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P62—6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课件,两个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一些实物或图形,课件。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小木棒,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 识角。(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 (板题:认识角)让学生试着画一个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2)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出教室里物体表面的角。 同桌协作:摸一摸角的顶点与边,进一步明确角的组成。 (4)让学生利用小棒来摆一个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A、学生摆角后交流。 B、教师用两根小棒摆一个不是角的情况学生判断,并请学生说出为会么不是角。 师总结:看来,要摆出一个角,至少要用2根小棒,我们把他们叫做角的边,这两条边相交的点叫做角的顶点。 (5)判断角:正确让学生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错误说明原因。 (6)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A、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B、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2、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三个钟面,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同学们,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两边*开得大角就大。) 课件显示:把最小角的钟面变大。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大小嘴巴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角是有大小的。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小吗? 想一想:你如何使角变大变小的? (把两条边向外拉,张口大,角就大:向里推,张口小,角就小。) (3)与老师比赛: 你能够制作一个角,比老师这个角大吗? 学生做角。 学生上台演示:为什么说你的角比老师的大吗?小结比较的方法。 同桌两人比较角的大小:你是如何判断的? (4)比三角尺上角的大小 拿出相同的三角板,猜测:哪个角最小?师生合作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拓展 1.第65页想想做做 2.拓展一:给你两张纸头,最多可以摆成几个角?三张呢? 3.拓展二:一张长方形纸头,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师:角的用处很大,角身上的`秘密也很大,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小秘密。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这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好本节课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白纸、活动小棒、各种有角的彩色图形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子画出各种角。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借助观察、操作、判断等学习方式,体验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然后分类验证。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消化新知。在这其中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个角吗?(课件逐一演示)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5、谈话引题。 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对角的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它两类角 师: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4、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师: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和老师一起说:锐角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和老师一起说:钝角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通过两种分法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类后,再来分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一系列活动,获得新知。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师: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教师巡视,选一些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练习) 6小小设计(用角或有角的图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来人的身上也有角,每个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种角,整个环节轻松愉快。如又小小设师练习,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对知识的梳理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片段实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片段实录)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 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小组1: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小组2:不对。应该分三类。直角的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也一类。 其余小组:对,我们也分三类。 师微笑:你们都赞同分三类,那分两类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 稍一会儿。 生1:我知道了,分两类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按角的大小分,他们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两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标准不一样。 师:是呀,很多时候,数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们给角分类一样,标准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生,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离我们的学生较远的素材变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游乐场所图片出现,学生果然兴致极高,立即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我创造性地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什么分?再在分的基础上分类验证。特别是刚才有几个角用眼睛观察有争议的,通过亲手验证,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让它们归队。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汇报分的结果时,第一组孩子说: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是一类。由于我在备课时就预想过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所以当这位学生说出这种分法时,我从容地把球扔给学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分法是否有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类)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角分两类或者三类都是可以的。这样更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作为一线的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让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