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我们国家还没有能力生产自己的摩托车。 代表团到南斯拉夫的托马斯摩托工厂考察时,对方甚至质疑中国没有自来水,中国人不会骑摩托车。 谈合作时,南斯拉夫的工厂提出,中国生产的摩托车必须使用他们提供的发动机,同时还要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和提成费。 更过分的是,对方提出凡是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生产的摩托车销售点的地方,中国生产的摩托车都不能在这里进行销售。 国与国之间,竟然为了一辆摩托车受制于人! 考察团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愤而离开南斯拉夫,决定回国自己干,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摩托。 没几年,一家叫嘉陵的兵工厂造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摩托车。 30年后,中国蜕变为世界第一摩托生产消费国,嘉陵摩托车厂累计向市场投放1800万辆摩托车,并出口到70多个国家,品牌价值高达80亿。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被称为"嘉陵摩托"之父的孙寿彭。 1927年,孙寿彭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后山后村,家庭条件不好,他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难成长,十分不易。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农村穷小子,一步一步改变人生的呢? 1875年,清廷为了生产枪支弹药,出资建造我国近代军工史上最早的弹药厂之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分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分局迁往重庆,坐落于重庆沙坪坝双碑嘉陵江畔,改称:重庆国营兵工厂第四五一厂,又叫做嘉陵兵工厂。 解放后,嘉陵兵工厂就在生产、技术条件都十分落后的五十年代,研制出以钢代替铜生产子弹壳的新技术。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缓和,中国的军需物品锐减,不少生产军需品的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严重。 而重庆作为兵器工业基地,当地拥有大量的军需品生产企业,其中嘉陵兵工厂最具实力,但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少兵工厂都走上了军转民的道路,选择什么项目作为嘉陵厂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成了嘉陵厂党委书记孙寿彭心中的一道坎。 早在50年代,嘉陵兵工厂为了转型,就研发生产出第一个民用产品:嘉陵牌闹钟。 1954年,嘉陵牌闹钟正式生产,但连闹钟的关键材料"发条"都没办法生产,还要从捷克共和国进口。 好不容易才把闹钟研究明白,投入批量生产,厂里上至领导下至工人,都十分高兴,一心指望着卖闹钟创造经济效益。 于是嘉陵厂盲目追求产量,导致质量不过关,嘉陵牌闹钟的用户体验感极差。 当时,在市面上流行一个说法: 嘉陵闹钟不如个鸡公。该闹时不闹,不该闹时闹得凶。 此后,嘉陵还生产过变压器、铜丝、钢球、鞋钉等民用产品,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老本行军需产品的生产被打乱。 领导只能叫停嘉陵厂的创新业务,让他们重新回到以军品为主的老路上来。 1978年,孙寿彭带着人到北京开会,上级指示: 不打仗了,大家要学习一下如何搞军转民。 孙寿彭立即意识到,如何给嘉陵兵工厂寻一条生路,已经迫在眉睫。 他吸取了嘉陵牌闹钟的教训,初步确定了一个想法: 嘉陵的"军转民"不能搞低档次的重复产品,要搞技术复杂的、有发展前景的产品。 并且确立了开发民品要"适销对路,起点要高,技术密集,工艺相近"的原则,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国内还是空白的民用摩托车行业。 那时,全国只有上海产的邮政用车"幸福250",和济南轻骑产的单缸15型助力车,摩托车在当时,还属于技术相当复杂高档产品。 孙寿彭提出想要生产摩托车,便引来一片哗然。 无数人都认为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谭,毕竟嘉陵厂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生产摩托车不现实。 有人给孙寿彭出主意: 生产摩托车太难了,不如搞电风扇,毕竟电风扇相对摩托车来说,不止简单一点点。 这个想法提出来,就获得大批人支持。 孙寿彭却都想得更深远:电风扇利润低,要养活像嘉陵这样的军工大厂,必须要专攻产量,到时候势必挤垮电扇厂。 而国内摩托车生产技术落后,全国产量不到5万台,而且全部都是军用产品,民用摩托车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断掉别人的活路,同时还要保证嘉陵员工的利益,孙寿彭坚定信心:就搞摩托车,不搞别的。 当时重庆还在四川辖下,孙寿彭把想法汇报给四川省领导,并提出要建设一条年产3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线,领导们对此十分支持。 四川山区居多,骑自行车费力不方便,生产轻便的摩托车,既能满足群众需求,又可解决军工企业任务不足的问题。 孙寿彭的这个提议,在领导眼里属于两全其美。 相关领导商量后,对孙寿彭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争取五机部的扶持; 二是产品的档次要高一些,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三是要降低生产成本,使国内老百姓能够买得起。 孙寿彭一听,这几点要求都很合理,当即表示一定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 就这样,1978年10月,嘉陵厂正式接受了生产摩托车的任务,由此成为"军转民"兵工厂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同年底,嘉陵厂在国家五机部的帮助下,成立了7人摩托车筹备小组,孙寿彭先后带队到南斯拉夫、日本等国进行考察。 当时,中国与南斯拉夫已经断交20多年,对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堪称无知,竟然问中国有没有自来水,还质疑中国人不会骑摩托车。 