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民法总则中的关键条文。它决定着双方的谈话内容是否有效。只有对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的合约才具有法律效力。而判断合约效力的真实性就要依靠意思表示。其取决于当事人在特定的交流方式下能否让对方知悉并了解其内容的含义。下面就是有关意思表示的相关法律规定内容。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3、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4、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3)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是意思表示。我国意思表示民法总则中的规定是有具体组成要素的。只有符合这几项组成要素,意思表示才能成立。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意思主义,人们也想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释影响意思表示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使人们了解意思表示从而更加准确的判断行为的合法性。
延伸阅读:
民法总则全文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民法总则关于欺诈是如何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