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的职业生涯发展,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个人发展”。

在正式开始之前,屏幕前的你不妨先花10秒钟看下面几个问题: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你对自己当下的工作状态满意吗?

你是否仍然经常处于迷茫的低谷而踌躇不前?

1:诊断现状

个人和工作匹配的要素有哪些?

(冰山模型)

你不喜欢一份工作的原因?

“不喜欢”、“很迷茫”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绪背后是有原因的。

(1)缺乏知识&技能导致的慌乱和焦虑;

如果你的工作中有很多陌生的内容,且每天因信息量大、来不及接收而感到慌乱和焦虑。

(2)缺乏能力导致的挫败和低效

工作效率、沟通效率较低,面对复杂问题无从下手,缺乏成就感,力不从心。

(3)价值观不匹配导致的矛盾和纠结

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陷入矛盾和纠结,对所做的事情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同。

  性格特质不匹配导致的心累

如果你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好像工作量没有很大,但却觉得心累,很有可能是性格不匹配。

  动机不匹配导致的没热情

如果你感觉自己没有动力,做事提不起劲儿来。

如何找到跟自己匹配的工作?

其实很简单,你不妨把目标岗位用冰山模型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跟着一起走完下面的四步,你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步,首先你需要有一个目标岗位。

如果此刻你心里已经有了这个答案,那就可以直接开始第二步了;如果还没有想好,也没有关系,你可以从自己的相关经验出发,框定你能做的几个岗位,一个个分析。

这里有些小技巧,你也可以借鉴下:

(1)去领英等等这类招聘平台去搜索,就搜所在行业XXX岗位(你所从事),然后会出来一堆人,你看这些人的履历,看看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你就知道趋势了。同时你也能进一步判断未来你要去的这个行业和岗位,到底有没有前途。

(2)向你所在行业/领域的专家咨询。

(3)适当地参考一下父母、亲戚、朋友的一些意见。

第二步,在招聘网站上,搜索该岗位的招聘需求。

这时候,可能一下子有很多公司的岗位招聘需求浮现在你的眼前,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几份不同的招聘需求。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特定的一些细分要求,所以你只需要提取共性即可。为此,你可以尝试尽可能多看几份。

第三步,用冰山模型综合分析这些招聘需求。

你会发现,招聘需求基本上也是按照冰山模型来写的。

上图,以某知名招聘网站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文案”一职位需求为例,采用冰山模型综合分析其招聘需求。

第四步,将岗位需求模型与自己进行对比。

现在,岗位需求模型基本已经出来了,你可以对照着,检视自己到底是不是符合,是否应该换工作或者转行。其实,我们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工作。当然,如果是冰山底层的因素不匹配,那么不太建议选择这个职业,因为这些要素后天很难改变;但如果是知识、技能方面不匹配,未必不能选,因为大部分知识和技能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只是看你是否愿意投入时间罢了。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效!

那么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要素上面,才能有市场价值的提升呢?

知识容易获取跟习得,如果不用以解决问题,那几乎就没什么竞争力;

技能有进入门槛,其市场价值取决于稀缺程度;

能力可迁移,并且对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促进,值得我们多投入;

每个人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不同,所以做不同的工作,也会有产出的不同。

从长期来说,想要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把大多数时间花在能力提升&自我认知上,是最好的选择。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怎么做的呢?

每天打开各种学习产品、不断学习纷繁的碎片化知识,练习一些并不稀缺的技能、考各种几个月就能拿下来的证,最后收入还是没有上去,反而会觉得很挫败。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第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对容易。

获得门槛低,动动手指,线上知识付费。刷篇文章、看段视频、听段音频,这几乎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而能力可能就不一样了,需要持续投入、刻意练习。

第二,受限于目前岗位的定位。

有些岗位对你没有什么能力要求,可能只需要表格做得越快越好、流程越熟练越好。

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在此岗位上,久而久之,也就没有动力去提升眼前岗位不需要、但长远更有价值的能力了。

第三,受限于目前岗位的定位。

很多人认为值钱的是知识和经验,但事实并非如此。

既然本质是解决问题,那么你所掌握的单一的知识或是只会背诵一些理论或定律是没用的,唯有解决问题,你的市场价值才会有所体现。

2:发现潜能

(SIGN模型)

你可能会疑惑,我该怎么发现符合SIGN特征的事件呢?

