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2020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脑子里,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得多,答对的多,水平就高,得分就多;看懂得少,答对的少,水平就低,得分就少。——高考就是用一篇散文与几道试题作尺子,区分考生头脑中那种“暗箱操作”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这里,谁的答案对、谁的答案错,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尊重文本的客观性,是阅读能力考查设题的基本原则。因此认真解读文本,是正确答题的前提。

答题与阅读是不可割裂的,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中阅读永远是第一位的。不想认真读文本,靠所谓“答题技巧”得分,是舍本逐末,绝不会取得好成绩。

高考用问答的方式检测对文本的理解及鉴赏,散文题的设问,可谓千变万化。不同的试题,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阅读处理文本。因此,了解常见的出题方式及答题思路,对提高成绩就显得十分重要。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有了这样的意识,就可以在纷繁的提问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题路径。

必须解决2个问题:   1、怎样读懂一篇散文? 2、怎样准确规范答题?

一、怎样读?怎样才算读懂了?1、散文考查的要求:     理解(句子含意),概括分析(筛选、归纳、概括、分析),鉴赏评价(品味、赏析、评价),探究(个性阅读)2、具体标准——五懂:   (1)懂重要句子(词语)含意;(2)懂句间、段间关系和全文结构思路;(3)懂段落和全文内容主旨;(4)懂写作手法(表达技巧);(5)懂作者情感、观点。

二、如何读懂?

(一)明确五种分类。     散文阅读中先明确散文所属的类型,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主题。纵观这几年的高考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说理。    写景散文,如2010年全国Ⅱ卷《大河家》    写人散文,如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    记事散文,如2011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状物散文,如2009年重庆《瓷器的意味》    说理散文,如2010年四川《自然》 (二)把握一个归结点。     所谓归结点,就是散文的写作目的。散文归根到底就是达意、抒情、言志。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主旨也是会有所侧重的。     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中介,通过他们去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散文一切内容与形式的作用,根本是为这个归结点服务。明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散文探讨主旨时,就不应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层了。   1、写景散文归结点: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了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文赤壁》表达了对苏东坡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写人散文归结点:   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3、状物散文归结点:    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三)总结一种思维。     散文难读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内容丰厚繁杂,很难把握那么多的材料。其实,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主旨的揭示。    把握好“三部曲”,就能概括出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能很好地简化散文繁多的内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明确内容和主题。(四)悟出三个意图。     理清基本思路之后,还要对上述三部曲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五)记住两个关系。     一是因果关系。    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主旨与谋篇、主旨与选材、技巧与主旨、技巧与语言,都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给我们启示: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怎样布局谋篇,都是为服从主旨的。    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中心(主旨)服务的   二是句段关系。    理清句段的关系是我们读懂文章、准确答题的重要方法。一般而言,文章段与段间关系种类有:    ①并列 ②层进 ③对比 ④承上启下 ⑤为下文做铺垫 ⑥前后呼应 ⑦总起下文 ⑧总结上文。    句与句的关系有: ①转折 ②承上启下 ③总分 ④递进 ⑤因果等    找出文本主旨,理清句段关系,才算真正读懂散文。    题干信息所在段落,避免漏要点(六)整合两种句子     把握散文主旨,需要整合两种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散文主旨难把握在于很多高考散文并不是在一处明确点出主旨,而是把表达主旨的句子散布在文本的多处,需要我们去归纳。这就要求我们在初读时边读边圈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但是,圈完画完依旧不明主旨。这就需要我们整理出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合并或者相加,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三、阅读基本程序及关键点

(一)抓题目,明确题目和文章主要方面(人物、事件、结构、情感、主旨等)的紧密联系。

散文的题目往往有深层含义,在阅读时,首先应注意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如《上善若水》《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木车的激情》等

(二)精读并圈画,把握有效信息。

精读文章,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边读边把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用铅笔圈画出来。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三)抓关键词句

要重视开头段 、结尾段。重视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晴的句子。   重视托物言志类哲理性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往往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中,所要抓的关键语句应指的是能反映上述内容的有关语句。) (四)把握行文脉络(思路)   把握行文脉络,理清写作思路,以散文的思路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散文的思路也就是散文“情”的展现过程,是属于散文脉络、结构布局方面的问题,散文思路分析就是分析各层段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更易把握全文的主旨,对解答习题常会产生奇效。   把握思路要点:1.明确线索,2.明确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明确前后关系。(五)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在对文章内容要点、思路脉络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去揣摩作者意图,把握作者情感或观点,以求对文章有较深的理解。重视其对现实生活、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的思考、反思及哲理。(六)把握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散文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包括三大方面:1、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作用(效果)。2、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效果)。3、主要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效果)。

