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方案一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态度和蔼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