在这里,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向自己提问,另一个是向他人提问。

1.问自己

(1)与自我效能S相关

你能够帮助别人什么?或者,别人常常向你请教什么?

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倾向于聊哪些?聊什么话题你会更自信?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会感到焦虑和担心?

(2)与本能I相关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少拖延?

长时间休假后,你最想念工作的哪个方面、哪个内容?

你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3)与成长/专注G相关

有什么事情,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暂时忘记刷社交网络?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厌烦?

(4)与满足N相关

过去的工作与生活中,有什么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2.问他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妨把下列的几个问题发给你亲近的朋友或同事,让他们帮你回答:

你觉得,我身上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特质?

你最欣赏或者佩服我的方面是什么?

在你看来,我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看起来最兴奋?

你曾经看到我做过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由此,你会发现: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常常有很大的差异。

这里顺便说一下,努力固然重要,但没有方法的、无效的努力反而会让你丧失信心,是有害的。

3:学习提升

陈铭在《奇葩说》中举过一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知识能力的关系。他说:

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这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在未来的时间中,我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叫做智慧的能力,它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知识内化成能力,让自己的能力快速提升呢?

这里给你准备了三个方法:1.掌握20%的核心;2.知识和问题建立联系;3.系统化训练。

1. 掌握20%的核心

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其实这里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内80%的问题。

比如,我们工作或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说一个人思维混乱,然后觉得思维混乱是个很大的事情,感觉一辈子都提升不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思维混乱,都是因为缺乏结构化思维,而结构化思维只要掌握三个特征就可以,包括主题鲜明、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不管写作、演讲还是会议发言,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显得思路很清晰。

由此,结构化思维属于思维的20%核心,而上述3个特征,又是结构化思维的20%核心。

但是,每个领域里面,哪些是那20%的核心,其实是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来指点的。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很擅长找“师傅”,他们在自己的传记中提到,受谁谁谁的启发和提携。

本公众号秉持着“邂逅最好的自己”的初衷一直在路上,集聚着一波又一波热衷于成长学的伙伴/同仁们,帮助你在个人发展的路径中少走弯路。

2. 知识和问题建立联系

你在学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的知识时,是否有想过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还是仅仅知道它是一个概念?

当你遇到团队管理问题时,是否有想到应用马斯洛五层次需求?

如果说没有,那这种现象就是造成我们所学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能力的关键原因。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先说由知识向问题建立联系。每看到一个知识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你学习了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就马上思考一下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这个知识讲的是人类的需求,而我们跟任何人相处其实都需要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你就会想到,它可以用来管理下属(分析他们的需求层次,并据此激励他们),也可以用来找另一半(分析你自己所处的需求层次,从而确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还可以用来分析奢侈品为什么卖那么贵(买奢侈品,满足的不只是物质需求,还有被人尊重的需求等等)。

由问题向知识建立联系,有时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应激反应或者思维定式会占主导,这时为了回归原理,就需要克服原有的习惯及做法。

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条时尚的“洞洞裤”,但是标价比旁边中规中矩的牛仔裤可能高出不少,这时候,你就应当思考这种现象或问题产生的原因,背后是什么知识在支撑着它?(笔者的理解仅供参考:这不是经济学里的消费者偏好的体现嘛)

3.系统化训练

为什么说要系统化训练呢?

一方面,不同的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另一方面,能力需要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需要时间。

前面提到的结构化思维的例子,虽然已经帮你挑出那20%最关键的部分了,但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个系统提升。比如,1个月计划中,先是每天练习讲三段式,再是练习提炼主题,然后积累结构,基本上每天是不间断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通过学习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但学习归根结底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很难坚持,更何况是要系统化训练。实际上,学习这件事,如果纯靠意志力,的确是不可持续的,那如何能够让自己坚持学习呢?

