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暑止风凉到处暑

  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交处暑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据考证,“处暑”一词,在我国.2000年前成书的《国语》中就出现了,且明确是指气温的。后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之中,可见其由来已久。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即炎热暑气至此将退隐。因而,“处暑”既不同于前述的“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后面要说的“小寒”、“大寒”节气,而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人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渐凉”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

  “处暑”时节,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禾田连夜变”(山西);“处暑三日无青谷”(山东);“处暑三朝稻有孕”(浙江);“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凛仓”(湖北);“处暑处暑,七月十五吃稻黍”(河南)等,都说明“处暑”后作物很快就要收获了。但没有按时播种的庄稼,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处暑花,不回家”,“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说明误了农时,不论棉花,还是粮食作物都不会有收成。这也许就是常言说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吧!

  “处暑”前后,我国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民间常说的“秋老虎”、“秋辣子”,即指此时若遇气候异常年份,秋热仍较甚,中午前后的气温仍可达35℃以上。俗谚“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着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

  所谓“秋老虎”是“立秋”以后天气的短期回热现象。气象学表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约推迟三个节气。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2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不过,较大的温差,却是各种秋庄稼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这种温差十分有利于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处暑”以后,各种庄稼成熟得格外快。此时,晚稻正值圆秆,甘薯薯块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陆续可收,棉花吐絮日渐丰盛;苹果、梨子等也正值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因而,此时是决定秋庄稼收成的关键期,自然对水分需求量也相对偏多。正如谚语所云:“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处暑雨如金”等。

  当然了,在充足水分供应的基础上,为庄稼提供大量的肥料,也是增产增收的关键。因此,此时适时施肥以及田间管理均不可放松乃至错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暑止风凉到处暑  处暑  处暑词条  风凉  风凉词条  暑止风凉到处暑词条  
茶文化白露

 白露对联

白露,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时间在每年9月8日前后。钥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处暑后十五日,斗柄指庚,为白露,八月节(农历)。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