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江苏省历史(选修科目)说明2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xx年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了解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理论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知道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知道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1.关注下列学法指导: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2.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作用时,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结论与史实等方面去条分缕析,寓思想认识于方法指导之中。 3.联系必修ⅰ中的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ⅱ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ⅲ中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推动学生对"三民主义是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确认。 史论共享1.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作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前进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人民版)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人教版)而"平均地权"则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人民版)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人教版)1924年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人民版) 以上摘自《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教学进程:阅读:单元引言 指出:1997年的中共"xx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指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1)时代特征: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指出: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阅读:《时局图》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不断加深,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清政府也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正在不断深化中。2)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分析: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运动斗争不断高涨。提问: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方案)?总结:特别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新的阶级阶层领导,并通过新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新一轮的斗争运动才有可能成功。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3)社会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举起了革命(1894:兴中会)与改良(1895:公车上书)的旗帜,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领域的反映,也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有了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尽管二者手段不同、道路不同,但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进步人士开始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革命的思想与方案越来越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4)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阅读:本课引言:介绍: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大多在海外,海外的经历虽然有时是被迫的,但海外的经历,尤其是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也成为孙中山能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因素。4)欧美启示: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道路的成功启示。指出:孙中山学习西方理论,考察西方社会,丰富并完善着民主革命的思想。提问:那么,孙中山比较欧美各国,最终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学习典范是西方的那一个国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直接来源于哪儿?阅读:"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2.提出过程:1)1894年,兴中会,创立合众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①时间:1894年; ②人物:孙中山; ③地点:美国檀香山; ④性质: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⑤誓词:"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指出: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阅读:历史纵横:指出: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2)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考察欧美,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出: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阅读:课本:指出: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介绍: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3)19xx年,中国同盟会,"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①时间:19xx年8月;②人物: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③地点:日本东京;④政治纲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阅读:图片⑤领导:孙中山、黄兴;⑥机关报:《民报》;⑦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第一号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3.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指出: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确立了用革命手段暴力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提问:中国近代社会有两大矛盾,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为了解决哪一对目的?指出:它要解决的首先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分析: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指出: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分析: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发展)指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分析: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就可以实行民生主义,"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阅读:图片分析: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具有反对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意义依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根本,解决了革命派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革命关键问题。具有争取民主权利的进步意义并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和推翻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封建的不彻底。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做到"家给人足"。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也反映了同情农民并与之合作的进步思想,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逐步改造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阶级得到土地的要求,因而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4.认识评价:1)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分析: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进行彻底革命的土地纲领。这也就决定了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要求。这在当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共同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也有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5.实践活动:1)辛亥革命: 19xx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2)《临时约法》:19xx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导引: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这样,孙中山就与时具进地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新思想。二、新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指出:正在资产阶级展开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不断失败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本着至诚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1)资产阶级一系列革命活动失败的教训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3)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分析:至诚的爱国热情,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孙中山能够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2.提出过程:指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实际上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时间:1924年1月;2)会议: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阅读:图片3)主要内容:(1)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基本内容:阅读:课文:提问: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民族主义:"新"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新"在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强调了普遍平等的民权;将反帝与反封相结合。3)民生主义:"新"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更关注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分析:新发展的表现:革命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国内违背民主共和的势力;克服了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影响;革命力量,依靠民众。 指出: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思想有实质性的飞跃。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孙中山不仅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倡导适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还能够随着时代的新发展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新三民主义,从而成为20世纪早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提问: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是什么关系?分析: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同帝国主义联合,就必然同社会主义的俄国——联俄。这样,孙中山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从而也就确立了——联共的思想。民权主义强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明孙中山注重农民、工人阶级的利益,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这就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分析: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因此,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缺少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就是假的三民主义。阅读:学习延伸提问: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相比,在若干基本原则方面有何一致之处?两者又有何本质不同?分析: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其它:如:基本相同的革命方法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分析: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1)指导思想:共:马克思主义,国:旧新三民主义。(2)政党性质和利益代表;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只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3)奋斗目标:共:完成民主革命后,还要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国:完成民主革命后,要建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这些明显的不同就决定了国共两党只能是合作而不是合并。导致上列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立场。4.认识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但在内容上它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提问:孙中山先生一生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些吗?孙中山先生的变说明了什么?分析: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说明了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5.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分析:由于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使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得以初步实现。新三民主义更有力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国民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成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的伟大旗帜。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一、形成背景阅读本课引言与第一段,了解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2.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组织基础:中国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展开5.国际条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6.时代需要: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需要适合本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指出:尤其是国民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的历史任务。 