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人工智能下的生存:成为Top1%的人

关于设计师如何才能“减少”人工智能对自身的影响,我想这其中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你需要达到相关行业Top1%的排名,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具备创造的经济附加值,而不是低廉的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劳动力价值。

最近我与大家讨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对产品设计的影响话题,从他们的对话中,我感到了他们内心有一股深深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存在于产品设计师这个垂直行业,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看法都带有巨大分歧,是任其发展还是有意防备?是利用还是反被淘汰?社会的分工会如何变化?机器人已经比人更有用、成本更低了,人该怎么办?或者确切的说,产品设计师这个职业会不会被替代掉?或者干脆不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很遗憾,本文仅仅是一个探讨,事实上也没有人可以明确的回答未来究竟会如何,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未曾到来的预测。欢迎你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科技已经达到什么地步

当一些人把人工智能看做是一种效率工具的升级版时,可以预见,他们并没有理解人工智能与传统效率工具存在的本质区别。我们可以从《圣经》故事里,来通俗的了解“智能”是个什么概念?当上帝创造出亚当后,亚当做了一件事,他给地球上所有的活物起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名字,在亚当正式命名之前,地球上所有的活物都没有名字,甚至没有名字的概念,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唯人类所独有,这个过程和能力就是人类的“智能”体现。

今天的人用程序教会计算机各种知识,并不是让计算机重复人类已经交给它的内容,而是要让计算机通过已学习到的运算,具备二次创造的能力,从“无”到“有”,就好像老师教学生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终有一天要让学生能自己写出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所以,人工智能意味着机器开始具备创造之能,而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

以目前的科技新闻来看,机器代替人类作曲,代替人类做设计,代替人类做编辑等等等等……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一开始会从智能化工具模板做起(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大量使用智能设计模板,比如电商广告的智能化生成),icon无需设计,采用批量下载;界面也无需设计,基本表格和表格在基本变化之后的形式可以直接调用;由于市场对设计形式的接受度是有定值的(也就是说,根据用户行为的大数据,最适合市场接受度的设计形式不是无限而是有限,总归就那么几种形式美法则),所以这些工作对人工智能而言可谓轻而易举,设计师不可能有豁免权,只能正视这个对手。

成为行业中的Top1%

我想有人会问,如果一个产品设计师水平越来越高,是否可以避免人工智能的冲击?其实说“避免”未免太过于自大了,准确的说,只能“减少”而无法“避免”。

如今的科技新闻报道关于人工智能的内容,结尾大多抱以“人工智能要为社会服务,终会被人类利用”的俯视立场,不客气的说,这种态度难免有些高傲。以今天人类的科技,我们况且不能预测一个病毒的进化曲线,谁能知道下一次病毒的进化结构会是什么样子?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中,“物竞”是一种随机的、不受人类意志控制的行为,人工智能这样本身带有创造属性的科技进化又怎么能保证最终一定就是人类的奴仆?既然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想还是平视比较好,想着去“避免”甚至“完全利用”只怕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法。

关于设计师如何才能“减少”人工智能对自身的影响,我想这其中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你需要达到相关行业Top1%的排名,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具备创造的经济附加值,而不是低廉的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劳动力价值。

Top1%的数据怎么来的

在美国有一种与自由搏击相关的职业联赛,在打联赛排名的时候,每个选手都会有他相关的职业数据,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每场出拳多少次,KO对手多少次,等等等等……最终会有一个通过各种数据计算后的名次排行榜,这样每个选手都会了解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以及在整个行业中是什么位置。

事实上设计行业也有相关的数据排名,只是大多数设计师并不了解这其中的规则,我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在全球各个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奖中,提交项目和最终得奖项目之间有一个平均的数值比。(当然,普通人只会知道获奖者,而不会知道背后的数据。)

假如:提交项目有24000个,那么最终获奖可能在1200个左右,占到整个项目提交比的5%。这其中银奖会占到3%(必须在5%的获奖者中选),金奖或白金奖占到1%(也必须在5%的获奖者中选)。也就是最终会有240个项目作为1%的顶尖胜利者。

所以我们在各个国际大赛上所看到的优秀设计作品展,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本质上,他们最起码都是设计行业Top5%到Top1%排名的人,这种数据在不同的竞赛平台上基本会保持一致,能够展露头角或被推介的设计师,一定在某些数据上达到了整个平台基数上的Top1%。之所以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似乎从来没有享受过互联网共享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是因为对于共享资源方而言,它所面对的基数之庞大,远远不是单个设计师所能比拟的,资本后宫的概念就是如此。所以成为行业内的Top5%到Top1%才能成为资源青睐的前提。至于说剩下的95%,我们并不会知道他们是谁……不可避免的,这些人一定会面临人工智能更多的冲击,甚至被替代。

将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创造价值

当你知道了1%的数据后,就会明白,人做设计只能与人工智能竞争创造力价值,而不是劳动力价值,竞争劳动力必败无疑,机器并不会感到累,并且永远精力充沛。而那些Top5%到Top1%的设计师,恰恰是创造力价值的体现,他们不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也不是起早贪类勤劳不懈的人,他们只是紧紧抓住了创造力价值的人,可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在未来依然会分走一杯羹,他们并不是安全的,只是有多了一点抵御力罢了。

如何区别你现在的工作是劳动还是创造?

你可以尝试这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你在工作时有足够长的设计构思时间吗?

你的设计作品是质量高还是数量多?

你觉得软件版本在更新之后,自己的工作是变简单方便了,可设计效果没变,还是同样的方法但设计效果更好了?

你在工作中的是重复操作多?还是使用新方法的时候多?

你在设计过程中有足够的话语权吗?

你用来刻意练习的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占比是多少?

你会花多少时间关注全球性的设计平台和奖项?

随着设计经验的增加,你觉得设计工作越来越简单还是设计变得越来越难?

除了工作赚钱这一个目的外,你还会因为其他目的做设计吗?

你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给你带来过附加值吗?无论是经济的还是非经济的?

这些问题是为了让设计师思考自己的每天的工作,如果仅仅是将自己看作是劳动力的体现,那么很遗憾,不仅是设计这个行业,很快“无人”的概念会充斥着整个劳动者行业。工具从来就没有真的解放过劳动力,它只是淘汰旧价值,然后更新出新的价值形式,而在人工智能科技面前,新的价值形式的基础就是创造力。

套用狄更斯名著的一句话:

“未来是设计师的时代,未来也是设计师的坟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  Top1  Top1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