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有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有什么区别
1.二者性质不同。起诉期限是诉之合法的要件,即起诉能够被法院予以受理的法定条件,规定在行政诉讼法中,系诉讼程序法律制度;诉讼实效是诉之有理由的要件,即原告的诉讼请求能够成立的前提。诉讼时效属于民事实体法律制度,规定在民法通则中。
2.二者立法目的不同。行政诉讼法中之所以设立起诉期限,在于督促相对人尽快行使权利,提高行政机关执法效率,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稳定。民事实体法中规定诉讼时效,其目的在于经过法定期间使原权利人丧失权利,使长期存在的事实状态合法化,有利于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的稳定。
3.二者的起算时间不同。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从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其采取的是客观行为的标准,强调“行为”;而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以当事人主观感知权利被侵害为标准,强调“权利”。
4.二者的期间有无变化不同。起诉期限是一个固定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的情形。除非有正当事由,并由人民法院决定,才可以对被耽误的法定期限予以延长。而诉讼时效属于可变期间,只要具有法定事由,便可将其中止、中断和延长。
5.人民法院对二者超过法定期间的处理方式不同。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审查起诉期限。相对人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受理后发现超过起诉期限的,裁定驳回起诉,即相对人丧失了起诉权。通常情况下,人民法院不主动审查诉讼时效问题。而且,它不是民事诉讼起诉的法定条件,当事人并不丧失起诉权。经人民法院审理超过诉讼时效的,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即当事人丧失的是胜诉权。
最后,当事人在民事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应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如果当事人有特殊请款需要延长诉讼期限的,应该向人民法院解释情况,并且申请延长期限,另外当事人还需要格外注意诉讼时效和诉讼期限的区别。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二审判决后还能申诉吗?
所谓民事诉讼的上诉审已经就是终审程序,所...
民事诉讼法新旧对比表
新民诉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民事诉讼申请调取证据需要注意什...
《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专属管辖是怎样规定的
国内专属管辖的范围如下:⒈因不动产纠纷提...
怎么认定民事诉讼法再审新证据
民事诉讼法再审新证据认定满足新的证据足以...
法律上民事诉讼申诉怎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