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考纲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把握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教学重点:
1.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3.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5.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6.教学时间:我会分三个课时进行授课,前两个课时进行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及课文的朗诵、背诵,第三课时,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和巩固 。
7.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引导,交流互动的授课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采用作家方方的散文)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然后揭晓答案,同时解释词牌《定风波》的由来。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名曲,后改为词调。
全词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
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调名乃取平定战乱之意。)
环节二:播放音频《定风波》,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c.提问: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给同学们三五分钟自行讨论)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细节讨论讲解。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 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双关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② 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③ 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苏轼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贾谊《吊屈原赋》云:"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盐服车兮。"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酒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一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提问:又提到了雨,那么这里的雨和刚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是不是一样的呢?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举例《题西林壁》)
关键问题的讨论(高潮)
4."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提问:大家想起了谁?谁还有归隐之心,或归隐的经历?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然而,苏轼的归隐却和陶渊明的归隐不相同,陶、庄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而苏轼的归隐是精神上的归隐,心灵的寄托。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天下苍生,没有忘记黎民百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是他的精神标杆,不渝的信念。
5、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注意: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温故知新,类比学习,拓展延伸
6、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学习评价(小结)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放小结音频)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从容豁达。)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豁达的写照,暗含无可奈何的心境)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拟人。心情的超脱释然。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自主作业,能力迁移
1. 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解读,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正像海德格尔辩证分析的那样:理解了死,才能理解了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人生自身发展的无限。所谓自身发展的无限就包含在自身存在的有限之中。
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解读一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写一篇文章,文体字数不限。
2. 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风雨人生》。文体,字数不限。
3. 《东坡突围》,可全面论述,抑或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展开一方面,写一篇散文,文体字数不限。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
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
四、说板书
定风波
苏 轼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儒道释思想
青蛙和蛇说课稿青蛙和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6组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青蛙和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青蛙和蛇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童话故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设计三,得出结论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
一年级数学认识乘法说课稿教材简析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
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导语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们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
正数和负数的说课稿今天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知识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一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安排在小学的第二学段初
高一面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括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和方法讨论法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在困境中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的精神4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教学重点
幼儿园小班美术烤面包教案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常见的颜色,说出它们的名称。2尝试在娃娃家中运用绘画材料进行游戏,丰富游戏内容。3积极的参与烤面包,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活动准备1在
小班关于分配要均匀的主题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大胆清楚的说出自己吃过的糖果的名称,形状味道等特点。2能将各种各样的糖果按某一种特征进行分类。3体验动手操作活动的愉快。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糖果箱子一个小篮子有关的
铁甲的造句1滑铁卢战争中,他在杜布瓦旅当铁甲骑兵队队长。2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无名机器人看着更像铁甲威龙里面那只。3那是铁骑军的一个军官,并且是一个等级颇高的军官,一条很宽的金肩章从铁甲里露
天花的解释和造句天花拼音注音tianhua天花解释意思玉蜀黍的雄花穗,因为长在植株的顶部,所以叫天花。天花造句1种牛痘可以免患天花。2你儿子应当注射预防天花的预防针。3摘录下一个详细资料是在索马里
幼儿园大班安全交通标识教案活动目标1能够说出一些重要交通安全标识的名称。2了解各种标识的图案意义,知道标识给人家生活带来的好处。3体验游戏时的愉悦情绪。活动准备一些重要交通标识的卡片若(j)干黑板一块布一块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教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学习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知识点1。西洋是指今天哪儿?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是哪一时期?3。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4。郑和下西
第19课ampnbsp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目标导航1识记西晋东晋建立的情况,淝水之战,江南开发的概况2理解两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分析江南经济逐步发展的原因。朝代建立年代都城创建者西晋东晋淝水之
第21课ampnbspampnbsp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ampnbsp教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
第20课ampnbspampnbsp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课程目标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
科举制的创立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2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3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
破解彩陶之迷学习与探究之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活动课,通过一些彩陶图片录像图书等资料,探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水平生活状况,感知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再现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学习完本课,学生
第1课ampnbsp繁盛一时的隋朝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导学案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明确目标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概况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传播。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学习难点充分认识
第20课ampnbspampnbsp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
第8课ampnbsp大变革的时代ampnbsp教案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
七年级生物教案根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