阅读:
诽谤罪的司法解释有哪些内容
诽谤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网络诽谤犯罪主体有怎样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