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颁布,《民法总则》将被废止。
一、《民法典》中民法的概念是什么
《民法典》总则是民法法典化的开始,我国对民法典分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现在已经完成 即民法总则出台,接下来是将分编完成并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20年正式通过。目前已完成物权法和继承法的编纂。
《民法典》总则是民法典的基本骨架,它规定了基本规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等民法基础。
《民法典》总则继承部分中国传统民法,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营利性法人社会责任)民商合一( 如营利性法人,决议行为)。
《民法典》总则借鉴了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
1、在基本规则中加入了绿色原则,提倡生态保护。
2、胎儿利益(没有规定赔偿,应该在侵权责任法中详细说明)。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见义勇为的损失补偿(德国)、紧急救助、英雄烈士的人格权进行规定(但是未规定隐私权)。
二、学术含义
法源增加了习惯(不是习惯法,只是为了裁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和国家政策(兜底)。
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取消,意思表示为要件。另外,趁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撤销的前提是显失公平。
民事主体的变更,包括自然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改为8周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出的行为无效(纯获利行为也无效)不再有精神病人概念,换成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保证部分精神病人参加社会。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营利法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和其他企业,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基金会。可以更好理解法人和管理。特别法人分为机关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生产大队)、城镇和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解决了社会团体的合同中盖章无效的问题。3分支机构不具备民事责任能力时的责任承担等问题。
人格权加上个人信息权(因为徐玉玉案)
实现了被监护人权益最大化(促进被监护人融入社会)
三、实践含义
1、关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改变使人民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
如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成年后开始起算诉讼时效
2、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改成可撤销民事行为(变更的案例太少)
3、习惯的应用
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当事人举证申辩就可以作为裁判依据。
4、虽然取消欺诈胁迫的民事行为侵犯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无效这一款,但是有一个兜底条款:违法的行为无效。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民法典》中民法的概念主要体现在立法、学术以及实践意义上。在确立法规上吗,民法再次考虑到绿色原则,以及对见义勇为的鉴定与保护。
延伸阅读:
借高利贷违法吗?人民法院对借贷案件是怎么规定的?
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常用引用法律条款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