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一
来源:芥末微报(ID:jiemoen)
估计80%的80后、90后,小时候都看过这部《海上钢琴师》。
也许是在CCTV6的《佳片有约》中,也许是在爸爸妈妈租过的碟片里。
豆瓣上100万人评出9.3分的超高分(一个月前是9.2分,它又涨了!),足以证明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当年包揽了22项国际奖项,被誉为一生必看电影之一。
21年后,这部电影以4K修复版登陆大银幕。
重映第一天,这部电影就力排各种娱乐圈八卦,登上了微博热搜第2名。
相信只要看过这部电影,没人会忘记它的故事。
小时候,你也许会为1900的孤独而哭泣;
长大后,你也许会觉得电影中的1900就是你自己。
1900年,黑人船工丹尼在邮轮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捡到了一名白人弃婴。为了纪念新世纪到来,这个孩子被取名为“1900”。
这个一生都在船上的孩子,却是个天生的钢琴家。
他创造的音乐超越了阶级,打破了世间规则的屏障,让所有听过的人都为之倾倒。
虽然一生在海上漂泊、从未踏上陆地,但1900早已名声在外。
陆地上的爵士乐之父和各大唱片公司都曾慕名登船,挚友也劝说他走下这艘船,去真正的世界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可名利对1900来说没什么诱惑力,他甚至不明白陆地上的人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陆上的人在"为什么’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直到,一个女孩走入了他的视线——爱情,让他创造出了一生中最动人的音乐。可惜,女孩终究要走下这艘船。
或许是因为爱情,或许是为了能在海岸边重新凝视这片大海,与心爱的姑娘分离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下船。
然而,就在船上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开始新的生活时,他却在下船的阶梯中停住了。
他面对着高楼林立如围城一般、载满了全世界黄金梦的纽约,注视了一会儿,转身走回了船舱。
从此,1900再也没有离开这艘船,最终与弗吉尼亚号一同被炸成了碎片。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还是初中。那时候懵懵懂懂,只记得结局的时候哭成花脸。
说不清为什么难过,大概是心疼1900的孤独?
这个只能靠音乐慰藉自己的天才钢琴师,宁愿与邮轮弗吉尼亚一同炸成碎片,也不愿意在陆地上生活。
这并不平凡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却“从未存在过”。
当时,我真的搞不懂1900为什么不下船。
面对着心仪女孩的等候、没来得及送出去的唱片、畅想过的美好生活,他最后面对未知的纽约却退缩了。
是因为害怕那些“看不见”的未来吗?
未经世事的我,认为阻止1900开始新生活的原因,是他的脆弱与纯真。
如今,毕业了五年的我,再一次在电影院重温这部《海上钢琴师》,却突然理解了1900的选择。
也许,从一开始,1900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的,他一直生活在这个我们看似狭小的、有限的空间里,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比任何被欲望支配的“纽约人”更加完整。
他能瞬间创作出专属于每个人的“主题曲”,准确地描述出陌生人的心理状态。
△1900用即兴创作的钢琴曲来描述“她就像一个要去修道院的妓女”
也能准确而带有感情地描述陌生人的家乡——虽然他从未去过那里。
见过了太多人太多事的1900,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才能坚定地忠于自己所做的选择。
1900曾对挚友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有终,谁都知道有88个键。
键盘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琴键上可以演奏出无限的音乐。
而跨出这艘船,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穷无尽。
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弹奏得出音乐?
就是电影中的这一段对话,突然让我想起曾经遇到过的一位顺风车司机。
那时候的我,正经历大学的最后几个月,和多数毕业生一样,迷茫、焦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也许我的性格本就是那种有点缓慢的人,犹犹豫豫的,对未来很惶恐。
正好我的学校在北京,再加上很多人都觉得年纪轻轻回家乡没什么发展,“北上广深”有更好的资源和更多发展的机会,于是“留京”似乎顺理成章。
▲一名豆瓣网友在这张图片下面留言:“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1900面对着陆地和城市,只用了两分钟就想明白了,而我花了若干年都仍然没有答案。”
在家乡大连度过最后一个假期后,我整理东西准备回学校。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遇到了那位特别健谈的司机,他特别喜欢和乘客聊天,听说我在北京上学就更来了兴趣。
原来,他曾经在北京待了八年,可兜兜转转还是回了大连,我估计他健谈的习惯,可能就是在北京养成的吧。
我心里想着,他大概是在北京买不起房,所以才回来安居成家?
这可能是大部分北漂的宿命……怀着北上广之梦挤进那个拥挤的城市,消磨了自己的青春,还是要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司机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
我之所以离开北京,是因为我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二十出头,其实很难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那时候大家都在说,去大城市吧,年轻就应该拼命,就应该有所成就。
好像一毕业就回家,你就是个安于现状的、不努力的年轻人……特别不可思议一样 。
但其实我这八年的时间,都浪费在别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上面——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北京生活是错的,其实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都是他独一无二的故事。
结果并没那么重要,时间,情感,人物,目的,都是流动变化的,我们终究看不清归途,唯一确定的只有此刻,只有当下的生活。
所以我回家了。以前在北京,感觉自己飘在整个城市的空中——很热闹、很多机会,但太孤独了。
回来后沉寂了许多,心定下来了。
所以你看,我现在本职在经营公司,闲暇时间做着顺风司机,可以遇到很多人,听到很多故事。没事儿去海边钓钓鱼,我还坚持着冬泳的习惯呢。
这种生活,我很早以前就想有了。
就是因为他这一番话吧,让我第一次问自己,撇开别人给我画好的蓝图,扔掉别人对我说的“你这个年纪,应该……”,我自己想要选择的,是什么?
选择是无限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应该永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要的有多少……
就算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也能创造自己所能创造的无限吧。
1900最终没有离开那艘船的原因,不是懦弱。
而是基于自知与自由的选择。
也许我们并不像1900那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但我们依旧可以做自己生活中最好的钢琴手。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旋律和乐曲。
在这个无限的时代里,你用不着表演,请完全为自己而活吧。
本文来源:芥末微报(ID:jiemo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