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媛娇 骆晓飞 追寻900多年前苏东坡的足迹,我们一路从新登镇到了洞桥镇,苏东坡当年(1073年)到访时,这两个镇都叫新城县。感慨于沿途美景,他写下了《新城道中》(二首),以及《南新道中》(二首),只不过后者没有保留下来。"南新道中"说的是洞桥、万市一带,在1073年之前,这一片还是"南新县"。 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很多,一部分有他的诗篇佐证,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代代相传的。当年,苏东坡在"忘年交"晁补之的陪同下,从新登返回杭城,他们骑马沿湘溪一直往前,行至湘溪尽头。这个尽头就在如今洞桥镇枫瑞村,这里有一个自然村名为菖蒲村,菖蒲村如其名,村中菖蒲繁盛,引得苏东坡为此停留。这里还有一座天云山,当地人习惯叫它马至坎,也与苏东坡密切相关。在洞桥镇,还有一处名为"陈氏园"的地方,苏东坡曾多次到访,并留下诗句。 "重走东坡古道"第四站,在俞国平、王益庸两位洞桥乡贤的解说下,我们"重返"苏东坡时代。 先有苏东坡到访,才有了"菖蒲村" 菖蒲村是洞桥镇枫瑞村的一个自然村,紧挨着新登镇。我们开车的路线,如同900多年前,苏东坡骑马的路线,沿着湘溪,一直行至天云山山脚下。"菖蒲俞谷"的谷主俞国平早就在等候,他说,这里的故事要是仔细讲讲,三天都讲不完。 俞国平是区城乡记忆委员会主委、区第三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深耕新闻工作20余年,做了很多年的乡土文化研究。"以前一直给别人挖掘,现在想好好把自己村里的故事梳理好。"他就是菖蒲村人,对于村庄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去年,他在自家承包的山地上,打造了"菖蒲俞谷",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菖蒲村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苏东坡来过,才得名的。"俞国平对苏东坡当年的足迹有自己的研究,他说,苏东坡特别喜欢菖蒲,写过30多首与菖蒲有关的诗篇。苏东坡到访新登,他的好友晁端友和"忘年交"晁补之,一定会"投其所好",带他到这来欣赏菖蒲。"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菖蒲开花是非常难得的,苏东坡来时正好是春天,恰逢菖蒲开花,当时苏东坡一定非常高兴,又有晁补之相伴,正好应了"知己"二字。 俞国平带着我们上山,寻找被苏东坡偏爱的菖蒲。从山脚往上走,就能看到一个水库,他说,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才建设起来的,原先从山脚到山顶都是菖蒲溪,溪道两旁全都长满菖蒲。"菖蒲要生长在有活水的地方,这里是菖蒲溪(广陵溪)源头,西流十八里至三溪口入葛溪。"经过水库再往上,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菖蒲了,此时的菖蒲已经过了花季,结出了"菖蒲果"。 苏东坡当年到这里来,除了酷爱菖蒲,也可能与公务有关。"1072年,南新县并入新城县,次年,苏东坡就来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杭州‘老市长’,苏东坡很可能要来实地考察一番。"俞国平说,菖蒲村所在位置正好是当年南新县和新城县的交界处。苏东坡当年还写下《南新道中》,虽然来时已经没有南新县,但短短一年时间,"南新"这一习惯用词仍在。 这两年,俞国平又将俞氏家谱重新梳理、修编了一遍,他说,在苏东坡来访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村民居住,俞氏是最早到菖蒲村定居的。俞氏先祖曾在杭州居住一段时间,那时也受到宋文化影响。元朝末年,因为战乱,想找个乱山深处安顿。知道这里盛产菖蒲,又与苏东坡有渊源,便在此定居下来,还将此地命名为菖蒲村。 "马至坎"是如今的天云山,故事口口相传 菖蒲村人几乎都知道"马至坎"这个地名,俞国平从小就听家里人说过这里的故事,后来又听村里人说起,这个地名也因苏东坡而来,当年苏东坡在此处欣赏菖蒲,要将马拴在溪边,马儿到达的地方,就是马至坎。最初的时候,马至坎说的只是菖蒲溪坎,后来干脆把整片区域都叫马至坎了。在有一些文章中,也把马至坎说成是"马止坎",马儿停止的地方,似乎也能说得通。 俞国平对马至坎的故事很感兴趣,他在查阅菖蒲袁氏家谱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举人袁攀凤的诗篇《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并序)》,这首诗在《新登县志》(道光志)中也有收录,这也基本验证了关于马至坎口口相传故事的真实性。