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质问何孚,到底幕后真凶是谁,是他还是何执正,其实这个时候李必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了,还记得一开始何执正出场的时候吗,骑着马进到靖安司,一头栽在了沙盘上,不偏不倚,砸倒的刚好就是花萼相辉楼,而何孚又对何执正百般掩护,说就是自己想要杀掉林九郎,为父亲报仇。何执正真的就是幕后真凶吗?
何执正对应的正是原著小说中的贺知章,所以何执正的历史原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贺知章。这一点,在剧版《长安十二时辰》中其实也有提及,因为何执正曾吟过这样一首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谁不知道这首《咏柳》正是贺知章的代表作。
不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框架毕竟还是虚构的,为了不影射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改编后的电视剧,还是尽量的避开了用历史上的真名,故而贺知章成了何执正。
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执正,跟历史上的贺知章其实还是有挺多相似的地方的。首先两人性情都很旷达不羁,喜好饮酒,即便是到了晚年,依然放纵自我,我行我素。其次,历史上贺知章也曾官至秘书监一职,他被人尊称为“贺监”,这跟剧中何执正的为官经历一模一样。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在八十六岁那年辞官回乡的,不过历史上贺知章还乡后不久就病故了。《长安十二时辰》中何执正跟贺知章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历史上贺知章并不是李泌的师傅,唐玄宗时期这俩人在官场上可能有过短暂的交集,但是他们的情谊还没有走到师生这一步,顶多算是前辈跟后生的关系。
何执正的原型人物,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他除了以脍炙人口的《咏柳》、《回乡偶书》传诵千古之外,还是大名鼎鼎的酒鬼、高官、书法家。
唐代繁荣强盛,酒业兴旺发达,酒文化也随之高度发达,尤其是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等艺术相融相兴,沸沸扬扬。唐代“诗酒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酒的解禁、免除酒税、打击门阀士族及其对文化的垄断、科举考试使得寒门兴起。
“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全唐诗》中,直接与酒相关的诗篇约12000余首,约占总数的1/5,这折射出诗人与酒的情结。文人骚客们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融为一体,或在酒宴中结朋交友、或从酒中寻找诗歌创作灵感。
年少时就以诗文知名的贺知章受此社会文化感染,也好酒,自号“一醉一回颠”。而且他生性旷达不羁,善交友谈笑。因为都在江浙地区(古称吴中)而且好酒,贺知章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结为"吴中四士",文词俊秀,声名远扬。其中善草书的张旭每次大醉后会高喊、狂奔,然后下笔写字,有时竟以头发蘸墨而书,时人称为“张颠”。
这种“癫狂”的行为艺术流传后世,至今仍在演绎,例如头发换成了拖把。开元二十三年,已是朝廷高官的贺知章到长安的道观紫极宫游赏。正好,四处漂泊、在京城长安穷愁潦倒的李白也在此处游荡。于是李白上前拜见贺知章,并呈上诗本。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作品后,惊叹道“谪仙人也”,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啊!李白又号“谪仙人”即从此来。俩人相谈甚欢,贺知章便邀请李白去饮酒。但贺知章身上没带现金,当时也没手机支付。于是他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
唐代按官员品级颁赐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贺知章为了喝酒竟然冒着丢职位的风险。从此,34岁的文艺大叔李白与76岁的文坛大爷贺知章成为忘年之交。
金龟换酒
“金龟换酒”之事,被后人引为旷达酣饮、倾心结交的典故。随后,贺知章利用自己的身份,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为国家发掘了一位人才。贺知章去世后,李白一次喝酒时想起金龟换酒往事,便凄然写下有名的《对酒忆贺监》二首。
贺知章晚年更加放荡不羁,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有文化的“酒鬼”经常饮酒赋诗,愉快地玩耍,时谓"醉八仙"。一些不能喝酒的人为了能混进由贺知章组局的文艺大咖圈子,就不得不恶补酒文化知识、锻炼酒量。
后来,同样好酒的后辈杜甫写有《饮中八仙歌》,其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就像坐船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