第一节 分析作品结构

题型一:线索的考查

【考点透析】

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脉络叫做“线索”。散文因为“形散”,所以在结构上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贯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方法点睛】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者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     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答题规范】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得作用。(《耳边杜鹃啼》)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啼叫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与其相关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题型二:分析整体结构思路

【考点透析】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   “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散文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此类题型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线索是××,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据此梳理文章脉络;     (3)文章是围绕××展开的,请就此梳理作者的思路;     (4)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方法点睛】

通过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散文的“题材”不同,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我们可以通过“四步走”来解答: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内容   它可以使考生在宏观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增加答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是哪类散文,内容方向是什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提取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就散文线索的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横贯式   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者外在的某个物体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片段”,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地组织材料。   在具体运用中,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以事明理的议论散文;以物件为线索,多见于一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2、纵贯式   以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为线索,深层次组织材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最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线,这种方式常常为叙事散文所用。这样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把握。3、纵横交错式   指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运用。在一些游记散文、叙事散文中常见。

第三步,段落取精,分类合并    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第四步,运用常用答题模式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规范】

例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听朗诵》

①文章以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开头)②文章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主体)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结尾)例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太阳梦》   ①艰辛寻“梦”——画山的苦。②“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题型三:分析局部句段作用

【考点透析】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此类题的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句(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方法点睛】

解答句段作用三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三点: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    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第二步,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第三步,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式解答“句段作用”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方向: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①联系本句(段)的含意。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2、常用答题模式: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必须记住:

1、开头语段的作用

①如果开篇出现含有标题的词,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点明标题、照应标题。

②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点明题旨(主旨作用);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基调(奠定基调)。

③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它的作用就是: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结构作用)等。  ④如果开篇有景物描写,那么它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照应后文等。

⑤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它的作用就是: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兴趣)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⑥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语段的作用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  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结尾语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卒章显志,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等。(结构)  ②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等。(内容)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表达效果)4、反复出现语段的作用

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感等作用。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此外,在修辞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答题规范】

散文句段考查提问方式比较多,有时是单纯考查,有时是综合考查,所以审准题目要求和规范作答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静流》)        (具体问)

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例2: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锈损了的铁铃铛》)                 (笼统问)

①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结构)②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内容)③深化意蕴,余味无穷。(效果)

例3: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锈损了的铁铃铛》)                                                (单纯考查中间段的作用

①此处用了拟人的手法,草木被赋予人的情感,形象生动,(点出明显的修辞)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草木惶惑的情态相呼应。(结构)②烘托出紧张的气氛。③暗示爸爸命运的变化。(内容)例4: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得作用是什么?(《柴禾》)

(综合考查中间段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的过程。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例5: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祁连雪》)

(综合考查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对河西走廊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书卷气(引用的作用——文化内涵)。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以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例6: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负重的河流》)

(综合考查形象和中间段的作用

①生动地刻画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命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严密。

第二节 概括内容要点

题型一:局部内容概括【考点透析】

“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既可针对全文,也可针对局部。内容涵盖层意概括、情感概括、原因概括等。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说XXX的理由有哪些?   2、XXX有哪些特点?   3、作者认为XXX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方法点睛】

局部内容概括的前提和关键

一、读懂文章是前提  1、概括每段段意。概括段意要理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句,分析句间关系。    ①关键词句往往指段首、段尾的总领或总结作用的词句。阅读时,需要标示出来。    ②分析句间关系就是根据句间关系确定段落重心,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句子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2、理清思路。    分析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只有对文章大意懂了,在归纳概括时才不至于找不到方向。二、学会归纳式关键   1、寻找区间,锁定信息句    根据题干寻找答题区间,确定答案存在于那些段落。并且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根据题干中要求概括的方向性词语确定具体的“信息块”,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词”。   2、整合信息时,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①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归纳。就独立归纳而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性。    ②防止要点遗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相关文字做层次分析,并注意按分值采点作答。    ③组合关键词语,换个角度转述。用一个更“上位”(上一个层次)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    注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安全。

