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巴瑞夫人》
1919 黑白片 (无声) 109分钟 德国柏林乌发—帕古电影公司摄制 导演:恩斯特·刘别谦 编剧: 汉斯·克莱里 弗雷德·奥尔冰摄影:泰奥多·施帕库尔 主要演员:波拉·尼格丽(饰让娜·伏贝里埃,后来的杜巴瑞夫人) 爱米尔·强宁斯(饰路易十五) 莱因霍尔德·舒恩策尔(饰施瓦兹约大臣) 哈里·黎特克(饰阿芒德·德·伏阿) 马格努斯·施梯夫特(饰西班牙公使堂·迪埃戈)爱德华·冯·温特施泰因(饰让·杜巴瑞伯爵) 卡尔·普拉滕(饰纪尧姆·杜巴瑞) 卡尔·毕恩斯费尔德(饰侍从官雷伯尔) 维利·凯泽-黑尔 (饰侍卫上校) 亚力山大·艾克特 (饰鞋匠巴叶)
【剧情简介】
影片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法国首都巴黎。
让娜·伏贝里埃是巴黎一家时装店的女徒工,她年轻貌美,生性活泼,常常引起男人们的青睐与追求。一天,让娜为一位显要的女客户去送一顶定制的帽子,路上不期碰上正欲看望她的男友——大学生阿芒德。让娜因为有公务在身,不敢耽搁,便向阿芒德许愿说,星期天一定与他一同外出好好玩上一天。与阿芒德分手后,让娜又遇上了国王出行的队伍。让娜好奇地驻足观看起国王威风凛凛行进的队伍,一不小心,捧在手上的帽盒碰落在地。恰巧此时,风流倜傥的西班牙公使堂·迪埃戈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她身前走过,一下子将那顶珍贵的帽子踏了个稀巴烂。带着让娜一起送帽的经理拉比尔夫人见状,气得火冒三丈,扬手便打了让娜两个耳光。堂·迪埃戈看见面前的小美人当众受辱,顿生爱怜之意,他把责任揽到自己的头上,答应如数赔偿损失并乘势邀请让娜周日去他的官邸作客,为她压惊。让娜含羞,然而痛快地答应了公使热情的邀约。
为了应付阿芒德,让娜不得不对他撒谎说,周日须去公使夫人家里,请她试穿一件新衣,因而不能再与他践约。不明底细的阿芒德虽然因让娜的变卦而心情惆怅,但为热恋所驱使,他仍执意要陪同让娜前往,在公使官邸门前等她。
堂·迪埃戈摆下丰盛的午宴,满面春风地款待让娜,并乘酒酣耳热之际,放肆地与让娜调起情来,让娜则半推半就,顺水推舟……没想到,正当此时,一位名叫杜巴瑞的伯爵突然来到公使官邸造访,搅扰了他们的好事。让娜见有人来,连忙躲藏在一面屏风后面,并从那里频频地给堂·迪埃戈送去她的飞吻。然而这一切均被杜巴瑞伯爵透过一面大镜子看个明白。杜巴瑞伯爵意外地窥视到让娜的美貌,也不禁心旌摇荡,神魂颠倒起来。在公使官邸门前一心一意等候让娜的阿芒德,见女友久等不出,又得知堂·迪埃戈原来是个还未结婚的花花公子,便气急败坏地回了家。
两天过后,让娜给阿芒德写来一封口气委婉的致歉信,并邀请他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歌剧舞会。在舞会上,阿芒德与堂·迪埃戈两个情敌发生了争吵,尔后两人又进行决斗,结果,阿芒德将堂·迪埃戈一剑刺死,他也被投进了监狱。
在决斗现场一直“观虎斗”的杜巴瑞伯爵,这时乘隙而出,对六神无主的让娜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随后把她接至家中,他不仅成为让娜的保护人,而且最终取代了阿芒德与堂·迪埃戈,成了她的新情夫。
一天,杜巴瑞伯爵派遣让娜持一封他的手书,去找财政大臣,想借助她的美貌请求贷给一笔款项。不意这一请求遭到严词拒绝,让娜也受到极为冷淡的对待。就在她失望地坐在王宫花园里的长椅上小憩之际,恰巧被此时正在花园里散步的路易十五国王看见,国王在皇家禁地突然看到一位美貌绝伦的平民女子,大喜过望。正当他想与让娜攀谈之际,那个一心想使妹妹攀嫁国王的财政大臣看到这一场面,马上意识到它对自己的谋划可能构成的危险,便立即毫不客气地将让娜赶出了花园。此举颇令国王不快,他自忖:“来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就马上粗暴地赶走,这样如何能使我得到人民的爱戴……”于是,国王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要追寻到美女的下落。几天之后,侍从官雷伯尔果然不负重望,找到了让娜,把她带到宫中,受到国王的“私下召见”。国王路易十五面对失而复得的美人,再也舍不得让她离去,便把她留在身边,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国王不理朝政,终日与让娜在豪华的宫中饮酒作乐,沉湎于酒色之中。
