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川》电影中,高炮班无疑可以说是重头戏,而高炮班与美军战斗机的对战更是剧情的高潮,影片中的张飞在看到自己的领导兼师父,同时也是战友的关磊牺牲之后,与美军战斗机的对抗也是很让人热血沸腾的一幕。那么在影片中,他们所使用的防空炮是什么,是哪一种型号的?防空炮与战斗机的对抗究竟有多难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防空炮是什么型号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支志愿军工程兵部队在湍流不息的金刚川上架设起了浮桥,而美军自然要派战机来袭扰。电影就是在架桥和炸桥中展开了。
美军使用的是海军舰载机中著名的F4U-5N“海盗”夜间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挂载有夜间雷达系统,远比靠目视发现空中目标,手动操作火炮防空的我志愿军战士要先进得多。我们可以发现,志愿军战士采用了夜间诱敌的一些战术,比如让战士点火引起美军战机注意,待进入火力范围后再对其进行伏击开火的战术。
影片中出现了志愿军战士使用步枪和冲锋枪对空射击的画面,有一些网友据此称其为“神剧”。其实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由于防空火力薄弱,都曾经出现过用步枪对空射击的情况,而且来袭的是螺旋桨战机,而非喷气式战斗机,其速度还是人目视可以跟上的。所以出现用枪对空射击的场景并不为过。
而影片中,真正对美军战机造成威胁,也是最高潮的是张译和战友们操作的一门高射炮。这是一门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称61K型高射炮,于1939年开始量产,是苏联二战时期使用的著名的单管低空防御半自动高射炮,主要用途是3500米之内的近程防空,能够对付战斗机、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
这种高射炮采用5发弹夹供弹,单炮携弹量200发,初速880米/秒,理论射速160~180发/分钟,实际射速是60~80发/分钟。
显然,这种老式高射炮的射速相对目前我军装备的1130近防炮那恐怖的10000发/分钟,是根本不够看的,但是就是这种高射炮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了轴心国14657架战机,平均打下一架飞机仅消耗弹药905发,可见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1951年~1953年,我国先后从苏联引进大量M1939型高射炮,装备了多达101个独立高射炮营。
我军高射炮兵在朝鲜战争中明确了“三不打”作战准则——即“对高空过航敌机不打,瞄不准不打,敌机不在火力范围内不打”,目标是“集中火力打一架”。
在影片中也是这样,志愿军通过点火的形式,将一架“海盗”战机引入设伏的高射炮火力范围内,最终使敌机处于俯冲状态,与高射炮形成对冲,张译则操作高射炮与敌机对决,最终击落美国“海盗”机!
抗美援朝战争后,看到了这种高射炮的作战有效性,于1954年开始按照苏联图纸仿制该炮,命名为55式37毫米高射炮,是我军第一批仿制的18种兵器之一,大量装备我步兵师、炮兵高炮团。
现在,55式高射炮已经退出了战斗序列,但却在气象部门过起了愉快的退休生活,主要用于防雹减灾工作,仅云南气象部门就拥有55式37毫米高射炮445门,堪比过去一个师的高射炮数量。
2、金刚川四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金刚川》分为士兵、对手、高炮班和桥四个单元叙事,而实际上贯穿始终的只有高炮班。有人对这样的“偏颇”甚是不满,其实从张译和吴京两大主演领衔的布局已侧漏,《金刚川》一役,洞穿敌我的就是二位所在的高炮班双连弹。
《金刚川》虽不足以成为战争片的经典,但也不至于像一部分捶胸顿足者笔下那般不济,它仅只是我们开启当代战争叙事探索长路上的一种尝试。而作为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命题项目,它的完成度还是相当高的,甚至超越此前大多数同类题材试验品,在类似命题里,可谓高效样板。