二、形成过程指出: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划分:1919----1923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24----1927大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划分: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萌芽讨论: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哪些实际问题?1)代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2)重要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分析: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3)意义价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2.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1)代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2)重要主张:井冈山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会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意义价值: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抗战时期成熟1)代表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2)重要主张: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指出:这些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标志: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3)意义价值: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成熟体系,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出: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等。他明确指出:"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党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阅读:【学思之窗】,毛泽东本人对毛泽东思想有何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4.抗战胜利以后继续丰富和发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回忆:背景:三大战役胜利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情况:①时间:1949年春;②地点:河北省西柏坡;③名称: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性不通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上的准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1)代表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2)重要主张: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3)意义价值:所有这些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阅读:此外……指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三、深远影响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分析: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阅读:【资料回放】,邓小平的观点说明了什么?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3.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课堂小结:讨论:联系所学知识,辨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阅读:本课引言导入新课 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1.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浪潮迅猛兴起。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分析:20世纪50到70年代,中国在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下,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挫折,国家前进的步伐十分艰难。介绍:1989、1991年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分析:面对我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总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4)现实土壤: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2.形成过程:1)酝酿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阅读:历史纵横:1977年2月,《人民日报》…"两个凡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介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指出:其直接原因是"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分析:"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质仍在坚持"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这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分析:直接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指出:根本目的是纠正文革极"左"路线,重新确立实是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提问:否定"两个凡是"是否等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析:对毛泽东思想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怎样才算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指出: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党的工作。指出:这场讨论得到了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有力支持。介绍: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才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xx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同年8月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副主席、xx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1982年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xx主席。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xx主席。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他辞去xx主席职务,退出领导岗位。介绍:在邓小平时期,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的先后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7日-1981年6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1981年6月29日-1987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月16日-1989年6月23日,实际上—5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xx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xx(1989年6月24日-xx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xx届中央委员会xx。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届(1954年——1959年)毛泽东xx,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政务院总理等;第二届(1959年——1965年)刘少奇xx,朱德委员长,周恩来国务院总理等;第三届(1965年——1975年)刘少奇xx,朱德委员长,周恩来国务院总理等;第四届(1975年——1978年)未设xx,朱德委员长,周恩来国务院总理等;第五届(1978年——1983年)未设xx,叶剑英委员长,华国锋国务院总理等;第六届(1983年——1988年)李先念xx,彭真委员长,赵紫阳国务院总理等;第七届(1988年——1993年)杨尚昆xx,万里委员长,李鹏国务院总理等;第八届(1993年——1998年)xxxx,乔石委员长,李鹏国务院总理等;第九届(1998年——xx年)xxxx,李鹏委员长,朱镕基国务院总理等;第十届(xx--xx年)xxxx,吴邦国委员长,xx国务院总理等介绍: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指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工作会议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阅读:课本:介绍:"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就是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而且从正面讲,"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从反面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 143页)指出:邓小平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并成为邓小平理论酝酿形成的标志。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指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①会议内容:指出: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历史意义: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后,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分析: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发展形成: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中共十二大特色论(1982)指出:党的十二大,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过程中,诞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在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指出:邓小平阐明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中共十三大初级论(1987)介绍: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保证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在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指出: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区别: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是一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3)成熟体系(1)南方谈话(1992):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介绍: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出,国内外政治形势严峻。在这重大关头,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阅读:课本: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三个有利于"、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通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出:"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表明,邓小平不仅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还能够随着时代的新发展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永远成为20世纪后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改革开放的僵局,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新局面,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还为中共十四大的胜利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新举措的提出,作出了必要的思想铺垫。(2)中共十四大(1992)介绍: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受此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也十分严峻。同时,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目标和新的思路。指出: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大会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3)中共xx大(1997)指出:1997年,中共xx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介绍:1998年,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并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①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共十二大,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共十三大,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战略上分三步走。③四项基本原则,1989年政冶风波——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xx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④中共xx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介绍: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 (2)外交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3)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历史地位:指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分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在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三个代表:讲授新课:1.时代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在进步中迅猛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人民的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出现多元化;人民物质利益多元化。党员队伍出现了新特点: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阅读:历史纵横: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xx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⑦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xx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创立过程:指出:xx年2月,xx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的最集中概括。xx年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xx年,"xx大"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使之更加系统、成熟。指出: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主要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分析: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不断解放生产力,"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要扫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就要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分析:同时,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不断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就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就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于我有用、适合于我的文明成果,而中国共产党自身也正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析: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又是她的行动准则,人民的利益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也要不断地调整治国策略和政策。分析:"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人民群众是主体,实现人民利益是根本目标。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根本;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先导;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本质和归宿。4.精神实质: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的问题。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