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西华山之五西华山邬利亨与克虏伯大炮
你所不知道的西华山矿之五
——西华山、邬利亨与克虏伯大炮
西华山位于我国五岭之大庾岭北麓,大余(原为大庾)县城西北约五公里,主峰海拔827.8米,与大余的梅山、丫山、笔架山统称为大余的四大名山。
古时,西华山周围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松杉参天,翠竹长青;泉水潺流,飞瀑直下;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在西华山的腹部(中坳)有座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修葺了的古寺——西华寺。此寺规模轩敞,幽静风雅,引达官贵人、迁客骚人、雅趣之人流连忘返。相传因该寺缘故,遂将此山命名为西华山。
明朝大余(大庾)籍人士刘节(即刘侍郎)有诗诵西华山:
西岳崚嶒接降霄,
花宫隐约入山椒。
逄僧一语归来晚,
万壑松风振海涛。
光绪初年,清政府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加强了与外国的联系,西方传教士也纷纷从广州口岸进来,越过大庾岭梅关古驿道往中原一带传教布道。
光绪三年(1877年),法国传教士首先在大余设立福音堂进行传教布道。光绪八年(1882年),位于水城驿使门内的天主教福音堂来了位德藉牧师邬礼亨,住在离细水门不远的居士林(现大余中学东边的新大门处)。
( "居士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我1959年考入大余中学读初中时,"居士林"楼上是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图书的人称其为"赖右派";楼下则是女生宿舍和部分老师的宿舍,我初三的班主任华夏老师和他的夫人林梅馨老师也住在那里。因传教士曾将钨砂堆放在"居士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暑假,学校还撬开过"居士林"一楼的木地板,希望能在那地下找到残留的钨砂。 )
大余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古有庾岭红梅、玉池碧莲、金莲使节、赤壁仙舟、嫦娥秋月、玉枕春云、西华层峦、东山耸翠、灵岩飞瀑、横浦垂虹等十景。邬利亨来到这似世外桃园的大余,闲暇时喜好游山玩水。他多次到西华山游览,与山中寺庙住僧妙圆和尚熟络后渐成密友。
1906年夏的某一天,邬利亨又上西华山游览。他在山上的一些乱草杂木中发现了有乌黑发亮的石块,用手捡起来感觉比一般的岩石要重许多,将石块敲碎,发现碎面竟如黑色的镜面,在太阳下熠熠发光。邬利亨不知是何物,觉得新奇,便捡了几块带回住处。以后,他每次游览西华山都会挑捡一些这种光耀夺目的黑色石块回来,将其嵌砌在"居士林"的小花台上。
1907年,邬利亨回德国时,特意带了些这种黑石块拿去化验。经专家化验分析鉴定,认为它是稀有金属钨的矿石。他知道发财的机会到了,因为虽早在1781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首次发现了钨,科学界也在1783年正式命名了"钨"元素,但钨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1%,当年是比黄金还稀有的金属。
邬利亨回到大余,首先买通西华山寺庙(时称庆云寺)住僧妙圆和尚,以福音堂名义用500银元(一说300银元)私自买下西华山山权。并以修建花园假山为名,唆使一些贫困的教友上山拾捡钨砂,秘密挑回县城,低价(起初一文钱一斤,后最高涨到十文钱一斤)大量收购矿石。然后用小木箱装好钨砂,雇佣挑伕经梅关古驿道肩挑至广东南雄,从南雄水运至广州,再从广州经香港运回德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有大余学子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央大学前身)求学时,携去西华山捡来的黑色矿石请学堂教习化验鉴定,始知是含有稀有金属钨的矿石。暑假返乡后,在县里学界和绅士中进行宣扬,以至與论大哗,民众纷纷要求收回西华山山权。虽经南安府、大余县官员多次交涉,邬利亨拒不交出山权。这年冬,南(安)赣(州)吉(安)宁(都)道道台俞明震来大余视察时闻知西华山被私自盗卖,经强硬与邬利亨交涉,与府县两级官员商议,最终由府县筹款1000银元,将西华山山权收回。
再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计划在沿海建造炮台并购买大炮。李鸿章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兵工厂38家后,在1871年购买了328门德国造的"克虏伯大炮"。
现存最完整的克虏伯大炮在厦门胡里山炮台。
"克虏伯大炮"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由于该兵工厂较早研制出了钢铸后膛炮,其为普鲁士生产了大批精良的钢制枪炮,使普鲁士相继战胜了当时相对强大的但还在使用青铜铸造的前膛炮的奥地利和法国,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克虏伯兵工厂成为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其军火远销世界各地。
随着冶金和化工技术的进步, 1910年德国克虏伯兵工厂首先研究冶炼出钨钢。钨钢是一种硬质合金,其中含钨15%—18%,含铜2%—5%,含碳0.6%—0.8,其它为铁。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钨钢炮不仅射程远,且可连续发射而不炸裂,是当时最优良的军用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各国都在研制各种先进武器。通过谍报人员有的国家渐渐获知德国威力强大的克虏伯大炮是用钨钢铸造的,其中的稀有金属钨的来源是德藉牧师邬利亨从中国的西华山偷运回德国的。各国军工业急需钨制作枪炮等军械,美、英、德等国纷纷指派代理人来大余抢购钨砂。顿时,钨砂价格猛涨,几年里吸引了大余及邻县成千上万的民众上西华山捡钨砂。
民国七年(1918年)前后,在西华山捡、挖、淘砂的民工已达两万余人,山上有了工棚和店铺,并形成了以矿工为主体的、比较集中的固定生活区,是西华山开山以来最繁盛的时期。(见《西华山钨矿志 1907—1986》)
随着西华山的钨走向世界各国,西华山不仅成为"中国钨矿发现地",还获得"世界钨都"的美誉,成为中国采矿冶金史上的一朵奇葩。
施千里 2021.5.16于西华山矿坝上工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