贺知章还常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名士以酒会友、吟诗作赋,合称为"仙宗十友"。相比那些喜欢喝酒滋事、扰乱社会治安的人,喝酒能喝到贺知章这样的人脉、层次和影响力,算是到了高级段位。这种酒文化对天下的酒徒来说是一种人生启示。
高官
武则天证圣元年,36岁的贺知章考中状元。这也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是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而且表兄陆象先在朝中为高官,这层背景也暗中助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当然,前提是要自身优秀,不是那种扶不上墙的烂泥。
学而优则仕,贺知章先后被授国子四门博士,升任太常博士。后来,贺知章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后来任宰相)推荐入该殿书院。唐朝盛世,高度重视文化,藏书和校书即是首要。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因而开元时代藏书也是唐代最盛之时。贺知章这样的人才生逢其时,犹如香饽饽。可见根据社会时势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开元十三年,66岁的贺知章升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唐玄宗亲自赞赐。同一天被授予两个高级官职,贺知章享受到了"一日并谢"的恩宠。
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一次,礼部代表朝廷选拔人才。身为礼部二把手的贺知章因为录取结果不公允,引起公愤,受到考生们围攻。窘迫之下,贺知章架起梯子爬上墙头,回答质问。此事有失大唐脸面,传为科举史上的笑话。
于是,贺知章被内部批评教育,改授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集贤院学士。虽然犯了大错,但是换个部门继续当二把手,级别待遇不变。有背景、有才华,就是不一样。后来,贺知章被调入东宫太子李瑛府,任太子右庶子、侍读,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然而,自古宫廷暗流涌动,斧声烛影。后来,唐玄宗听信武惠妃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奇怪的是,时年79岁的贺知章并未受到株连,相反还升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秘书监是中央政府的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的机构和官名。
从而贺知章成为太子储君的老师、天下学子的首领,当时人尊称为"贺监"。贺知章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天宝三年,86岁的贺知章因病恍惚,乃上书告老致仕归乡。唐玄宗一向对他非常敬重,也就恩准。
辞别时,唐玄宗为贺知章之子赐名,提拔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而且,唐玄宗亲自写诗二首赠别,皇太子百官饯送。贺知章担任的所有官职中最高只是三品,可见其特殊待遇。带着这种历史上少有的殊荣,贺知章身披彩霞,荣归故里。
贺知章去世十多年后,肃宗想起当年的师生恩情,赠以礼部尚书,即追封为正部级干唐代盛产诗人,然而也有不少人坎坷潦倒,即使入仕为官者。
李白被辞退时仅得到一笔补偿金,张志和辞官归隐时仅得到皇帝一奴一仆的赏赐;杜甫在44岁时才得了个八品参军的小职位,一生漂泊坎坷,颠沛流离;卢照邻因病去官而隐居太白山,生活困难而靠人接济;贾岛进士及第后,终生担任小官职,临死前家里只有一头病驴、一张古琴。
可见,贺知章算是众多文人中的幸运儿,当然本身也是佼佼者。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就看你能否象贺知章一样,学以致用,发挥价值。
晚年离休生活
贺知章辞官回乡时,回首世事人生,感慨万千,于是写就《回乡偶书》,流传千古。他有"清谈风流"之誉,辞官回乡后,更加放荡不羁,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贺知章的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贺知章的书法在当时已享有声誉,只是被文采所掩盖。他尤擅草隶,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窦氏兄弟评论唐代名家书法时多讥贬,但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
贺知章虽退隐老家如愿成为道士,但照样酗酒。每次喝得晕晕乎乎时,便如魔鬼附身,摇身一变为“疯老头”,行为癫狂,会乘兴挥洒诗文,停不下来。
于是很多人抓住他这个习惯,往往在这时准备好笔墨纸砚。贺知章醉眼朦胧,来者不拒。“骗”到他墨宝的人,则如获至宝。贺知章的传世书法作品很少,墨迹有石刻《龙瑞宫记》,草书《孝经》被日本珍藏。
贺知章辞官回乡后不久即寿终,享年八十六岁。应该是心胸旷达,仕途平顺,生活开心,贺知章虽然一生嗜酒如命但得以高寿。从而也结束了才华风流的一生,在辉煌的大唐盛世烙下了“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的潇洒飘逸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