作为补偿,杜巴瑞伯爵得到了一笔贷款,算是了结。而财政大臣与其身为女侯爵的妹妹眼见其图谋破产,便心生一计:让人将一些由他们编造的谩骂让娜的打油诗在民众中传播。这些打油诗很快便不胫而走,迅即传遍了整个巴黎。为了保护其宠爱的情妇免受进一步的侮辱,国王决意使让娜正式在宫廷中“登台亮相”——娶她为妻。但是让娜出身低微,成了此事的障碍。这时,杜巴瑞伯爵因酗酒而破落的哥哥声称,只要给他一大笔钱,他愿意通过与让娜假结婚的方式,使她得到贵族的头衔。“婚礼”过后,让娜当真成为杜巴瑞夫人然而在她“登台亮相”的仪式上,却出现了意外事件。被财政大臣与女侯爵煽动起来的民众高呼着“打倒杜巴瑞夫人!”的口号涌向了王宫。皇家卫队奉命开枪镇压,结果民众死伤多人。
关在狱中的阿芒德本来已判死刑,由于让娜向国王提出赦免的请求,才使他免于 一死。阿芒德为感激国王的盛恩,成为皇家卫队的一名军官。在让娜“亮相”的仪式上,阿芒德方才知晓,闹事的人们原来是冲着他昔日的女友而来的,而他的赦免与提升也全都应感谢现今已成为杜巴瑞夫人的让娜的帮助。阿芒德请让娜在他与国王之间再进行一次选择,让娜虽然对阿芒德旧情难却,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国王。对此,阿芒德极为失望而不满,他愤恨地表示:“我不能为夺走我心上人的国王服务!”于是,他愤然离开凡尔赛宫,返回巴黎,成了 一名革命者。
此时巴黎平民百姓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阿芒德的朋友—— 鞋匠巴叶一家景况更是悲惨,其妻重病卧床不起,孩子们嗷嗷待哺。面对此景,阿芒德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誓说:“我一定要给你们弄面包来,哪怕是去偷,去抢!”于是,他带领一批人抢劫了一家面包店,并因此而再度被捕。然而出乎他的意外,他旋即又被释放,原来这次是财政大臣暗中出力,意在借助阿芒德而达到剪除杜巴瑞夫人势力的目的。
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小酒馆里,人们神情激动地策划着请愿的事宜。阿芒德跳上桌子,慷慨激昂地演讲着:“我要让国王睁开眼睛看一看,他宠爱的是什么人……打倒杜巴瑞夫人!”第二天清晨,请愿团在巴叶家中集会,然后向王宫进发。
这天,国王正与他的侍从们在花园里做着“捉迷藏”的游戏。请愿团来到王宫,等待召见。财政大臣对他们说,国王此时有要事缠身,不能召见他们。然而请愿团的人透过落地大玻璃窗看到,国王此时正蒙着双眼在一片灌木丛中笨拙地捕捉着。请愿团的人们见此,真是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
突然,人们看见,国王手握胸部,痛苦地倒在地上。侍从见状,大惊失色,赶快将猝死的国王抬进房间。面对这一幕,鞋匠巴叶说: “你们看,这就是报应!”杜巴瑞夫人听见这句话,让人将巴叶投入巴士底监狱。
革命领导人巴叶被捕后,群情激愤,揭竿而起。他们在阿芒德的领导下,构筑街垒,攻入巴士底,将巴叶营救出狱。尔后他们又冲进王宫,抓到杜巴瑞夫人,将她送上革命法庭受审。在民众一致要求下,杜巴瑞夫人被判处死刑。
临刑前,杜巴瑞夫人请求阿芒德看在旧日的情份上救她一命,阿芒德暗中答应了她的请求。然而当他乔装成一个教士潜入牢房,准备放她一条生路时,不幸被人发现,起义的人们痛恨阿芒德的叛徒行径,开枪打死了他。
杜巴瑞夫人最后被带至刑场,推上断头台,四周围满了群情激奋的人们。随着一声令下,断头斧从顶端飞速落下,杜巴瑞夫人首身分离,倒在血泊之中。
【鉴赏】
《杜巴瑞夫人》是德国著名无声电影导演恩斯特·刘别谦于1919年拍成的一部历史片。
恩斯特·刘别谦于1892年1月29日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怀有当演员的愿望,但直到1911年8月,他才如愿进入由著名戏剧大师马克斯·莱因哈特领导的德意志剧院剧团,成为该团一个饰演普通角色或B角的演员。
1913年是德国电影艺术初创的一年,也是刘别谦步入电影的一年。这年,随着不少话剧演员,特别是莱因哈特剧团的主要演员参加电影的拍摄,刘别谦也在德意志电影公司拍摄的一部名为《理想的妻子》的影片里饰演了角色,随后又在由联合电影公司拍的一部三幕闹剧片《公司结婚》中第一次扮演了主角。从1914至1918年上半年,刘别谦共拍了包括《捉迷藏》(1915)、《平库斯鞋店》(1916)、《女装之王》(1917)等近30部影片。这些影片大都是独幕至三幕的平民喜剧,刘别谦不仅担任这些影片的导演,有时还出任编剧,或扮演主角。这些影片为刘别谦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1917年12月18日“乌发”公司成立后,随着联合公司并入其内,刘别谦也成为“乌发”公司的导演。
