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出路》:穷人改变命运的办法,比读书更重...

记录片《出路》从三位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主人公角度来展开这个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种种残酷游戏,“优胜劣汰”始终都是这个游戏的唯一规则,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似乎一切都是按照这个核心原则来运作,无论穷人,还是家境富裕的人,都依附于这种生存游戏,各自带着空洞的灵魂,拼了命地往更高层次的未知领域爬行,每个人都像热锅上的“蚁族”,试探着那一条可以穿透黑暗的缝隙,而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出路

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是:父母越不努力,孩子就越没有出息。高考是如何让一个原本贫穷的家庭变得越来越贫穷的。

笔者观看电影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将自己置身于电影角色的状态,去经历角色的经历,去感受角色的感受,去遭遇角色的遭遇,如果自己融入不进角色的遭遇,我会决然弃剧,因为泡沫化的东西对我而言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而一种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事物,你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事物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学到更多未曾领悟过的东西。

因此,在观看《出路》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从头到尾都被某种难以言喻的力量悬掉在半空中,一时无法触地,久久不能自已,这也令我萌生了想要揭开一些很少人会真正思考的东西的念头。

马百娟,小学二年级学生,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形象,自小家境贫寒,祖辈世代都以耕种贫瘠的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恶劣的外在生存环境,使得她幼小的心灵过早体会到了世间的五味杂陈,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我想她一定不愿意来到这个破败不堪的人世间,因为对于这一刻的她来说,每天推开家门后眼前所看到的山还是那座贫瘠的高山,山上没有像学习课本里面所说的那样充满了生机盎然,绿树成荫,只有沉闷的空气和永远也散不完的灰尘迎面扑来。

天地间的每一种生命都有非常顽强的潜质,比如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青松,比如穿行于无边沙漠里的骆驼,然而,人与其它动植物相比就会显得非常脆弱,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破茧成蝶的,并不是他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内部世界里锤炼出来的意志力量,这种意志力通过“梦想”来支撑着,失去梦想后,承载生命能量的框架便会轰然塌陷,从而找不到人生出路在哪里。

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马百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在她那稚嫩而别扭的言行举止中,无不透露着对人生命运的屈服与不甘,一方面,依照上一辈所传递出来的思维方式规划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某一所大学,完成学业后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改善生活条件,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另一方面,因自身心智上的缺陷,在读书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有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成绩提升不上去,导致思维能力被限定在某一水平,现代人管这种心智叫做“笨”。如此,这个社会的“优胜劣汰”法则开始从她身上凸显出来。

读书这条独木桥于她而言已经被命运无情地折断了,为了生存,辍学后的她不得不转变自己的理想,从当初的想要考上大学,转变为想找一份月薪一千块的工作,可惜因为年龄问题,她一直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没有任何公司愿意为她提供一份糊口的工作。

这位出身贫穷的女孩,最终没有实现她的梦想,没有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彻底屈服于这个世界的游戏法则,于是嫁给了她的表哥,这一年她刚好十六岁,其人生基本已经定型。

徐佳,这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是当今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实写照,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可以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销,也足以维持他在高考落榜后选择复读,直到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实际上,在徐佳的眼光里,所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有志青年,更多的是另外一种迷茫若失,即便他最后完成了大学,应聘进了一家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公司,但是他的眼神始终向别人诉说着:我只不过是在随波逐流。

一个人何以如此执著,以“考取大学”为人生目标,哪怕失败了两次,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复读,或许他已经陷入了“高考”的僵局,甚至一提到“高考”二字就会手心冒汗,神经变得异常紧张,但却乐此不疲,一旦高考完后会陡然有一种落空感涌向心头。

或许他只是为了兑现心底埋藏的那一份承诺,因为他的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高考这种人才选拔方式脱离贫穷的生活状态,不再像自己一样辛辛苦苦打工一辈子,还要时常受到外人的排挤和冷嘲热讽,遗憾的是,直到父亲去世时,他依然还是没有考取大学,从而完成父亲的遗愿。

这是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心理状态,认为只要按照父辈们的思想路线去完成学业,便可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便可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于是每一个学子都往金字塔上面去爬,越接近塔顶,就越容易掉落下去,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精英中的精英,学历只是通往成功的一张护身符,这张符只能保鲜你的虚荣,却无法保证你在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里不被淘汰。

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徐佳通过读书考取了大学,并且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这似乎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果真如此吗?与其说改变了命运,倒不如说是掉进了命运的另外一个陷阱。

袁晗寒,这是影片中呈现出来的第三位主人公,她没读完高中就辍学在家,正如这部记录片的导演郑琼说:“她一路上了北京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怎么就可以如此轻易地放弃了我一生可能都摸不到的,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去的地方?”

这个女孩子有她自己独特的一面,或者叫作“叛逆”,她并没有像其他学子那样拼命地往“高考”这条独木桥上挤,而是顺从内在某一特质的召唤,追求心灵的自由,在她眼中,真正令人恐慌的并非名落孙山,而是人活着不知道该干什么。如果一个人成天成宿地感到无所事事,那么这个人极有可能会被逼疯,带着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对生命的拷问,她放弃了学业,靠着自己还有一些艺术细胞,在不够专注的绘画过程中慢慢寻找人生出路,她所走的路要现在话来说其实就是“佛系”道路。

感觉周围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可有可无,多一些东西我也不会因此而欣喜若狂,少一两件东西我也不会郁郁寡欢,她虽然从小成长在物质优越的环境中,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赐予她的任何优越感,与前面两位相比,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贫穷,找不到灵魂的归依处。

确实如此,书籍里面没有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贫苦的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读书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面貌。但是对于像袁晗寒这一类家境富裕的人而言,她们的物质生活已经不再需要作太多的改变了,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

每个人降生于世,有他独立的价值表现形式,所谓改变命运,不是改变自己在外人眼中的那个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的归属世界。能理解这句话吗?这是生命的自我归属问题,而不是攀附问题,正常人习惯于攀附外在社会条件,觉悟者则会展开自己的内部属性,将潜能放大,于是人生出路便会自然示现出来。

玩物丧志,是一个人最悲哀的活法,被物质层面所牵引,必然会招致丧失志向,此“志”亦是心,没有向心力量的驱动,命运就无法找到出路

无论是物质匮乏的穷人,还是精神空虚的富人,他的出路就在于时刻激活自己的梦想,强化意志力的主导地位,懂得读懂自己的心志,一旦发现偏离了初衷,即刻将其拉回轨道,假以时日,定然可以实现梦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穷人  穷人词条  出路  出路词条  命运  命运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  办法  办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