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早春二月》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早春二月》

  1963 彩色片 11本

  中国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铁骊(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 摄影:李文化 主要演员:孙道临(饰肖涧秋) 谢芳(饰陶岚) 上官云珠(饰文嫂)高博(饰陶慕侃) 王培(饰钱正兴)

  本片获1983年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剧情简介】

  1926年前后,广东的惠州战役刚结束不久。离开学校,在崎岖的世途上飘泊了五、六年的青年教师肖涧秋来到浙东半城半乡的芙蓉镇。当肖涧秋刚来到这块陌生而又美丽、幽静的土地时,他十分兴奋。长期的飘泊生涯使他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他像要寻找避风港的船只一样,决定在芙蓉镇栖息,尽情地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

  到芙蓉镇不久,肖涧秋为了生计和寻得心理的平衡,到镇中学担任了国文教师。他对镇上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十分同情,设法从经济上接济她,以便文嫂能维持生活。文嫂有个漂亮、聪明的女儿采莲。由于家中无钱,到了上小学年龄,文嫂仍无法让她去读书。肖涧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主动资助文嫂,让采莲上学,并且每天到桥头去接送。

  肖涧秋在镇中学任教不久,便认识了校长陶慕侃的妹妹陶岚,一位曾上过一段时间大学,热情、坦率,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肖涧秋与陶岚情趣相近,认识不久,便建立起了爱情。由于他们无视习俗,以公开的方式恋爱,引起了一些具有浓厚封建意识教师的议论,特别是引起了嫉妒肖涧秋才学和也想占有陶岚的教师钱正兴的不满。钱正兴利用一些教师对肖涧秋的议论,开始散布流言。

  正当肖涧秋与陶岚的爱情冲破世俗阻力进一步发展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文嫂的小儿子阿宝突然患病死去。这对文嫂是个非常沉痛的打击。肖涧秋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也为了摆脱钱正兴之流的纠缠,他决意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这件事招来了镇上的众多非议,更惹来了钱正兴等人的无耻攻击和诽谤。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文嫂终因抵不住舆论的压力和羞辱,投河自尽了。

  肖涧秋积郁在心中的义愤在激荡,他以对学生更加关怀的心情,想减低心中的极度苦闷和烦恼。可就在这时,他一心动员前来上学的好学生王福生又因为家中父亲得了重病,没人劳动和支付学费而被迫退学了。

  面对着一个个接踵而来的事件,面对着钱正兴等无耻的诽谤,面对着这已经不是他心目中的芙蓉镇,肖涧秋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如何迈出人生的下一步。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后,肖涧秋决意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他奋笔疾书写了一封信留给陶岚,然后,迎着早春二月的风,向远方走去。陶岚看到肖涧秋留下的信,激动不已,她循着肖涧秋的路,向前追去……

  【鉴赏】

  柔石是20年代末期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也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电影《早春二月》以其特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韵,赢得了中国电影界和世界电影界的高度赞誉,使影片《早春二月》成为绽开在世界影坛的一朵奇葩。

  影片《早春二月》对原小说进行了“大移位”式的改编,使这部影片具有更深邃的思想内涵。

  (一)对原作品题旨的改变。原作中肖涧秋来到芙蓉镇的动因主要是,他囿于家庭不幸和个人身世,养成了孤高自傲、愤世嫉俗的性格。他来芙蓉镇,主要是对都市的厌倦。他要到乡村寻求宁静,为社会做点益事。而电影把肖涧秋来到芙蓉镇的动因处理为此时的他已是一个“五四”运动退潮后继续探索人生道路、社会道路的知识分子。他到芙蓉镇来,一方面是出于“五四”后的消沉,但另一方面却要继续探索道路,不愿沉沦,与旧世界“换个法子”抗争。显然,从原作肖涧秋来芙蓉镇,到电影肖涧秋来芙蓉镇,重大改变之处就在于:前者纯粹是个人原因,而后者是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的复合。如果说,我们仅从原作肖涧秋来芙蓉镇电影肖涧秋来芙蓉镇的比较还不足说明原作和影片题旨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原作肖涧秋的“出走”和电影中肖涧秋的“出走”。要分析这点,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原作和电影对肖涧秋性格的把握。原作对肖涧秋的性格把握遵循了这么一条线索:徘徊漂流→性格发展→消极回避(出走);而电影对肖涧秋的性格把握所遵循的似乎是另外一条线索:徘徊、探索→性格质变→投入洪流(出走)。从中对比可见原作中肖涧秋的出走主要是个人原因:不堪再卷入这是非的漩涡中,是被动的出走;而电影中肖涧秋的出走主要是社会原因:要去投身探索人生、社会的洪流,是主动的出走。这样,从原作到电影,题旨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大大加深了电影所具有的思想内涵。