其实有三个关键因素:理性上知道要学习、情感上愿意去学习、情境上制造适合学习的场景。

1.发挥理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目标

假设你的上级请你帮他找个文件,只和你说了在他办公室。你能快速找到吗?很难。

但如果他跟你说:“我需要的文件在办公桌右侧第二个抽屉里的书里夹着!”那你更有可能会找到。

所以,我们的目标需要足够明确。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你坚持学习的第一步。

2.发挥感性的作用:利用情绪冲动

方法1-截止日期的紧迫感

豆瓣9.4分英剧《黑镜》的编剧查理·布洛克,收到过很多邮件,都是问他,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剧本。他回复大家说:“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所以,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方法2-比较产生的焦虑感

我有个同事,工作非常努力。经常牺牲周末时间在家加班,似乎除了工作,他就没有了其他的业余生活。有次中午吃饭,谈到,他和对面公司的一个小姑娘看对眼了,但是不好意思前去主动要微信。我就跟他说“她公司"狼"那么多,照你这工作节奏,还不趁早,估计就没戏了!”那次饭后,他就去要了微信……

方法3-鼓励带来的成就感

本来身心俱疲的你坐在电脑前办公,结果老板过来在你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说你最近表现不错,让你继续保持。可能你的腰板立刻就直了起来,原本想要请假休息几天的,结果这会儿就在想着下个项目什么时候可以启动的事情了。

3.发挥情境的作用:创造学习环境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胖子,你觉得自己减肥的成功率高吗?

如果你去一个陌生的社交场合,你会多说话还是少说话、多吃还是少吃呢?

这很容易理解,人是社会动物,我们会观察周围人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情境里除了同伴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举个例子,如果你比较容易被抖音干扰学习,那你把手机锁起来,制造一个专注的环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都在说要终身学习?

为什么个人要自己花钱花时间学习呢?

为什么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培养人了?

不仅不愿意培养人,招来人干了几年之后,甚至会裁人……

4:规划未来

《国富论》里亚当·斯密提到的一个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十几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

但是,这对人才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亚当·斯密也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分之一时,见识必然有限”。

为了避免被定制化,你需要:

1.转移主体,给自己定好发展方向

10年前,一个人在一家公司所待的时间是3-4年;

而现在,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平均只会待1年多。

这是人才侧的数据,而从企业来说,

10年前,企业做战略规划都是5年甚至10年;

而现在,能够拿得出清晰3年战略的企业,已经不多了。

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年。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任何动力培养人才,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

怎么转移主体呢?

当你进入一家公司的时候,就要想好:如果我离开这里,还能干嘛?

2.提升能力,让自己成为横向可迁移的人才

既然可迁移,那这类人具备的能力就应当是通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作为职场新人,哪些是急需具备的呢?

独立思考的能力、多任务高效工作的能力、清晰表达的能力、基础的人际拓展能力

如果是带一个团队、或在公司内部管理一些项目,则需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辅导和激励下属让团队提升效率的能力、在公开场合演讲表达的能力、处理复杂人际冲突的沟通能力

如果成为管理者,开始带整个部门的时候,需要具备的能力有:

在思维方面,掌握战略思维以及理性经济学思维;

在效率方面,需要掌握一些运营和财务的知识,更好地配置资源;

同时,需要掌握营销思维,贯穿在工作全流程中;

最后,在人际方面,需要全面的领导力。

3.提升认知高度,让自己成为纵向可拓展的人才

你需要去思考:

这个行业和公司的关成功要素是什么?

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

你所在的部门和岗位,对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在职场,职位越高,对专业的要求会降低,而对战略全局观、商业敏感度和领导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文章  文章词条  
能力

 职场人需要理性思维

 (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我们身处一个网络化时代,网络上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事情通过网络都会被不断放大、刷屏。信息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固然是好事,但是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