对方提出的合作要求也十分苛刻,中国生产的摩托车必须使用他们提供的发动机,同时还要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和提成费。 而且凡是有南斯拉夫摩托车销售点的地方,中国生产的摩托车都不能出现。 孙寿彭听了,气得饭都吃不下,立即带着考察团离开,回到北京短暂休整后,又带着人前往日本进行考察。 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工厂,孙寿彭发现日本摩托不但质量好,而且品种繁多,但对方提出的要求同样苛刻。 日本要求中国投资5000万美元,用5年的时间建成生产线,而且20%的关键性零件必须从日本进口。 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脸被别人扔在地上踩,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继续合作。 最终,孙寿彭只订购了3辆本田摩托带回国,不再提合作的事情。 回国的飞机上,所有人心里都想着同一件事,心里沉甸甸地: 不管有没有国际合作,都要搞摩托车,造一辆自己的摩托车,为自己争口气。 1979年2月,孙寿彭考察完回到厂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刷标语: 甩掉‘洋拐棍’,造出‘争气车’,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 距离国庆节还有8个月时间,孙寿彭把厂里的人都聚到一起,指着墙上的标语,掷地有声: 同志们,我们派出去考察摩托车研制、生产的同志回来了! 我们希望得到的技术,人家不给我们;我们希望跟人家进行合作,人家的条件太苛:5000万美元建一条生产线,关键零部件还得他们提供,见鬼去吧! 怎么办?没有办法,一切要靠我们自己!地平线就在我们的前面,不管有多困难,就三个字:冲出去! 底下的人不明所以,议论纷纷:"怎么冲?我们嘉陵厂就一些做子弹的冲压设备,我们就只能冲壳子(重庆方言吹牛的意思)!" 当大家了解清楚考察团在国外受的气后,纷纷噙着热泪,七嘴八舌地对着孙寿彭喊: 孙书记,您下命令吧! 那一年,"绝不冲壳子,造出争气车"成了嘉陵工厂所有工人的共识,3000多名工人自动投入摩托车研发,连续奋战200多个日夜,没有任何休假。 在研究摩托车之前,任何人都没有想到摩托车身上还有这么多的塑料零件,嘉陵工厂没有专门的注塑车间,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临时拿到外面去做又来不及。 技术员一筹莫展,纷纷围着在车间蹲点的孙寿彭,让他拿主意,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 孙寿彭拿着从样车上拆下来的塑料件,一屁股坐在车间门口的石阶上,这样的零件制作起来不难,但是原材料却不好找。 冥思苦想间,孙寿彭注意到自己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塑料凉拖鞋,就提出: 我把这玩意儿捐出来,熔了做材料。 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不足100元,买一双凉拖鞋就要几元钱,大部分人都还穿着草鞋,孙寿彭这样的国企领导买一双凉鞋,也不容易。 第二天,孙书记要把新凉鞋捐出来做零件的消息传遍全厂,工人们十分感动,纷纷回家找来旧鞋子、塑料管等物件,自发捐出来做零件。 没有原材料,没有像样的设备,生产摩托车需要的每一个部件,都要靠着嘉陵工厂的工人们手工打磨。 工人们经常加班熬到深夜,孙寿彭就亲自送宵夜到车间。 有一次,因为没有注意到楼梯的路沿宽度,他狠狠地摔了一跤,左腿裤子在地上磨出一个大洞,大腿很大一片已是血肉模糊,左臂到肩部也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淋漓。 工人们心急不已,要把他送到医院,孙寿彭却摆摆手,指着旁边的两个竹筐,里面用塑料袋装着白面馒头。没事儿!都怪我夜夜跑这路以为熟悉就大意了。 馒头来了,大家赶紧吃!吃了好继续造咱们的争气车! 那时候,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每天苦战到深夜,厂里只能多给参与造"争气车"的工人师傅每人两个馒头,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热火朝天地忘我工作。 为了两个馒头,把一厂之长摔成这样,大家拿着手里的馒头,却没有人吃一口,不知道谁大吼了一声: 兄弟们,走!继续造咱们的争气车! 工人们又回到岗位上,继续奋战。 就这样,在孙寿彭的带领下,嘉陵工人齐心协力,历时4个月,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 这款被命名为CJ50型的嘉陵摩托车,车重100斤,时速六七十公里。 孙寿彭激动坏了,非要亲自试骑摩托车,结果因为过于兴奋,操作失误,把门牙都摔掉了。 当年,新中国三十华诞,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引起极大轰动。 5辆争气车没有漂亮的外观,是很老气的橘红色,但还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展览一结束,就被北京市民抢购一空。 一辆摩托车售价千元,在当时属于奢侈品,堪比现在的法拉利、劳斯莱斯,但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摩托车。 1980年,第一批嘉陵摩托车生产成功后,嘉陵厂开始着手摩托车批量化生产,为了尽快缩短与国际的差距,孙寿彭决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同时再自主开发创新。 于是,嘉陵选择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日本本田公司进行合作。 有了自己生产出样车的底气,这一次的合作顺利许多,在本田方面的帮助下,嘉陵首先对自己开发的"争气车"CJ50进行改造,推出了第二代国产摩托车:CJ70。 到1989年时,CJ70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油耗数据甚至低于进口摩托车,成为名符其实的"节油王"。 从孙寿彭组织研发的第一代嘉陵摩托开始,到之后的14年间,嘉陵摩托的江湖地位一直很稳固,属于摩托行业的老大。 那些年,重庆大大小小的摩托车行靠给嘉陵摩托生产配件,就能发家致富。 同时,还有不少的摩托车企业伪造嘉陵摩托,外出销售时,要用尽手段蹭嘉陵摩托的名气,才能提高销量。 然而,被誉为重庆"摩界五虎"的力帆、宗申、隆鑫、望江和建设五大摩托集团,靠着嘉陵起家,却飞速抢走了嘉陵的市场份额。 随着国家飞速发展,摩托车不再是老百姓的心头好,国家也出台了禁摩令,嘉陵摩托因为没有创新意识,最终日薄西山。 2020年,被誉为"嘉陵摩托之父"的孙寿彭病逝。 他的离去,仿佛正预示着嘉陵摩托的命运,嘉陵摩托很快就宣布破产重组。 嘉陵摩托是时代的产物,孙寿彭是时代的英雄。 这一人一物,都在特定的年代,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