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马伯庸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同名古装电视剧已经在网上开始热播了,在播出后一度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好评,成为近几年国产古装剧的口碑。在这部电视剧中呈现出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热闹的西市,全城狂欢的上元节,剧中的人物原型,神秘且权利巨大的靖安司,传递信息的望楼,旅贲军等等,让观众是眼花缭乱。那么在这些东西当中,有哪些是在历史中真是存在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唐史专家一起重返大唐看看这部剧到底带火了多少历史“土特产”。
西市:大唐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长安十二时辰》伊始,一名官员站于城门之上,伴随着鼓声大声宣读圣旨,“上元节西市开市,商队无论来自何方何国,只需一次勘验入市,此后十二时辰内,皆可于坊间自由来往”。城门外各路商队云集,穿着不同服饰的商人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早已经迫不及待,只等城门一开,进城开展贸易活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介绍说,西市作为当时长安城中两个市场中的一个,确实具有买卖交易的功能。它和与之对应的东市分别位于长安城东西两侧,四面被坊区围绕。
而据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毛阳光介绍,东、西两市面积一样,都是两个坊大小。“史书中记载,西市长600步。但我们实际测量发现,其实它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略短的一个长方形。”
剧中西市开市是在巳时,“史料记载,东、西两市每日午时开市。午时击鼓300下而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300下而闭市”。“实际上,西市早在隋朝设计规划长安城时就已经有了。”杜文玉说。
而售卖的货物,西市的品种也要远远多于东市。东市主打国内市场,奢侈品的天堂,和现在的三里屯相比只差街拍,西市是国际性大市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因为东市和西市,“东西”的说法从此产生。据史料记载,西市商品,吃穿用,行行都有,要尝美食,有酒肆、茶楼、饭馆、饼团子铺、果子行、鱼行,要穿新衣,有绢行、帛肆、绸行、大衣行、帽行,要装点形容,有首饰行、珠宝行,日用杂物,有秤行、油靛行、炭行、灯烛行、磨行,求医问药,有药行、饮子行。甚至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也可以在西市找到。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他专门记录各种奇闻怪谈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在西市曾有一种叫“狼巾”的东西,实际就是狼的筋;书中还有记载,有人收到一件香罗帕包着的宝物,但看着就像生锈的钉子,不知为何是宝。拿到西市,请胡商一看,胡商惊讶地说:“这是宝骨啊,值一千万。”
西市的物品之所以这么丰富,胡商功不可没。胡商,指的是西域来的商人,他们有波斯人、回鹘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粟特人原居住中亚一带,特别擅长做生意,带着天南海北的货物,年年奔波在丝绸之路上,中国、波斯、印度、阿拉伯乃至欧洲,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因此,西市里胡商的店铺,货物新奇别致,特别受到顾客的青睐。所以,当时的西市,堪称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同时也展现出唐朝包容、自由的社会氛围。
但遗憾的是,如此辉煌热闹的西市,却随着唐朝的衰落,被一场大火彻底摧毁。
上元节:全民狂欢三天三夜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在正月十四至十五,上元节的24小时内。狼卫选择在这一天行事,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上元节当日,长安城里一定是人山人海。
毛阳光介绍说,唐朝长安城实行宵禁制度,每天早晚特定时刻,城门、各坊坊门都会开闭。“一更三刻到五更三刻宵禁时间段是禁止行人在街上行走的,一旦发现按律打五十大板。但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疾病、生育和死丧则可以通行。”
而每年的上元节,这样严格的宵禁制度会被暂时取消。杜文玉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取消宵禁,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可肆意狂欢。而这三天上元节,自然也成为长安百姓一年一度纵情玩乐的重要节日。整个长安城沿袭着隋朝就有的上元张灯的民间习俗,被万千灯火装饰起来。
《朝野佥载》中记载:“上元灯节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妙筒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花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由此可以看到,唐朝的官方灯会,极为奢侈盛大,灯型繁多。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当时,还出现了利用热动力学催动花灯转动的“影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二十丈高的灯轮、灯树已经不够用了,直接上“灯楼”。李隆基有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
每逢上元节,长安城内喧闹非凡,有时候车马实在太多了还会出点事故。比如天宝十年的上元节,杨贵妃的兄弟姐妹要去西市夜游,结果车马在西市门口撞上了广平公主和驸马一行。西市门窄,而双方都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各不礼让,结果就争执起来了。公主就回去找父皇哭诉,唐玄宗一怒之下不仅杀了杨氏的家奴,还将驸马免了官。
望楼:这是虚构的,治安靠街铺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城内各处都分布有高塔,名曰望楼。在第一集中李必就为观众们详细讲述了望楼的用途——监控舆情以及实时传递信息。而随着狼卫入城后,望楼实时将狼卫在城内动向传递给靖安司的一系列操作让观众们眼花缭乱。
不过,这套极其炫酷快捷的望楼系统,却并不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唐代是有望楼的,望楼就是“岗楼”,是特殊的军事用语,而望楼的主要作用是监视,并不能传输过于复杂的信号。在唐代邵谒《显茂楼》中曾经说到“惟有望楼对明月”,可见唐朝已经出现了望楼。杜文玉告诉记者:“但
