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划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与其它写花的状物文章不同的是,《夹竹桃》这一文里,虽然也定了花的色,但却没有去细描花的形,而是把浓墨用在细腻提示花的气质与蕴味,写夹竹桃所带给"我"的全新的美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更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去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作者借花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来表达对自然界草木的喜爱之情——"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因此,教学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作者眼里的夹竹桃的特性——花色红白相间,奇妙有趣;花期很长,有可贵的韧性,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陶醉在月光下的夹竹桃的花香里,在扑朔迷离的花影里幻化、想象、愉悦……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独特的情感,进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1、品读2、4、5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作者对夹竹桃,有怎样一种情感呢?"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 设计意图: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展开教学,以中心为发端,最后又以中心为终结,可达到一种中心突现、完整统一的效果。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教学,将贯穿于全文的教学和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旨在取得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获的水多。放得开,收得拢,主线分明,脉络清晰。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1、以"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接下来学习课文"为过渡,引领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夹竹桃,从而从全文中揪出2、4、5三个重点自然段。 2、让学生边读边思,弄懂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 设计意图:文章篇幅比较长,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课文,大胆舍弃,直奔重点段,腾出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让学生品读重点段。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花性 学习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花的色彩红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处理这一段,我抓住中心句"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1)"这景象"指什么景象?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借助画面形象感知夹竹桃红白相融的样子。(2)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在作者眼里,一红一白,本是不相容的,但眼前的夹竹桃却美得如此融洽,甚是奇妙、有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在先前的画面欣赏中,学生已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夹竹桃的意象,在诵读时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在眼前浮现画面,真切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及——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在对比性的朗读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中心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画面、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使言语间渗透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学完了三个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让学生读第1、第6自然段,感悟其内在的联系。 2、把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放在更宽广的情感背景中,使学生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理解得更深入。师介绍写作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从而引起他无限思绪,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下这篇散文。使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描写了故乡的夹竹桃,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同时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乡情怀的寄托,在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载了沉甸甸的乡情。师介绍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让学生读一读,从而解读第1自然段中所说的"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 设计意图:不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 五、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例举仙人掌、松树、小草、梅花、广玉兰等,仿照作者的句式赞美其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习得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