“答案要点全”需“两注意一意识”

一、“两注意”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则”。凡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它地方,剩下的要点有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次发生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二、“一意识”——因分赋点意识     根据分值的多少来确定答题的数目,如果分值超过4分,一般一点两分;如果分值不超过4分,一般一点一分。这样就可以确定答题的数量了。

【答题规范】

例1: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那些特点?(《浙江的感兴》)

①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情景脱俗;②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胜而不是人工胜;③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题型二:主旨概括

【考点透析】

文章的主旨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2、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方法点睛】

概括主旨“三”“三”法

一、“三”遍阅读法第一遍:速读   快速浏览文本,概括各层大概意思,建立对文本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注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就能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第三遍:速读  依文体,抓关键。散文是要抓住叙述和描写中那些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旨。二、“三”种概括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   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儿,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到一个集中点。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是归纳文章主旨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使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因文而异”法   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特别关注:   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另外还需要关注文章写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细节。   概括主旨语言组织形式多为:本文通过……(内容),表达了……(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例1:请概括本文的主题。(《平常的沈从文》)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例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第三节 理解词句的含义

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点透析】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一般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要以基本意为基础,参照其它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类活用等)

【方法点睛】

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    1、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在词语的前面,也有少数在词语的后面。    2、非指示代词内容的判定,既测试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测试理解词句或段落内容的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从理解内容入手,理清语脉,才能准确地找出指代内容。    3、找出指代内容后,有的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时根本无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    4、指代内容概括后,要用“代入法”检验,因为既然是指代,就完全可以用概括出了内容替换原词语。这是防止失分的好办法。二、推断词语的情景意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意;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意。    1、对词语的语境意义要正确理解上下文,不要受辞典意义的限制;或者当尝试用辞典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尝试用语境意义。    2、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的段落含义、所在的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4、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的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三、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度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答题规范】

答题模板   1、点出明显的修辞(没有就不写)   2、表层意义和表达效果   3、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旨、情感)例1: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柴禾》)

①“柴禾”是一种生活物质,是家力的象征,是家的一部分;(表层) ②“柴禾”象征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深层)例2: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锈损了的铁铃铛》)

①铁铃铛是爸爸送给勉儿的礼物,是全文的线索,实写铃铛虚写爸爸;②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③铁铃铛寄寓了勉儿和爸爸之间深厚的情感。 例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静流》)

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考点透析】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晦涩,蕴含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4、主旨句: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方法点睛】

理解句子含义“六个入手”

一、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要注意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找到他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了。二、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三、从特殊位置入手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以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做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或文段中的地位,然后找出相关的答题区域,确定其基本含义。    如:首括句往往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四、从文本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五、从相邻句子入手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的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的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六、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该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应该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如果忽视了就有可能丢失要点。

【答题规范】

例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平常的沈从文》)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例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林肯中心的鼓声》)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例3: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一句在文的含义。(《锈损了的铁铃铛》)

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唱过”,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4: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这一动作,这一被时间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第四节 鉴赏形象、技巧

题型一:赏析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考点透析】

构成散文的材料大体说有两类:人、事、景、物,他人、他物、环境。其“人、事、景、物本身”是散文抒情的主要凭借,我们称之为形象。    在高考题中,对形象的考查:一是归纳概括形象的特点、内涵;二是考查形象的作用

【方法点睛】

怎样概括散文形象的特点

对散文形象特点的概括,一是找准信息区间,二是抓住提示性关键词句,三是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具体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答:    1、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散文形象的作用    分析散文中形象的作用往往同散文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考查角度一般有两种:一是对主要形象的作用的考查;二是对散文中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    1、主要形象的作用:①结构上,起线索的作用等;②内容上,起揭示文章的主旨,承载作者的情感、志向等。    2、次要形象的作用就是:①结构上,引出主要形象,为主要形象的出现作铺垫或者起连接作用等;②内容上,正衬(照应、映衬)或反衬(对比)突出主要形象;丰富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等。

答题思路   1、内容上的作用。①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形象特征),②揭示了什么样的主旨。及表达效果。   2、结构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答题规范】

例1: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胡杨人家》)