长安城中,并没有像望楼这样的监控设施。但与它类似的,是一种叫做街铺(史料称为武侯铺)的设施。”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长安城总面积约为84.1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各有一个城门,城中人口鼎盛时可达百万。城区由三个部分组成:三座宫城,分别为太极宫、大明宫及兴庆宫;一座皇城,为中央各机构的办公场所;其余的就是供人居住、生活,由东西南北街道分割而成的坊区,大小不一共108个,其中除了有民居外,还有店铺、寺庙等。“可以说是组成长安城的基础单位。”杜文玉说。
而按照当时唐朝制度的规定,在城门、每个坊的坊角,均设有街铺,且街铺的大小不一,大城门设置的街铺规模最大,有兵士约100人,大铺30人,小城门20人,小铺5人。而根据杜文玉所介绍的长安城规模,我们不难推测出,当时长安城中街铺数量至少有100多个,配置兵士数量可达数千人。
那么设置这么多街铺是为何呢?“街铺的主要职责就是巡查街道,相当于现在我们的治安点吧。”杜文玉说,在街铺里的兵士主要是左、右金吾卫,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就是长安城的巡警。一旦他们抓捕到罪犯,会交给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这三个政府机构,由他们来审理,同时这三个机构也有维护城市治安的职能。”
毛阳光也指出:“当时长安城内各坊的坊墙都不高,人们随时都可以看见坊里的情况,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城里不会设置像望楼这样的高层建筑。”
那么,硕大的长安城,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长安十二时辰》中,望楼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伴随有鼓声。狼卫曹破延在修面时问修面师傅鼓声为何意。
“击鼓确实是当时长安城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但主要是为了提前告知长安百姓以及各街铺城门、坊门的开闭时间。”杜文玉介绍说,根据唐朝的规定,长安城的城门、坊门的开闭都有特定的时间。时辰快到时,东西朝堂开始击鼓,听到鼓声的各个街铺依次开始击鼓,“它就像是接力一样,很快能传遍整个长安城。百姓们听到这个鼓声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开闭城门、坊门了,该出门的出门,该回家的回家。”
而据史料记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街铺击鼓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报平安,各个街铺之间互报平安。”杜文玉补充说。
毛阳光告诉记者,在唐朝时,信息传递的途径主要还是人和马,“驿站的快马可以说是最快的传递手段,也有烽火台之类的设施,这就另当别论了”。
这就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一个细节相吻合,望楼在将信息传递出去后,最后还是由一名背插两只长翎、身挂铃铛的兵士传达给靖安司。望楼、街铺、烽火台等设施,只能传达简单的信号或特定的信息,而较为复杂且准确的信息细节,还是要由人来传递。
而古人还有用鸽子作通信工具则有明确的记载。五代王仁裕的《开
元天宝遗事》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有学者认为,唐人用飞鸽传书,或受波斯人影响。《酉阳杂俎》记载:“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人物原型: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来头大了
靖安司作为《长安十二时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政府机构,承担着整个国家的情报收集、数据管理等重要工作,可以说它是整个唐朝的数据库和处理器。而实际掌管这个机要部门的,却是个年纪轻轻的少年——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
抛开易烊千玺的演技不谈,李必在剧中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除了学识渊博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运筹帷幄的能力和与年纪极不相符的社交网络。这在李必在剧中第一次露面时就有所阐述:“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这里的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真实人物,位居宰相,就是玩飞鸽传书的那位;太子剧中名为李玙,这与唐肃宗李亨的曾用名相符;何监何执正的原型是贺知章,人称“贺监”,剧中出现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证实了这一点;王宗汜原型则为王忠嗣。
李必的自述可以看出,其在朝中有十分强大的人脉资源,自幼便与权力中心的人物为伍,而这就与史书中记载的一位唐朝传奇人物不谋而合了。这个人就是在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皆被重用,并曾官至宰相的李泌。
据《新唐书》中记载,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精通黄老学说(道教早期教派之一),有神童的美誉,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在朝中,李泌与宰相张九龄私交甚好,张九龄更是称他为“小友”。
而在《旧唐书》的记载中,李泌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开始辅佐唐肃宗李亨,李亨更是称他为“先生”。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唐肃宗外出时,李泌陪同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唐玄宗),中间又做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唐代宗李豫)行军司马,朕父子三代都借助了你的道义。”
“李泌在唐肃宗、唐代宗以及唐德宗时期,对于整个唐朝的政治决策都有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阳光告诉大河报记者。另外,由于他自幼痴迷黄老学说,并自称“山人”,所以对权力并无兴趣,在受人排挤时总会归隐山林,参悟道法,“等到皇帝需要他的时候,他就重新入朝参政。这无形中也让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总能全身而退,并深得四朝皇帝信任”。
杜文玉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将李泌塑造成一个修道之人,是与史实相符的。“他确实经常在皇帝面前讲道说法,但这也可能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实则他还是一个政治家。”
而对于靖安司这样一个政府机构,杜文玉和毛阳光都表示,这个机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杜文玉说,负责长安城内治安的主要还是左、右金吾卫、京兆府、万年县和长安县这些机构。毛阳光则指出,唐代的御史台具有风闻奏事、巡查地方的功能,或许与靖安司的一些职能有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