自1918年下半年,刘别谦开始转向拍摄大型影片。在战后政治、经济动荡纷乱的环境中,他导演的两部影片——《木乃伊玛的眼睛》(1918)与《卡门》(1918),成为他电影艺术第二阶段的两部开端性作品。1919年,年仅27岁的刘别谦又先后拍出了《牡蛎公主》、《陶醉》、《杜巴瑞夫人》、《木偶》等喜剧、室内剧与古装影片。《牡蛎公主》是一部涉及欧美文化联系的讽喻性、童话式的喜剧影片,刘别谦称这部影片是他的“第一部风格鲜明的喜剧”,亦是他“由喜剧走向讽刺的第一步”。德国《电影信使》杂志亦曾载文对该片作了热情的评价:“从整体上看,这部喜剧片称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德国的喜剧影片能够像这部影片这样展现出如此高雅的格调。”对于刘别谦为德国电影创设了喜剧影片这一功绩,德国著名电影评论家西格弗利特·克拉考尔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刘别谦,那时德国的喜剧电影则几乎是不值一提的。”
《杜巴瑞夫人》是刘别谦的第一部大型历史影片,也是当时耗资最高的一部德国电影。影片从结构上分为六幕,外加一个尾声。它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美女让娜命运的大起大落——从一个平民女子而一跃成为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遭到人民的痛恨,最后被革命法庭判处绞刑的故事。影片女主角杜巴瑞夫人由红极一时的波兰籍演员波拉·尼格丽扮演,路易十五由爱米尔·强宁斯扮演,让娜的男友阿芒德由另一名德国著名男演员哈里·黎特克扮演,他们不仅在这部影片中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而且因此成为德国最早在国际上闻名的演员。这部影片装饰豪华,场面宏大,与当时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历史影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刘别谦还把他在莱因哈特那里学到的导演群众场面的经验运用到电影中,在最后一场尾声中,他通过采用不同的机位、角度,与远近镜头的剪辑,将从四面八方涌向行刑广场,群情激奋的革命民众的行进场面拍得十分富于运动感、节奏感、和谐、准确,这在当时的拍摄技术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刘别谦获得了“电影的莱因哈特”的称誉。《杜巴瑞夫人》于1919年9月18日在柏林新落成的“乌发电影宫”首映,盛况空前,创下高额的票房记录。
刘别谦的历史影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受到国外片商的注意和欢迎,先后在维也纳、苏黎士、罗马、巴黎、伦敦等地上映,后来美国也买了他许多影片的放映权。《杜巴瑞夫人》是德国一战后出口到美国的第一部影片。鉴于当时美国对德国尚存反感情绪,因此美国片商不仅把片名作了更改,而且还有意隐匿影片的出品国名,以及导演刘别谦与男主角扮演者强宁斯等的名字(波拉·尼格丽因为是波兰人,而被另眼看待)。1920年12月12日,该片以《受难记》(Passion)的新名在纽约上映,受到热烈的欢迎和高度评价。美国新闻界十分推崇刘别谦拍摄大场面的才能,称誉他是“欧洲的格里菲斯”。此后,刘别谦的其它几部影片——《安娜·包吕茵》、《卡门》、《祖姆伦》等,亦在冠以新的片名之后陆续在美国上映,从而为德国电影打开了通往外国市场的大门。
刘别谦曾这样评价他的上述影片:“在我的历史影片与古装片中,我认为,《卡门》、《杜巴瑞夫人》与《安娜·包吕茵》是最重要的影片,在我看来,这几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它们都与当时备受欢迎的意大利学派的大型影片截然不同。那些意大利影片都带有一些大型歌剧的味道,而我却与之相反,试图将我的影片脱去这种歌剧的味道,把我的历史人物人性化。对我来说,这些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是与群众的运动同样重要的,于是我试图将这两者溶合在一起。”因此,刘别谦又被称作是一个“从人性的角度表现历史的导演”。