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 陈晓艳同学的母亲: 您好! 您来信写了一件使您伤心的事:您每天起早贪黑照顾晓艳,给她做饭,给她洗衣,可她却不喜欢听您的话,最近她竟跟姥姥说:"我不喜欢妈妈!" 起早贪黑地给孩子服务这么多年,孩子上了中学,长大了,懂事了,却换来这么一句话,刚一听,的确是挺让人伤心的,您来信问我,该怎么办,我劝您别把注意力放在伤心上,想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在分析孩子不喜欢自己的原因上,您的心情就会好一些。 1996年4月17日河南《教育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 文章写道:"日前,常州市妇联对有读书郎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发人深省:有条有理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 80%以上的家长则表示‘唯父母是从、听话才是好孩子’。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对‘你所关心的家庭大事是什么’这个问题,近来9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子女教育’。然而,在面对教育期望、最喜欢的人是谁以及对待学习与劳动的态度等问题时,家长和孩子的看法则往往不一致。" 我觉得这些孩子决不是全盘否定"家长",而只是不喜欢家长的某些教育方法。 这些年来,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诉苦,说家长如何唠叼,如何如何埋怨。归纳起来,学生不喜欢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孩子采取命令式。中国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些思想入人心。为人臣者、为人子者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利的传统思想观念,一代一代就这么承袭下来了。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当年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也大都是命令式的、指令式的教育。这些命令、指令有时是对的,但有相当多的并不符合下一代的实际。我们当年面对这些不符合实际的指令时,心里不也是不喜欢吗?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大了之后,他有一种自立意识,面对家长的命令,尤其不喜欢。 2.唠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那么翻来复去的那几句话。孩子学习不勤奋,或者只是觉得他不勤奋了,就说,得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途……这些话也许已经重复过几千遍了。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常常来一番忆苦思甜:我们下乡上山那时候,菜汤都喝不上;我们当年,玉米面都吃不3饱……而这些"我们当年"的故事,细细算来,也已经给孩子讲了上千遍了。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当年听上一代讲那些讲了上千遍的故事时,不是也不喜欢听吗?不少学生都跟我说:"我最怕爸爸妈妈忆苦思甜。" 3.埋怨、指责。孩子犯了错误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许许多多孩子犯了错误都很害怕,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他们渴望得到帮助他们战胜错误,走出误区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又偏偏得不到。回忆一下,咱们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顿指责、训斥,那时咱们不也是不喜欢吗? 4.打、骂、体罚。更有个别家长,用打骂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一个女孩向我告状,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跪搓衣板。从孩子10岁的时候起父母就采用这种方式,到孩子16岁了,还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孩子考试成绩低,仍然要跪搓衣板。这位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位处级干部呢。我问罚跪的根据,他回答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前不久,一位16岁的男同学跟我说:"我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就要挨打,我爸爸打我,他也难受;一边打我,他还一边掉泪。"我问他的父亲;"既然打孩子时你也掉泪,孩子也痛苦,那么不打不行吗?"他答的也很怪:"不行不行,不打也没别的办法呀!"后来我同他们父子一起商量了不打的办法,父子关系不紧张了,孩子成绩也提高了。 5.爱得过分,爱得过细。有的家长,面对自己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那种爱法。尽管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的爱,还是不能使儿子满意。甚至反倒使儿子更不喜欢自己。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女青年Q给我来信说:"真受不了母亲那腻乎乎的爱,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还要给我梳头。我不让,她就站在一边指导,唠叼着该怎么梳。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天天这样,使我感觉很不自在。现在我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我的自理能力还非常差。" 我觉得您对晓艳的爱就属于第二种和第五种类型。唠叼得多,爱得过分,爱得过细,孩子当然不喜欢了。还是开头我说的那句话:她不是不喜欢您这个人,而是不喜欢您这些教育方法。您一旦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会非常惊喜,非常高兴,会更深地爱您,更全面地喜欢您。您不必为孩子说过不喜欢的话而伤心,您应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想出更好的办法而高兴。怎样能让孩子喜欢自己呢?我建议您从以下五点入手。 1.变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商量。您想让孩子不看琼瑶的长篇小说您可以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处于朋友的地位,一起商量,看这些小说利有几分,弊有几分:书不是不可以看,而是学习紧张的中学阶段,最好看一些激励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文学作品,谈情说爱的作品读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再看也不迟。这样商量的方式,很容易使你们母女形成共识,晓艳也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觉得自己有了自主能力,觉得自己的认识能力正在提高。她也一定会更喜欢您这位民主型的母亲。 2.寻找新话题。那些已经唠叼了上千次的话题,尽可能避开。非说不可的话,也尽可能换个说法,如"我们当年""妈妈小时候如何如何……"您完全可以改成:"华罗庚当年,陈景润当年,李嘉成当年,王永庆当年,李晓华当年","马克思小时候,列宁小时候,周恩来小时候,华盛顿小时候……"您这样说,孩子喜欢听,会觉得您在激励她,暗示她会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她还会为您知识面宽而感到自豪。忆苦思甜也不是不可以,适当地忆苦会使学生更珍爱今天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但决不能把忆苦变成孩子吃饭的工具,而是要把忆苦变成激励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动力。 3.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误时,我们要帮助她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订出提高成绩的措施,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如果想不出办法措施呢?那就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安慰吧!引导孩子回忆一下自己最辉煌的时刻,最成功的一天,回想效率最高之时也行,另外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目前自己存在的长处和优点。学科优势。这样孩子会树立起信心,会觉得母亲理解自己,会觉得母亲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支持比生活上的关心更可贵。决不能在孩子失误时,再施加一顿埋怨、指责、训斥。火上浇油,只能浇的孩子更加心焦。 4.勇于向孩子认错。人都有急躁、激动、愤怒、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孩子又确实犯了较大的错误,家长在气头上,控制不住自己,而骂了孩子,甚至打了孩子几巴掌。时过境迁之后,自己也很后悔。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孩子会更喜欢家长,孩子也会学习家长这种最重要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品质,成为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人。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商量今后预防打骂事件再重演的办法。这样做,使家长、孩子双方都变得更聪明,更理智,更高雅。 5.去掉多余的爱。您可以和晓艳一同商量,哪些爱是她不愿意接受的。诸如给她盛饭,劝她吃菜这类事,五六岁的时候这样做可以,她都16岁了,您这样做,她当然不会喜欢您。凡是她能做,时间又允许的事,您就让她自己做吧!在做的过程她增长了能力,您还可以引导她给家里做一些事情,承担一些责任。这使她感觉自己坚强了长大了。还会增强责任感,更深地体会到家长的甘苦辛劳,晓艳会在更深层次喜欢您。 相信您一定会化解和晓艳之间的隔膜,一定能去掉那些晓艳不喜欢,对自己也有害处的言行。晓艳一定会跟姥姥说:"我最喜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