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小住期间,友极力推荐我们去天目山和千岛湖,说杭州的湖光山色应该去这两个地方寻觅。鱼这一路南巡,青山绿水看得多了,没打意去。友说,天目山应该去。天目山分东天目和西天目,西天目山脚下有天目书院,昭明太子曾在那里编纂了《文选》。昭明太子?《文选》?我眼前一亮。友人接续道,还有禅源寺也该去,那可是韦陀道场。如此一来,天目山真该去!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雄踞黄山与东海之间,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若人之双目,故名。 天目山门票价不菲,直追长白山和三清山。好在分段售票,天目书院和禅源寺都在西天目山脚下,票价二十元,鱼相当知足。从西天目景区门口需步行进入,柏油路面直通禅源寺山门前。沿途林木茂盛,古木参天,遮荫蔽日。在禅源寺西侧有一条登山路,顺着这条路进山,本来十多分钟就可以找到天目书屋,遗憾的是,天目山原禅源寺惟一的遗存西路客堂改建的天目宾馆在整修。鱼和先生一路打听才找到太子庵--天目书院。 建筑看似宾馆,外面介绍说是校园科普基地。 天目山地质古老,植被完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6年成为世界级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被授予"两个基地"称号的自然保护区。 步行在天目山林荫道,"大树王国"、"清凉世界"果然名不虚传。 "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 禅源寺前柳杉森然,木制栈道盘桓其间。空气清新,沁人心脾。 在栈道上平视禅源寺这座古老的寺院,它那与众不同久远历史,如同天目山的古木一样,需仰视。当你了解到它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时,会更加敬畏。彼时这里是浙江一中所在地,浙江大学内迁时也曾暂驻于此。这里还是抗日救亡浙西联动中心、浙江行署所在地,周恩来曾在这里研讨分析抗战形势。1941年4月遭到日寇七架飞机轮番轰炸,几乎夷为平地。就是这么一座寺院,在文革中彻底消失在天目山中......当2001年在月照法师主持下,它以王者姿态重新回归时,刹时:山颔首,水含笑,古木拥抱。 这密密丛丛的树,这密密匝匝的花,在禅源寺前排列成迎宾模样。 鱼和先生向它行注目礼,议定天目书院回转,再来拜谒。 这条路就是鱼和先生寻访天目书院的那条路。它从禅源寺西起步,是条古登山路。 天目山集佛、道、儒于一山。自晋以来,历代高僧如东晋竺法旷、唐慧中、宋无门法师、元高峰大师中峰等在此造庵建寺,立说弘法。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建天目道教三十四洞天,自东汉至元、明、清历朝均有封号,至今留有张公洞、张公舍。 南北朝南梁武帝长子萧统,世称昭明太子,在天目山上编撰的《昭明文选》,成了天目儒教的代表。 天目山还迎来东晋名士谢安,唐代诗人白居易,吴越王钱镠。 元朝僧人高峰禅师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在天目山狮子岩萦如舟小室,榜曰死关。他有"三关"语以验学者,偈云 "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到须弥山。"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通秀国师在禅源寺寺址兴道场,建丛林。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皇帝御书"禅源寺"额悬于天王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皇帝第一次南巡至此,赐御笔木刻《心经》一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皇帝第六次南巡至此,赐石刻《无量寿经》两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韦驮佛祷雨灵应,德宗皇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 玉琳国师(1614年至1675年),名通秀,俗姓杨,江苏省江阴人。幼即敏慧,十九岁从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因闻马祖道"一口吸尽西江水"禅语,豁然大悟,师以"再来人"称之,有"盖天盖地人中龙,他年必传临济宗"之语。司法后传临济宗,住湖州报恩寺,四方衲子,望风而至。 鱼寻太子庵路上,道旁野花绚烂,风摆摇曳,鱼心动,驻足拍摄。 昭明书院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分别建于东天目、西天目两山奇松怪石之间。 在西天目山又称"太子庵",它位于禅源寺西北边的昭明峰下。 萧统,齐中兴元年(501年)于襄阳出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祖籍南兰陵人,南兰陵有资料说为今江苏武进,也有说在今常州西北,还有说在今镇江丹阳。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被立为太子,时年不足一周岁。因蜡鹅厌祷事件与梁武帝生隙,三十岁那年与宫女游船采莲,落水伤腿,未及即位即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月三十日即公元531年5月7日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其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太子庵在挂牌为天目书院的建筑隔壁。这个所谓的天目书院看样子和实际上更像是个私人领地。拒绝游客进入方式粗暴至极。你可以大字符标明:非游览区域,太子庵景点往里走!见游人来访,关门上锁为哪般!!! 穿过一不大园林,承载我期盼的太子庵掩面出现。鱼心中的梦被现实击碎一地!太子庵早已物是人非!这里只是今人缅怀的簇新建筑。 鱼抬眼望着红墙门楼"抱翠流彩",暗自神伤:抱翠依旧,流彩何在? "文选楼",传闻昭明太子在此撰成《昭明文选》得名。据说始建于明代,砖木结构,曾经浮雕木刻,古朴华丽。