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因此我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分析这一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单元分析
  水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在这一个单元将具体展开。
  2、课与课的关系
  本单元认识水是通过《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四节课从水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逐步实现的。其中《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是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3、课程分析
  本课内容属物质世界领域,是让学生通过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找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加以描述。
  4、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三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和"轻重";三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的认识,也有助于液体概念的进一步建立。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应用"五个环节。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
  教学目标
  1、比较水和油,知道它们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学会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细致地观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十八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大小比较以及求近似数知识。2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3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范本鱼游到了纸上是新教材六年制第九册的新增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阅读复习的说课稿一课前研究课标及考纲明确考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认识整千数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务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617页及想想做做第1236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几分之几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西师大版一年级分一分教学反思分类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把分一分作为准备课安排,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和感悟分类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理解教材编写意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知道数字1和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2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量3培养孩子分析解决课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1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我应该采用逐字理解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使学生容易体会这篇寓言故事。2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三年级科学蚂蚁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2想办法解决观察长带子飘起来教案篇一小班长带子飘起来设计思路及教案选自明天版小班下主题四快乐宝贝次主题二玩一玩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理论依据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日常生幼教美术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表现雨天人物的特征和动态,完整地勾画出雨天的景色,幼教大班美术教案雨天。二教学准备雨天的图片图画纸油画棒和油画笔。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下雨了,你会怎么办?学
初三化学有机物的初步知识的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幼儿园大班健康蔬菜大聚会教案一目标1。能用不同的形式来简单介绍一些蔬菜。2。进一步认识蔬菜和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二准备1。各种蔬菜的胸饰。2。收集有关蔬菜的资料。3。蔬菜色拉。三过程1。情景导入(1)幼儿根据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并学会朗诵诗歌。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欢迎阅读以及参考!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一。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学习生字穆玛涓滔脉卉罕二。分析1。边读边考虑,理解文章大意俺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小学教案参考在动物园里在动物园里教学内容1声音的长短2歌曲在动物园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进一步熟悉和使他们感受声音的长短。2通过学唱歌曲在动物园里激发孩子们对动物的热爱和关心,使学生感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教案教学目标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题目273434366198373248236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乌塔教案设计范文教材分析乌塔是鲁教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惊弓之鸟的教案设计课文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含义。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教学难点理解更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夕照的阅读答案正因为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种人物及自然现象等等,无不是散文撷取的对象,所以,阅读散文时,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写的是哪些具体材料,懂得作者怎样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