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 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化石,在我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他发现与研究"北京人"文化,却鲜为人知。对这件事,他曾说过,如果说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是因为责任感和勇气的驱使,那么发现和研究北京人文化,是"可能打饭碗的事",是求实和探索的结果。 从学术上看,北京人文化的发现比找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更有意义。因为,如此原始的人类,竟有那样多彩的文化,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北京人化石发现的意义。证实北京人文化的存在,不仅把人类用火和在我国境内生息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更重要的是使学术界相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解决了争论了三十年之久的爪哇猿人是人还是猿的问题,确立了其在人类进化中的地位。 安特生 在周口店的研究中,北京人文化的发现,曾有过十年曲折的历程。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认识龙骨山(北京人遗址)的科学价值是从看到石英片开始的。当他发现洞穴堆积中有石英片时,因为它不是自然堆积中应有的,而是外来的,他激动地对他的同伴——今年四月才去世的奥地利地质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等说:"这里有古人类,让我们全力以赴地去寻找他吧。"他的预见,并没有在1921年和1923年试掘中得到注意,当时着眼点只放在收集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由于在试掘中找到了两枚人的牙齿,于是在1927年至1928年首期正式发掘中,则把侧重点放在发现更多的人化石上。 1929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现场 1929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裴文中主持。他在法国古生物学和史前学家德日进的启迪下,开始注意收集和研究文化遗物和遗迹。据记载,在这一年里,裴文中先生采到许多"有颜色"的鹿角和碎骨,还发现一块有清楚人工打击痕迹的石英器,拉开研究的序幕。1930年, 在发掘下洞(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出土地)时,又找到一些石器,现存的有4件,有些标本上有裴文中先生亲笔的记录。由于当年发现石器不多,石英质劣,加工痕迹难认,未引起当时负责人的重视。 鸽子堂 1931年,发掘鸽子堂石II层,出土了大量的石英片和其它岩石做的石器。为弄实这些标本的性质,裴文中先生在自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打击石器的试验,并进行对比研究,认识到这些石英片并非是普通石块,而是北京人的劳动制品。他的研究仍难使当时的领导相信,于是在北京人遗址里是否存在石器就成为1931年上半年周口店研究中争论的热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德日进建议,邀请当时世界史前学权威,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步日耶教授访华,他也因此成为后来裴文中深造史前学的导师。步日耶来华访问了周口店,并观察了裘文中先生收集的石器,肯定了他的观点,同时还注意到在大量碎骨中存在骨器。至此,北京人文化研究发生了突破性进展。 在同一时期,北京人用火的研究也取得令人欣喜的结果。1930年底,德日进将裴文中收集到的"有色"鹿角和碎骨(当时推测是用火的证据》带回巴黎,先给步日耶看,得到他的首肯,是烧过的。进而与法国史前造址中的烧骨和烧过的鹿角作对比,形迹亦十分相象。为避免宏观可能失误,在巴黎进行了化学分析,其结果是,黑色物质不是铁锰等有色金属,而是游离的碳,确认标本上之各种颜色系因燃烧不同程度碳化所造成。1931年,用鸽子洞石英II层的"黑土"做第二次化学分析,所得结果与第一次完全相同。使人认识到,黑土实系灰烬。是年秋将北京人懂得用火和会造石器向全世界公布,从而使北京人遗址进入一个历史时期,把它由原先只看作是一个化石点转而看作是古人类遗址,是北京人之"家"。 灰烬——北京人用火证据 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可能长达三十多万年。依已有年代测试的数据,从晚于距今六十九万年进洞,大约在距今二十三万年左右洞被填满,被迫他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京人文化创造是多方面的。现有实物可考的有三个方面:用火、骨器和石器。 从北京人遗址里发现的用火遗迹还是很丰富的,时至今日,同时代遗址尚难与其匹敌。现已发现三个灰堆遗存(鸽子堂石英II层一处,第三层底大灰岩块上两处),四个灰烬层(由下而上为第十层底,第八至九层,鸽子堂石英II层,第四层),灰烬层有不断增厚的趋势,第十层者厚仅几十厘米,第四层者厚达六米。此外,从地层中还发现过大量的烧骨、烧过的鹿角和朴朴子以及少量的烧石和被火烤裂的石器。 通过这些遗物,可以窥探到,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较长时期保存火种的能力。北京人生火的主要原料可能是草本植物,树枝和鲜骨也常被用来作薪。北京人懂得用火意义重大。熟食以利体质之改善,照明、御寒可抗自然之侵害,有利健康,便于活动。洞口生火,可防野兽之袭击。总之,用火是北京人劳动、生息、子孙繁衍的有力武器。 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 自从1931年底步日耶提出在北京人遗址里发现骨器以后,学术界讨论热烈,认识不一,问题集中在对碎骨人工打击痕迹的解释上。裴文中认为,它是敲骨吸髓而留下来的,另有人认为这些痕迹是修理骨器的痕迹。对此,笔者近来做了一些实验对比研究,大体分清楚了敲骨吸髓和修理骨器痕迹的不同。虽然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多数碎骨上的打击痕迹与敲骨吸髓有关,但也有少数标本是打击骨器。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边缘加工或尖端制作过的骨器。另外,也找到少许加工骨器过程中产生的骨片和尚未制作成功的半成品。类似情况也见于时代相近的遗址,如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的出土遗物中。 石器,顾名思义是用石头做的工具,因此,选材至关重要。北京人粗懂岩石性质,常选用质坚、性脆和易于加工者。北京人所做石器已知用过44种岩石,但99%的石器是用石英、水晶、燧石和砂岩做的。 北京人做石器已经有了简单的工序。除选材外,一般来说,先经打片工序,即从岩石上打下一个薄片来,已知北京人用三种打片方法。为适应加工石英的需要,他们采用了特殊的生产石片的方法——砸击法。一且有了石片,就进入选坯工序,挑选合乎使用要求,易加工的石片作毛坯。最后工序是将毛坯加工成适于一种或几种用途的工具。 在北京人遗址里,保存着能反映各道工序的、丰富的石制品。如制作石器的工具——石锤和石钻,供选坯用的数以万计的石片和石核,近三千件加工成型的石器:刮削器、尖刃器、石锥、雕刻器和砍砸器。这些石器主要是加工生活资料的工具,第一类类似今日的刀,末一类作用近斧,其余各类功能略似尖刀。诚然,当时的石器分工,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细,常常是一器多用的。 龙骨山 龙骨山,北京人久居之"家",以其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年复一年,代代相承,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不断地推进文化发展,影响着其后华北旧石器文化的进程。从石器上可以看到其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做石器的原料选优弃劣,打片技术渐渐娴熟,石器变小,类型增加,工具功能渐趋分化,制作技术愈来愈精。有些石器创作之精细,使人赞叹不已,充分显示出北京人文化的创造才能。 关于 "北京人"文化 ,您又有哪些故事? 欢迎在 留言区 分享~ · end · 致谢和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源自《燕都》, 原题《「北京人」文化的奠基人》,作者路石。 钟鼓楼一带申请式退租 附近这些胡同里都有什么故事? 钟鼓楼后边的豆腐池胡同 藏着北京中轴线上的"龙尾之要" 钟鼓楼下草厂胡同,曾在元大都的中心 后为储草之地 钟鼓楼下铃铛胡同,有个老物件陈列室 藏着北京的平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