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雅 发表 晋江金井瀛洲小学 李雅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bs178.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