袁攀凤是洞桥镇袁家村人,与菖蒲袁氏同宗,他家与天云山相距不过十里。得知苏东坡曾驾马到过马至坎,他便"暇日游之,记之以诗"。袁攀凤家的"平山别业""秀野堂",是菖蒲溪流域的"知名学堂",门下桃李芬芳。他的诗歌自然会被学生传诵,广传之后就被收录到了《新登县志》中。 如今,再说到马至坎,村里人会告诉你,天云山就是马至坎,俞国平的菖蒲俞谷也在此处。他说,天云山这个名称是清代才有的,此前一直叫马至坎。这座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山上有很多溶洞,也有很多奇泉,如今还能看到"水帘洞""一线瀑""珍珠泉"。当年苏东坡在欣赏菖蒲的同时,或许也会被这些奇泉吸引。 特别是天云寺中的"珍珠泉",在这方水中,时不时会有水泡冒上来,像珍珠一样。"受到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有很多溶洞,水流下去的时候,把溶洞中的空气挤了上来,就形成了这一奇观。"俞国平说,藏在马至坎中的这些景象,让寻觅而来的袁攀凤想到了南宋朱熹的诗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取"天光云影"之意,将马至坎改名为天云山。袁攀凤在《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并序)》中提到"易名赏奇推大雅",凭他的学识与才华,给马至坎取一个雅名也是轻而易举吧。 陈氏园从"私家庄园"变为"诗园" 在洞桥镇洞桥村,有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叫"陈氏园"。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并不清楚陈氏园到底在何处。如今,再到洞桥村,可以看到葛溪旁有一座望园亭,望的便是陈氏园,不远处,立着一块"陈氏园遗址"大石碑,据富阳文化学者、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益庸介绍,这一片就是千年之前陈氏园所在地。 "陈氏园是陈晟的私家庄园,据记载范围有数十亩,在当时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王益庸说,陈晟是唐末睦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他的老宅在洞桥村碧樨山下,背靠着山,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而从山脚一直延伸到葛溪旁的范围,则是他的庄园,庄园里,亭台楼阁都有,非常豪华。陈晟是钱镠的部下,陈晟死后,他的弟弟陈询接任,却投靠了叛军,后来钱镠发怒,将陈氏一族斩杀,陈氏园也因此被毁。"缘分是很奇妙的,‘陈氏园遗址’这几个字是钱镠后人题写的,意味深长。"他说。 苏东坡到访的时候,陈氏园已经是一座废园了,或许还保留着一些遗址。苏东坡到访陈氏园,是有诗词为证的。王益庸从《苏轼年谱》《苏轼集》等资料中得到了一条有依据的时间线。苏东坡第一次到访是在熙宁六年(1073年)元月,苏东坡写下《新城道中》的同时,也写下了《山村五绝》这首诗,虽然诗中没有"陈氏园"几个字,描写的却是这里的景象。 第二次到访是在同一年的十月,苏东坡写下《南新道中》(二首),可惜这首诗失传了,从晁补之的《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二首)中可以看出,当年苏东坡确实写下了《南新道中》,才会有晁补之的"和诗"。 前两次,苏东坡到访都由晁补之相陪,第三次到访是在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这一次他是从临安方向先到了万市浮云岭,去处理了蝗灾问题,后来又到了陈氏园。苏东坡喝了点小酒,随即写下《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之韵》,"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王益庸说,宋代人的生活充满着感情味,苏东坡在陈氏园中,想到前两次与晁补之饮酒对诗的场景,又感慨自己也将离开杭州,心中情怀便喷薄而出。 因为苏东坡的到访和苏东坡的诗词,陈氏园也从一座废园变成了一座"诗园",名扬天下。在苏东坡之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络绎不绝来到陈氏园,写下与其相关的诗词,感受大文豪苏东坡的气息。 如今,陈氏园里的故事都成了"传说",成了普普通通的村庄,所有的辉煌过往,都已深埋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