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刘别谦的历史片所展现的远非真正的历史,他所追求的也不是历史的真实,他所表现的只是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如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英国改良运动等)发生在王宫宫帏里的个人轶事秘史,是一种“透过王宫闺房钥匙孔而看到的历史”,是一种首先通过服装与布景,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内容而加以展现的历史。这样,影片《杜巴瑞夫人》把法国大革命描写成了路易十五王宫里个人嫉妒的一种结果,而《安娜·包吕茵》则成了一部具有浓厚色情色彩的表现英国历史的影片。对此,德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洛特·艾斯纳曾写道:“对于刘别谦来说,历史只是身着以前时代的服装所拍的影片,而不是其它。丝绸、天鹅绒、纯粹的刺绣,这些精美的织物始终使这位出身于服装行业的伙计的那双行家的眼睛赏心悦目。此外,这位天生的观赏家(好莱坞在这方面并没有教给他什么)在古装影片里感受到了一种把某个多情善感的爱情故事与人民群众轰动一时的造反,或与某些可供利用的历史事件加以混合的巨大可能性。”对刘别谦影片的历史性,克拉考尔也曾写道:“这些影片的历史性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所声称的历史,其实不过是盲目、疯狂的欲望的竞技场,是可恶之极的阴谋活动,它们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破除我们对自由与幸福所寄予的希望。”对于《杜巴瑞夫人》中的革命场面,克拉考尔还从社会与政治的角度做了如下的评论:“他不是去揭示革命事件的经济与思想的原因,而是把它们表现为心理冲突的结果,一个受到欺骗的情人出于报复心理,而鼓动民众去进攻巴士底狱;同样地,杜巴瑞夫人的被处死也是个人复仇动机之使然,而很少揭示其政治上的原因;此外,这部影片不是从蕴藏在革命内部的激情出发,而是把革命局限在个人激情的发展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对恋人的死就不大可能掩盖住人民胜利崛起的光辉。”
综观刘别谦的影片——无论是他的喜剧片,还是历史片,它们的嘲讽与鞭挞都是对着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的独裁者、荒淫无耻的国王、大富翁或神职人员的,而对社会的小人物、被压迫者则寄予着同情,刘别谦影片这一思想倾向后来还贯穿到他赴美以后的电影创作中。然而由于思想的局限,刘别谦未能在他的影片里对独裁统治与暴力制度作出进一步揭露,指出其产生的根源,而他影片中的被压迫者基本上也是一些听天由命,或满足于统治者某种改变举措的人物,他们最终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接受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社会事实。
1922年12月2日,30岁的刘别谦应美国著名影星、制片人玛丽·碧克馥之邀,前往好莱坞拍摄一部历史片。刘别谦这次赴美,成了他与德国最终的别离。同时,开始了它艺术生涯的第三阶段——美国阶段。在美国,刘别谦曾先后为华纳兄弟公司、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等大电影公司拍了10部无声片与16部有声影片,其中包括 《萝茜塔》 (1923)、《婚姻圈》 (1924)、《禁入的天堂》 (1924)、《蒙的卡洛》 (1930)、《风流寡妇》 (1934)、《渴望》(1936)、《尼诺奇卡》(1939)、《是或不是》(1942)、等名片。刘别谦以他的喜剧片——社会喜剧、讽刺喜剧、轻松喜剧,以及情节剧、音乐歌舞片、小歌剧片等,为丰富和发展好莱坞的电影风格样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喜剧风格跻身于好莱坞最有声望的导演行列,1926年,年仅34岁的刘别谦当选为与格里菲斯、卓别林、维多、斯特劳亨等并驾齐驱的十大名导演之一,并成为在此后的四年中唯一的一个连续保持名次的导演。1947年3月13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向刘别谦颁发了 “奥斯卡特别奖”,以表彰他 “对电影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1947年11月30日,刘别谦逝世于好莱坞,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