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很美的城市。 发源于秦岭南麓的千里汉江自西向东,自陕入鄂,在武汉市和万里长江交汇,孕育了悠久沉厚的荆楚文化。武汉市也被长江和汉江分割成三大板块:长江之南的是武昌,长江以西汉江以北的是汉口,位于长江以西汉江以南的是汉阳。 汉阳者,汉水之阳。按照传统阴阳学说,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汉阳理应位于在汉水之北。其实,古代的汉阳确实与汉口连成一片。《明史》中说,汉水是从龟山之南注入长江的,其入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长江大桥附近。在十五世纪初,也就是明代成化年间,因洪水泛滥,汉江在汉阳的郭茨口一带改道,裁弯取直,径直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便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从汉口过江汉一桥,是翠绿的龟山。龟山西,便是波光粼粼的月湖。湖畔垂柳依依,轻随煦风而微微飘曳。明媚的阳光,透过柳枝在堤岸洒下斑驳的倩影,行人在树荫中漫步,分外清爽。 走近月湖,只见湖水格外平静,有如镜面,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别有一番韵味。 古琴台下,是知音桥,这是一座通往湖心岛的一座白色拱桥。桥长20米,宽4.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桥。两侧桥栏为汉白玉,桥墙外镶贴砂石。桥面采用剁斧石装饰。桥型优美,其与古琴台和周围优雅美境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月湖知音桥 站在桥上,眺望烟波浩渺的月湖,顿感胸襟开阔。 回首南望,青砖垒砌的高台之上,就是绿树葱茏的古琴台。 春秋时郢都人俞伯牙在晋国为上大夫,奉命来楚国修好,于中秋夜行至汉阳江口。其时大雨如注,便泊于山崖之下。忽尔雨止云开,皓月当空。伯牙兴至抚琴,以遣情怀。 谁料一曲未终,琴弦便断了一根。俞伯牙认为有人偷听,才致琴涩弦断,就叫人去搜寻。这时岸上有人答道:"我乃樵夫。因遇暴雨在此躲避。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笑道:"打柴之人,也敢妄称‘听琴’!"那人却说:"大人若嫌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听此一说,俞伯牙便邀那人上船一叙,才知他虽为樵夫,却深谙琴理。樵夫叫钟子期,就住在附近的上集贤村。两人相见恨晚,以兄弟相称。因行期紧迫,两人约定来年中秋再见。 次年八月十五,俞伯牙再到此处,却得知钟子期已病逝。在钟子期墓前,俞伯牙含泪抚琴,追念故友。曲毕,将古琴摔碎,从此罢琴不弹。 漫步在这座朴素无华的"天下知音第一台",突然,从"高山流水"大堂内传出古筝悠长低沉的琴音,如天籁之音,悠悠扬扬,似雨打芭蕉,又似珠落玉盘。不知觉中,就慢慢陶醉在这从容典雅的美妙之中。随着那清悠的旋律,仿佛把人带到远古,带到那个雨后初霁的夜晚,带到伯牙子期邂逅的一刻。那筝音有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孤鸿飞过时的清鸣,令人犹如置身于高山流水之中。 离开琴台,向西,沿着抹蜜的树林修篁,漫步前行。不远,又是一座白石三跨拱桥,一大两小三个半圆拱跨,桥身显得秀美委婉。 连天际的荷莲之中,隐匿着一座九曲木栈桥。走在九曲桥上,身边那密密匝匝的荷叶有如绿色的海洋,朵朵莲花绽放在绿丛之中。粉红色如洗,艳盈欲滴;嫩白色似玉,清纯无暇。阵阵微风轻抚,芳香清新的气息扑鼻,蕴涵着丝丝清爽,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到一种无比的舒畅。置身于这荷和莲的世界,彷佛所有的凡尘俗念,所有心灵中的尘垢都被清清的水、爽爽的风荡涤得净洁如洗。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正是此景此意吗? 从荷叶中徐徐走过,缕缕荷香直透肺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再看那一朵朵盛开的荷花似一位位纤尘不染,袅袅玉立的"凌波仙子",婀娜妩媚,清纯多姿,忍不住想摘下一朵。 朋友阻止:"面对如此冰清玉洁,娇艳高雅之尤物,你就下得了手?让美丽在这世间多留驻几天吧!" 突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悠悠的清香,啊,是桂花!还未到中秋,气温还高,桂花却迫不及待地绽放了。她是想早点投入到百花齐放的阵营,还是想寻觅知音,共同用清香氤氲真个世界? 美丽的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