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经江苏,北自淮安,南至扬州这一段,古称邗沟,现在叫里运河,长168公里。里运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当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便下令开挖了由邗城(今扬州)至末口(今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邗沟,中间还将多个湖泊连接在一起,由此长江也与淮河贯通。 邗沟的开凿,意义非凡,它拉开了中华先民开凿运河的大幕,还由此诞生了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与扬州。 历史上的淮安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漕运的5大管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皆设立于此。漕运兴盛时,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齐名,有"南有苏杭、北有淮扬"之说。 流经淮安境内的里运河长32公里,也称清江浦,现在尚有国家、省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无不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繁荣。 我们祖先的智慧,精明高深,体现在大运河的开挖和治理上,就是发明了"以闸蓄水""以弯代坝"等多种构筑方式。大运河一路迤逦而来,和多条东西走向的河流相交。由于有的河流地势高,有的河流地势低,水位差就较大,有时还难免遇到河水倒灌船只无法航行的困境。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以"弯道相交"的方式,使运河采用转弯再靠拢高水位的河道,顺利地解决了大运河和自然河因水位不等而难以相交的难题。所以,在大运河的开凿中,就有"三弯顶一坝 "之说。淮阴西南的一段运河,在与古黄河之间,就建有一段"之"字形弯道。同时,在运河多处,还设置了多座水闸,以利漕船通过,淮安的清江闸就是其中之一。 大运河南流至淮安,先进入石码头。 过去,清江浦以北的里运河段,由于水量变化大,往往迂缓难行。因此在明清时期,从南向北的商贾行旅,一般都在清江浦石码头弃舟登陆,北渡黄河(黄河当时还未改道)后,再换乘车马和船只继续北行;而由北向南者,则到北距石码头十里的王家营后,就弃车马渡黄河,到清江浦石码头后再登舟扬帆,继续南下。这种方较为便捷,也很安全,所以石码头和王家营为"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 淮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到此,就算进入里运河(古邗沟) 了。 石码头桥,曾经的商贾交往的繁华之地。桥墩顶部还有大运河故事的金色浮雕 淮安这一段河道因泗水的汇入,水流湍急,被往来舟楫视为险境。为此,在明代就又开凿了清江浦河道,并在淮河与运河交汇处筑闸四道。江南漕船可以直接航行到清江浦,减少了许多风险。从此,运河船只南经淮河驶向江南杭州,北上船只通过临清河道入卫运河直达北京,京杭运河至此全部畅通。 清江浦牌坊 清江闸建于明代(1415年),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清江闸由正闸和越闸组成,正闸是漕船必经通道,上有若飞桥;越闸距正闸约百米,起着分流的作用。闸门高11米,宽7.3米,用于调节水位和控制里运河的流量,使漕运船只顺利通过。 每逢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帆樯衔尾,绵亘数里,极为壮观。 清江闸闸门由人力绞盘控制,每当需要提升或是降下闸门,都由多名绞工转动绞车,绳索提高或放下闸门。 在淮安,流传着很多有关大运河的故事,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是要数吴棠将错就错救慈禧的轶闻。 道光年间,湖南一道员(知府和巡抚之间的官员)刘某去世,其子扶柩回籍。丧船经运河抵达清河县(今淮阴)地界时,上岸向其父亲的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丧。吴棠得信,立即派人送上三百两银子,以为吊唁。 谁知那送钱的差役来到运河边,看见一艘丧船,上前一问,果是某道员之灵,便呈上三百两银子。船上的丧主是姐妹两人,她们接过吊银,千恩万谢。但此船的灵主却是安徽皖南道的惠徵。他的两个女儿也恰巧扶柩还乡,船停在清河码头。正因盘缠不够,处在困顿之中。 吴棠听了差役的回报,觉得不对头,便又派人前去打听,原来码头上停着两艘丧船,差役送错了地方。按规矩,送出去的祭礼不可再要回来,吴棠干脆将错就错,送个顺水人情。他便又拿出三百两银子,并亲自送到刘某船上。然后再到惠徵的丧船上,递上名札,并祭拜惠徵。 两个少女见到素昧平生的吴县令如此仗义,感激涕零。姐姐杏儿收下吴棠的名札,暗自决心:他日若能发达,定要报答这位恩人。 后来,杏儿果真如愿,成了咸丰皇帝的贵妃。咸丰死后,她又成为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自然,吴棠也很快就由清河县令擢升为两淮盐运使、漕运总督、四川总督,一度和曾国藩、左宗棠两位朝臣齐名。 当然,这只是传说,吴棠的官运亨通,主要还是凭借他出色的治理才能和清廉勤政 。现在,在清江闸东侧500米处,还有清代修建的吴公祠,以纪念吴棠任职8年清江县令。这座吴公祠还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首批65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做人,就得广有善心,广施善举,善才有善报,正如恶有恶报一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此乃天理。 位于清江闸不远的吴公祠 清江闸上有一座跨度不大的若飞桥,为明代(1415年)所建。1946年,中共苏皖边区政府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此桥改名为若飞桥。"若飞桥"石碑建立不久,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军队进城后将若飞桥石碑破坏并推到河里。1951年1月,市政府组织打捞碑石,结果捞出的碑石上仅有"若飞"二字。由于原题写者已调任他处,于是便请他人补写了"桥"字。细心看,可以看出"桥"字和"若飞"二字确有不同。 若飞桥 清江闸上的若飞桥和远处的慈云寺国师塔,成为淮安的一处标志性建筑 在淮安,运河水道纵横,无数座大桥跨越,沟通两岸,其中,古淮河大桥,别有一番英姿风情。 古淮河大桥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淮鸟"雕塑。古文字中,"淮"的含义就是水边的鸟。这种鸟的叫声发出悠长的"淮"音,俪音婉转,响彻水岸。相传大禹为天下河流河命名时,就因淮鸟聚集在河畔而起名"淮"河。也还有解释说,"淮鸟"为水边的吉祥鸟,所以,淮鸟的形象是凤凰与水波纹结合在一起,这个形象其实也是"淮"字的图形化。 淮鸟 古淮河大桥,又叫黄河桥,1959年建成,于今也已过了60华诞。如今的古淮河大桥也已默默见证了无数人的逐渐年青,又慢慢老去,这使桥的本身也就有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厚重之情。据说,这座桥已经列入重建的计划之中。 慢步在大桥上,桥身处处是风霜雨雪所留下的刻痕。这难免令人伤怀,想到曾经的风华,迎朝阳,送余晖,雄姿焕发,最终还是会泯没在历史的大河之中, 抬头放眼,眼前还是一番欣欣向荣的风景,两岸杨柳依依,何种水流滔滔,天地格外明媚。还是再放慢脚步,再驻足凝听。仿佛听见了古桥的吟咏,古桥在唱响,那一曲或缓和,或激昂的生命独唱! 随着大运河的功能逐渐衰落,如今的淮安,也不再是名噪一时的商埠,但阅尽繁华的它,依旧娴静美好,带着积淀千年的底蕴,成为了一座风光秀美的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