如今浮雕未见,木刻难寻。朴在,华不见丽更难觅!读书楼内有昭明太子像一尊,其前下方有井一口,难以和传闻中终年不涸的"太子井"挂上钩。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这首《赠婢》中萧郎典出昭明太子,并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女子所恋的男子的指代。这与红豆寄相思之说有渊源。传闻昭明太子萧统在编修《文选》,一日困乏,出外散心时偶遇到一位叫慧如的尼姑。二人从佛法谈起,慧如秀外慧中,萧统对她倾心不已。于是常探慧如于其草庵之中。日久情深,然礼法森严、地位悬殊,难成正果。慧如思疾而卒,萧统闻讯怆然泣下,手植红豆一枚于慧如住过的草堂庵,并题名为"红豆庵"。后来红豆长成树,红豆树因此又称为"相思树"。 其后唐朝诗人王维《相思》一诗更加把红豆的形、质与爱情的坚贞不移传扬开去。 萧统,祖上乃东晋士族,其父萧衍与沈约、谢朓同为竟陵八友之一,其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萧统继承了其父聪慧好学的遗传基因,且一岁即为太子,尊贵无比。萧统少年时即文声在外,又是出名的孝子,更难得的是他拥有一颗帝王最该具有的仁爱之心。鱼猜想在这样家庭氛围和如此优秀的个人素养双作用下,太子萧统一定想大有作为。事实上从一些史料分析,萧统也的确如此,那么如果不发生 "蜡鹅厌祷"的事件 ,他一定会按部就班登基为帝,如此一来历史将被改写。 现实从来就没有那么!史载,萧统母丁贵妃死后,孝顺的他亲选墓址葬母。事后,有道士言及此事说他所选的遴选墓址不利于死者长子即萧统,破解的方式是在死者墓侧的长子位埋入蜡鹅等物。萧统信且照做了。要知道此乃巫术,帝王家之大忌。未几,梁武帝闻听,大骂萧统并开始疏远他。 这件事后果很严重,敏感的萧统意识到他的未来帝位不保。鱼从史料上对萧统人品的勾画猜想,萧统对帝位的渴求是源自内心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对权力的追逐。"蜡鹅厌祷"事件本身就是萧统的文人习气、对权谋的幼稚加之对帝位过于看重致使他对此事后果的判断出现偏差。萧统的死与这件事也脱不了干系。从他此后过于寄情山水就能看出端倪。萧统三十华年逝去,不但是梁代的损失,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损失。其父梁武帝萧衍在萧统死后又当了十八年的皇帝,要不是侯景之乱,被活活饿死,这位笃信佛教、四次舍身寺院的梁武帝会不止活到86岁。要知道区区整个梁朝才存在55年,萧衍在位竟然48年!如此,老天爷并不是把所有的好都集聚在一人身上!萧统活着也会和清康熙帝的太子一样郁郁不得志,不如早早归去。 梁武帝萧衍晚年痴迷佛教,终引发"侯景之乱"。"侯景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是梁朝元气大伤,在萧统死后26年灭亡。 太子庵文选楼内,看着这两个破旧的宣介板,你知道吗,鱼想哭!希望在我之后来访此地的游客看不到这么破败,简陋,不合规制的纪念堂! 读书楼东侧,有一方水池,传"昭明太子读书分经,双眼瘅,用池水洗眼,双目复明。"水池不大,杂草覆上,鱼实在不忍将其与"洗眼池"联系在一起,也不忍心让友人看到,示意先生不要拍摄。鱼对太子庵的遥想就以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官钱文选游西天目山昭明峰时的赋诗作结吧: "父知修道子修文,慧业词宗两不群。同泰昭明何处觅,一峰犹是倚松云。" 现在下山去拜谒禅源寺。 禅源寺位于昭明、旭日、翠微、阳和四峰之下,青龙、白虎两山环抱,古木苍龙,清溪环绕。寺始建于明代(1425年)。清康熙四年,玉琳国师于双清庄旧址重辟甬道,新创门径,增新葺旧,渐复丛林。全盛时有僧一千三百多人。雍正十一年,帝御书"禅源寺"额以赐寺。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临寺赐经。咸丰十年寺遭兵燹,后数十年间营修不辍,然已不复旧观。同治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帝御赐"福佑潜城"(潜城,今临安市於潜镇)额悬于寺中。1941年4月,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殆尽,昔日东南首刹,竟成一片焦土! 天王殿,是进山门第一殿,砖木结构,朱红油漆。殿前庭院中,有一古罗汉松,枝干盘曲,古朴苍劲。天王店后,登石阶36级就是韦驮殿。砖木结构,浮雕门窗。院内有清代所植的金桂、银桂和枇杷等古树名木。 玉琳国师塔 注:文中有关景区介绍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天目书院历史: 明代,在於潜县域北门外,建有天目书院,江宁人翰林院修撰,焦竑为书院写记立碑,久废。清同治十三年(1874),於潜县令陈盛治,在县治西丛桂坊复兴书院,全县十二乡捐地16公顷。至光绪二年(1876)有藏书1379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浙西行署驻天目山,于民国29年(1943)6月1日,在西天目山太子庵成立"天目书院",为浙西行署学术研究机构。院长为前清秀才、考古学家、留法文学博士张天方,副院长先后由吴寿彭、曹天风担任。采用将会制度,对经学、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考古等领域开展广泛研究、交流。创院刊《学术之诞生》;收集整理出版《天目民众抗日事略》、《论民族文化》;出版《天目诗录》、《天目方药录》。《天目丛书》系列有《浙西抗战忠勇记略》、《天目诗集》、《文史》、《半月刊》、《天目新志》、《天目陶砖录》、《天目问路》第一集、《天目考古录》、《浙西年鉴》、《书院制度》等。收集馆藏图书3万余册。先后赴天目山东南地域进行30多次考古活动,并举办江南古物展览。民国30年(1941)4月15日,日机轰炸禅源寺,书院迁至东天目昭明禅院,半年后迁西天目山浙西忠烈祠旁。民国32年(1943)10月,天目书院迁昌化阳干村,再迁株浪村,三迁林川桥头(林川村),四迁教场坪(上汤村),随后停办。直到1998年7月正式恢复。 陶渊明集序(梁昭明太子萧统撰)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厘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