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民法总则新规监护制度如何理解?

在我国,未成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都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这些限制行为能力人应有监护人,监护人对他们进行监管与保护,代替他们行使民事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那民法总则新规监护制度如何理解?一起通过以下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一、民法总则新规监护制度如何理解?

监护制度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享有监护权利,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称为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称为被监护人。监护制度的设立完全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监护分为法定监护、委托监护、指定监护

监护人和被监护人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监护称为法定监护,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委托监护合同而设立的监护。我国只规定了对精神病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临时监护,未规定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临时监护,且临时监护人只承担部分监护责任,被监护人的监护人仍然是主要监护人。有委托监护则有临时监护人。例,甲带邻居家小孩到乙家串门,该小孩在玩儿的过程中掉进乙邻居家的井里被淹死,井的所有人承担的是危险责任,甲承担的是临时监护责任。

二、监护人由谁担任?

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应当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

①祖父母、外祖父母;

②成年的兄、姐;

③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2、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按照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

①配偶;

②父母;

③成年子女;

④其他近亲属;

⑤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3、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上述范围的近亲属或近亲属丧失监护能力的,有关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可以从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近亲属、朋友中指定监护人。当近亲属对于由谁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有关单位、组织可以进行调解并从他们中间指定监护人。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4、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受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为委托监护人。在此情形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委托监护人对此确有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监护人有监督、保护被监护人的义务,同时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一般来说监护人会由家属担任,如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其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则为其祖父母或兄姐等等,而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则是其配偶、父母等家属。

延伸阅读:

怎么申请变更监护人,申请变更监护人的程序

监护人的确定标准

监护人证明在哪里开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法  民法词条  总则  总则词条  监护  监护词条  理解  理解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