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靠海,一面依山。古村落挨山而建,数口古窑址、作坊铺,错层叠建的传统民居糅杂出特有建筑风格。碗窑村毗邻世界良港三都澳,因制碗烧龙窑而得名。 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因瓷土到访于此、因手艺聚集于此、因商贸繁荣一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悠长而动人的匠人故事与商贾记忆。 步入碗窑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独特的建筑风貌。与其他古村落不同,碗窑村的房屋墙体上镶嵌着一排排环状的棕红色物件,这种墙叫做"匝盒屋",是由烧窑用的匣盒建成的,远远望去,墙体犹如麻绳编织的艺术品。 林小宇 据史料记载,明末崇祯年间,碗窑的先祖们带着当时先进的制瓷技术,由闽南泉州一带迁居于此,开创窑业。由于村子紧挨着山和海,祖先刚迁入时,没有生产工具,既不能加工石头,也无法生产砖块,造房子的原材料无从获得,聪明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就近寻找材料。 林小宇、海蓝蓝 当时由于制碗需要大量的碗胚(当地称为"匣盒"),碗胚制碗烧两三趟后,就废弃不用,堆积如山的碗胚丢弃了又可惜,烧过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于是村民就地取材用来做墙体材料。利用匣盒砌筑的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有七八十厘米厚,隔热、隔音效果好,使得房屋内冬暖夏凉。 林小宇 沿着小路向上走,就可以依次参观五梅花了。四座巨大的古宅,围着中间一座,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朵盛开的梅花,因此当地人称它为"五梅花"老宅。五座老宅均为一般明清风格建筑,院落宽敞,雕花精致,布局考究,既有浓郁的闽东地方建筑特色,又杂糅了闽南建筑风格,特别是梁枋、托梁、雀替、斗拱间的彩绘,复杂多变、气派非凡。 康熙年间,蔡氏第九世先祖由闽南泉州南安诗山、蓝田迁居碗窑,精通剑术,威望极高,以烧窑制碗为业,经几番拼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企业家,从此开枝散叶。"五梅花"是其后辈所建,蔡氏历代宗祖人才辈出,历史人物有清代优贡蔡英资、太学生蔡步圣等等,还办过书馆,历经年代已有300年之久! 陈金标 在村中,有一个被称为"大坑"的地方,有3座龙窑遗址,其中两座损毁,一座保留完整。龙窑形如其名,像一条龙斜卧在山坡上。长达30米,两侧各有28个窑孔,用于添加松枝燃料。老人介绍,制作碗时,需要12个窑工。两侧共6个人烧,由于温度太高,需要两班人轮流生产。 徐先生的时光里 碗窑当地人还一直保留着先祖从闽南带来的风俗,沿袭至今。碗板龙、白眉青狮、铁枝表演……每年元宵节吸引了隔壁梅田村等众多人围观,颇为热闹。 碗窑祖先早先从闽南引进闽东的是板凳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辈们根据自身烧窑制碗的工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出这碗板龙,代代相传至今。碗板龙的骨架由每段276厘米长的碗板,头尾穿孔,再用木棍连接而成,龙身由古时制作包装碗具的竹青编织,龙皮采用制碗贴花的油纸裱身,而龙身图案则是应用制碗画花的颜料彩绘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