  (二)对原作品人物的改变。若要谈及本片对人物的改变,上面所谈的对肖涧秋“来”、“去”动因的表现和对肖涧秋性格特质的把握就是最根本的改变。但这儿所谈人物的改变,主要是影片中所删增人物的问题。电影中多了一个人物——王福生。电影《早春二月》中增加王福生这个人物,是影片创作者的一个奉献。原作虽然也通过肖涧秋对文嫂的同情、对采莲的关怀将笔触涉及了下层劳动人民,但由于肖涧秋与文嫂的纠葛使得原作中社会生活面的展示受到个人情感的制约。增加了王福生,并让王福生作为一个贯穿人物伴随着肖涧秋在芙蓉镇的活动出现,就丰富了影片的人物层面,透过王福生这个人物,让影片更广也更深刻地展示浙东下层人民的生活,揭示肖涧秋作为一个有进步思想知识分子“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社会情感力量。

  (三)对原作品情节的改变。影片《早春二月》对原作情节改动得突出之处在于,将王福生这个人物活动作为与肖涧秋爱情线索并行不悖的社会活动线索来铺陈,并使之得到艺术强化。在影片中,从肖涧秋发现王福生时常迟到,进而到山区家访,继而支持他继续上学, 以至最后王福生不得不退学的贯穿行动线中,无不蕴含着影片的创作者要在这部影片中拓展社会生活面,对20年代末的浙东下层人民生活和肖涧秋进步思想进行开掘的匠心。特别是影片将王福生的被迫退学与文嫂的自杀集中在影片近结尾处,便十分有力地从个人情绪和社会义愤两方面将全剧推向了高潮,造成一种激越的情感激荡。影片还对原作增添了若干妙笔,例如,原作中肖涧秋到芙蓉镇后一直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而影片中却巧妙地通过肖涧秋的同事从上海寄本《新青年》杂志而让肖涧秋在芙蓉镇的封闭生活略有松动,这样便点染了肖涧秋与外界进步力量间的某种联系。

  此外影片注重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从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影片创作者们调动电影表现的多种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精心塑造。对主人公肖涧秋,他们更是紧紧地将摄影机驻足于他的苦闷与彷徨、现实与幻想、希望与失望的情绪变化的多重组合上。无论是对肖涧秋乍到芙蓉镇时的欣喜,还是卷入“是非漩涡”后的沮丧;无论是对肖涧秋望见文嫂家只有一点米时的怅惘,还是在课堂上写“苛政猛于虎”时的愤慨,都十分准确而又贴切地传达出肖涧秋作为一个活脱脱人物的固有性格。在这儿,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成功塑造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陶岚。从表面上看,陶岚高傲任性、倔强好胜,让人难以接近。实际上,她却在内心隐藏着苦闷,感情上受到压抑。“五四”时期, 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春风唤醒了人们。陶岚在这春风的吹拂下,不甘心接受封建传统留给女子所谓的天职,而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反抗。她那上过一阵子大学,对外界有较多了解的经历使得她在偏僻的芙蓉镇自然成了傲然不群的孔雀。所以,当她见到肖涧秋,并在与肖的交往中萌发了真挚的感情后,她便会全然不顾。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她频频来到学校主动接近肖涧秋,是她同肖涧秋和学生在操场上忘情地打球,还是她在雨天与肖涧秋摩肩接踵同擎一把雨伞……这些极为生动和准确的银幕表现,无不循着陶岚的性格。

  再者,影片注重抒情意蕴,调动一切造型因素形成清丽而有波澜、恬淡而有曲折的风格。细细分析这部影片,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在注重影片抒情意蕴方面的四点。一是借书信倾诉衷肠。无论是陶岚在书信中流露出对肖涧秋的钦慕心情,还是肖涧秋在书信中的顾影自怜都在电影中有很好的展示。二是通过吟诵诗章抒发心怀。肖涧秋看文嫂后踏雪而归吟诗,陶慕侃的酒席赋诗也都表现了这些。三是通过音乐交流感情。在影片中,肖涧秋与陶岚的弹琴吟唱,平添出几分情丝。四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在这方面,影片发挥了视觉造型的优势,借鉴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无论是山间清泉还是纷纷雪花,无论是梅花初绽,还是菜花灿烂,都给人们以丰富的视觉美感,特别是影片结尾处那颇有意蕴的场景,令人历久难忘:

  经历了乍暖还寒的陶岚,摆脱了家庭和世俗的羁绊,追随肖涧秋而去。银幕顿时开阔,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下形成着全片最亮、最美的色彩,陶岚迎着早春二月的微风,向着前方,向着自由奔跑而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早春  早春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二月  二月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剧情  剧情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