①热情好客,淳朴憨厚。当“我”提到餐费问题时,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吃手抓羊肉,给了60元。而且招待客人是用最好吃的羊肉。    ②豪爽、大度。“我”跟老代开玩笑说“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要塞的满满的”,老代乐呵呵地回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我”把老代的媳妇误当作是老代的女儿,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例2:请简要分析“海棠花”这一物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海棠花》)

①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结构)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②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内容)委婉含蓄,韵味无穷。例3: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负重的河流》)   ①生动地刻画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命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严密。例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牛铃叮当》)

①照应标题“牛铃叮当”;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②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牛铃”构成农耕时代象征,承载了对农耕时代的怀念与记忆。

题型二:鉴赏表达技巧

【考点透析】

在高考题中,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二是作品的写作手法,三是作品的布局谋篇,四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从近两年对本点的考查情况看,命题角度: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解题思路:    1、指出运用了什么技巧;2、结合文本分析概括该技巧表现的内容;3、说出该技巧起到的效果。

【方法点睛】

修辞手法类题目

设问方式: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规范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比、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的印象。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借代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表达方式类题目设问方式: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规范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顺   叙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倒   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补   叙

补充交代,照应上下文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白   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  含蓄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表现手法类题目

设问方式: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规范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表现手法的作用

表现手法

主要作用

象   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   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   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   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悬   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伏   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   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答题规范】

例1: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杨柳》)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例2:文章第六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赏析其表达效果。(《柴禾》)

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了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情绪。例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林肯中心的鼓声》)

①运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

例4: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①运用顺序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②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生活的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第五节     探   究

在高考题中,对散文探究的考查:一是探究作品的意蕴;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名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点透析】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是不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有的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得“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时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民族心里和人文精神是作者通过作品体现的作品内涵,或者说是一篇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的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折射。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括文化、风俗、民情等。

【方法点睛】

一、答题思路: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    对于一篇文章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十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得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解读。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对文本进行解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使用的一般意义。

二、答题方法:1、要尊重文本   探究不是随心所欲地探究,而是立足文本探究,所以需要注意:(1)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内容。(2)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如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2、答案要简明规范   答题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要三言两语点到要害。一般“总分总”式地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答题规范】

例1: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上善若水》)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例2:第8段中“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海棠花》)

示例一:   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间思念和牵挂;作者“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   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宿时经历过。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吃不吃早饭,加不加衣服,看多长时间的课外书……统统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    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们既要起早贪黑地为我的衣食住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母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幸福。

示例二:   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间思念和牵挂;作者“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   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都出现过。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

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距离的悲壮颂歌。当痴情的梁山伯为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烈女形象。    文学作品中遥远而无情的时空距离彰显了美丽的心理距离,人的美好情感在时空距离中得到净化甚至神圣化。文学作品中的“远”与“近”的距离体验,使我们窥见了人心的高贵。

例3:第7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写成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 《樱桃》)

【解析】见识,指明智、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魄力,指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从文中对旅游景点的判读——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对樱桃悲春的新解释——“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谈即可。

示例:    ⑴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⑵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发生命的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⑶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    ⑷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征惜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赏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此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生机的时代精神。    ⑸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对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二、探讨创作意图【考点透析】

文章莫不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势必要烙上那个时代的印痕。社会、人文背景常常是解读文章的辅助资料,而背景的印痕总会在文章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体现出来。将作品回归背景中阅读,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创作意图显而易见。

【方法点睛】

答题思路:1、依本探源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2、内引外联   利用命题者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3、扩大储备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命题者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于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命题者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者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命题者则不会再题面上再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答题规范】

例1: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牛铃叮当》)

①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感悟:乡村是我的精神家园,但如今,故乡一点一点被毁容,被篡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惆怅、叹惋。( 或  ②感悟:虽然故乡的富裕、文明、美好的产生基本上是以故乡的某些风物的消失为代价,但是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个性化解读

【考点透析】

个性化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方法点睛】

一、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益整体的认识和把握。二、相互联系,力求有据   在个性胡解读是既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三、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   2、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   3、角度宜小、巧、新。   4、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对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和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洗好而做随意的褒贬。   5、结构完整,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答题步骤:   1、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可模棱两可。   2、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一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答题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尝试用“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模式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3、总结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答题规范】

例1: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那种看法?请说明理由。(《柴禾》)

示例一   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示例二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例2: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负重的河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学类  文学类词条  阅读  阅读词条  散文  散文词条  文本  文本词条  高考  高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