与四个单元对位的是四个视角,即过桥、炸桥、护桥和修桥。过桥的8连看似整个行军任务主角,其实是个报幕员的角色,先由8连不无猎奇地代入,旁观渡江任务中一场地对空的鏖战。接着切换美方空袭的视角强化和解构,告诉观众,8连视野里的满满压迫感的空袭和地空战鏖战是怎么展开的。接下来高炮班的部分,表面上是前两段时间线的重复,其实是进一步结构和细化,讲的是高炮班怎么和美机开杠的。第四部分说是桥,然而桥只是个舞台,唱曲的依旧是高炮班,奋勇牺牲和激昂护桥交织,人物情感和主题探索在这部分升华。四个单元的平行故事,四个视角的层层解构,最后汇流成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
影片吹响了新生代导演的集结号,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三位导演显然深谙“抓小放大”的叙事窍门,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死磕大开大合的正面战场,而是“由点及面”,抓住战争一隅的某个细节显微放大,集中火力用一个“1V1(也可以说2V2)”的地空战来带动整个金刚川的突围,进而再现我军不惧死且炸不烂的奋勇与顽强,进而引申崛起的中国坚毅且阻不断的前进步伐。
3、金刚川的高炮班是主角吗
影片回到原始而高效的叙事轨道,即人物塑造。在多兵种群像中重点打造了高炮班,在高炮班重点打造了张飞和关磊的师徒情,在师徒情的背后重点打造了张飞的大义和牺牲。影片并非刻意煽情,但也并非毫不煽情,许多人都是在张译突然回应吴京“要是爱我就给我十发炮弹(大意)”的时,突然泪奔的。张译饰演的张飞和吴京化身的关磊亦师徒亦战友亦兄弟,千言万语不溢于言表,较着劲地关切对方,互怼着爱着对方,牺牲着保全对方,最后取义成仁为对方复仇。
张译和吴京的化学效应,在去年的《攀登者》中初露端倪,那是钢与铁的碰撞。《金刚川》里,张译换了个打法,用他的“柔软”去“融化”吴京的钢硬,用性格互补色,勾勒“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战争风景线。对面师傅和旧领导,张译饰演的张飞收一度收敛着他的锋芒,在不冒犯或充分尊重的前提下,用略带谐趣的方式履行他作为新任长官的职责。可当他的师傅或说战友关磊置于危险境地以及壮烈牺牲时,他就像是变身的钢牙小鸡兵团,变得果决、无畏以及势不可挡。张飞和关磊的互补,代表着战场上直给的和隐蔽的两种蓄能,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人骨子里不可切割的的柔软和刚毅。
在张译的身上,再次印证了选对一位好演员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说是“莽撞人”,片中的张飞丝毫不莽撞,张译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不疾不徐,循序渐进。第一部分的亮相中,张飞对关磊貌似有示弱的一面,情绪里有新领导对旧领导害羞和尴尬。第二部分的发号施令,就像是徒手打在钢板上,无奈的情绪里裹着些许诙谐与幽默。第三部分的斗嘴和互怼里,满满都是师徒和战友情,一个突然提速的对话间奏,让无数看官沦陷。第四部分复仇的怒火激发,绵羊秒变斗兽,小鸡秒变战神,哪怕缺胳膊断腿,也要和敌人拼个玉石俱焚。人物由静到动,由软到刚,战斗值呈几何状增长,极富层次感。
提到张译在《金刚川》里的亮点,大多人离不开他高光时刻的“缺氧式”咆哮,其实那种情绪的爆发,对于张译来说没有任何难点。相比之下, 个人更喜欢他对几个过场戏的处理。以他几次穿梭于两个炮位的戏为例,同样的路线,同样的炮坑和玉米地,同样的中远景镜头,或疾或徐的节奏变化,辅以小动作,人物的心境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氛围,全在不露声色的肢体语言里。再以吹哨为例,几次或突然,或紧急,或悲伤,或几不成声的哨音,不是影片节奏的变速,就是情感的导入点,处理得非常带感。
如果有类如“年度十个难忘电影瞬间”的评选,我会投给玉米地里缺胳膊断腿的张飞拄着树枝努力转战另一个炮位的身影,那是240万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的缩影,是197652位烈士远去的背影,同时也是世世代代不屈不挠的中国人仗剑前行的背影。这个背影既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既是素描的也是雕像的,既是悲情的也是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