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秦赋》故事发生的年代,大秦赋的东周和西周是什么

在《大秦赋》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战国末期,而这一时期在后世历史上被称为是东周时期,自从平王东迁之后就可以算是东周了。但这个东周和西周是后世历史上对它的称呼,在当时是并没有的,但是剧情中却出现了东周国和西周国,这又是为什么呢?当时的东周和西周指的是什么,和后来说的东周和西周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大秦赋的东周和西周是什么

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灭西周,又有秦异人,即秦庄襄王攻灭东周。可是,《大秦赋》的故事背景不是战国末年吗?时间上隶属于东周。那秦国灭亡的“东周”和“西周”都是什么地方呢?

这里就得提一下当时的周王室是个什么状态了,它们可是忙得很。

简单来说,战国末期的周王室面对天下大势的变化,一面重新燃起了夺回“天下共主”的雄心,另一面却还在“闹分家”。

2、周天子的荒唐分封,形成了“三周”格局

周朝建立之初,大封诸侯,其实它自己也是一个国家,就叫做“周”。需要注意的是,周国和周朝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了。这个“周”和受其分封的各诸侯国之间是国与国的关系,细致一点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二者的交流用国书,合作要签订盟约,诸侯国有独立的完整主权,周也不能直接对其下达命令。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朝建立的才是大一统国家,先秦时期是有众多国家并存的。

只不过,各诸侯国尊崇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而最初阶段周国也最为强大。但是,分封诸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周天子需要不断地进行分封,除了朝代建立之初,在之后立下功勋的臣子也会得到分封。比如秦襄公就是因为帮助了周平王进行东迁,获封了岐、丰等地,才从周的附属国变成了新的诸侯国。

那么,这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从何而来呢?它们出自周天子的属地。因为各诸侯有完整主权,父传子,子传孙,周天子无法对他们的土地进行重新划分,所以只能分封自己的土地。那么这样一来可以想见,周国会越来越小,而土地早晚都会有被分完的一天。

这一年就是公元前425年,周考王将自己的弟弟分封到了河南,建立了周公国,至此周天子的土地已经全部分完了。周天子自己以及周国都寄居在周公国中。

周公国并不大,第一任国君就是周桓公,周桓公死后,继任的是周威公,他的儿子“根”发动了叛乱,并且得到了赵国和韩国的支持,建立了“东周公国”,之前的地区就被称为“西周公国”。

这两个“周公国”是兄弟国,在周赧王时期,也就是《大秦赋》中所提到的那个最后一任周天子,两国分治。这就形成了“三周”格局,即周天子所在的王畿地区、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

本来周赧王是居住在东周公国内的,这里也被称为“成周”。可是正好赶上秦武王在位,要来试鼎,这一年是公元前的307年。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影响太大,所以秦国先派了大将樗里疾去告知周赧王这件事情,可能是想获得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周赧王自然是拒绝了,于是樗里疾大怒,将周赧王赶出了王宫,强行将其从东周公国迁徙到了西周公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秦赋》中西周公和周赧王是在一起的原因。

后来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周赧王授意西周公领诸国联军合纵攻秦,在依阙会盟。伐秦失败,秦昭襄王大怒,派军队攻打西周公国,夺取了其封地三十六邑,包括王畿在内,全都纳入秦的版图,并且最终迁回了象征王权的“九鼎”。也就是这个时候,周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

而在秦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时期,东周公国又开始组织合纵伐秦,时任秦国丞相吕不韦亲率大军讨伐,东周公国也就此灭亡。所以,《大秦赋》中所攻伐的“东周”和“西周”,实际上是“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就是两个小诸侯国,不是朝代划分上的“东周”和“西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周公国”、“西周公国”以及周赧王这么弱小的势力,要屡屡招惹秦国这个庞然大物呢?

3、“三周”意图浑水摸鱼,四处煽风点火,最终玩火自焚

周天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权威的?这个无法考证,但至少在周幽王的时候,各诸侯还是愿意去救援他的,只不过出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把这点信任磨灭了。但从这里可以看到,周幽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下降得很厉害了,点了烽火诸侯竟然敢不来。

到了平王东迁之后,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周天子可以说是饱受屈辱。但是,战国末期的时候,“三周”以为机会来了。不像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互相结盟,秩序还是有一些的,没有完全崩坏。战国时代各国都开始“不讲武德”了,阴谋诡计百出,有机会就会灭国,所以大家危机意识特别强。

“三周”认为,周王室能在战乱四起的时候浑水摸鱼,攫取巨大的利益,图谋发展。所以,周天子等人开始玩起了“制衡”的游戏,四面逢源,煽风点火。比如,进入战国阶段,本来和平共处多年的秦楚两国逐渐交恶,发生了几次大战,甚至楚怀王都被秦昭襄王给扣下了。

公元前307年,秦国攻打宜阳,楚国前去救援。而楚国认为西周公国是支持秦国的,就想顺便将它也攻打一番。西周公国哪里是楚国的对手,于是派遣苏代前去游说,对楚人说,西周不支持秦国,说秦周是同一阵营的人都不怀好心。但是如果楚国真的攻打西周,那没办法,西周只能倒向秦国以求自保。

可是退一步讲,无论西周是否支持秦国,楚国都应该好好地与其交往,这也会引起秦国的猜忌,最终有利于西周倒向楚国。这一番话把楚国说动了,西周明显就是想吃两边的好处,堂堂正正的阳谋。

再比如,秦国想要从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借道,讨伐韩国。“三周”一方面派遣使者为韩国出谋划策,实际上却勒索土地;另一方面又对秦国谎称韩国主动赠予周公国土地,不敢不要,此举就是想要离间秦和周的关系,使得秦国不敢借道而过。总之就是好处全拿,坑害秦国和韩国双方。

但实际上,“三周”在最初是倾向于秦国的,因为秦国正受到六国的围攻。他们认为秦国处于弱势一方。而周王室想要制衡各方关系,就得帮助、支持弱小的一方自保,同时自己也不能下场作战,这样才能削弱双方实力,谋求自身发展。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很可笑的,各诸侯看热闹一样看着周王室表演,对它的那点小心思也都不太在意。直到周王室看清了形势,原来秦国已经强大到可以抗衡六国的时候了,就急了,连忙主动牵头,想要制衡秦国的发展。

先是周赧王和西周公一起谋划合纵攻秦,但是军资、兵士都不足,只能和六国结盟出兵,甚至军费还是向封邑的人借来的。这次合纵太失败了,各诸侯国没那么天真,知道这时候打不过秦国,所以来会盟的人非常少。秦昭襄王为了惩戒“三周”,派遣大军直扑西周公国,最终灭亡了这个国家,在周赧王死后迁回了九鼎。这一年是公元前256年,但东周在名义上还没有完全灭亡,因为“三周”还剩下了一个东周公国。

东周公国在西周公国灭亡之后,吸纳了其人口,短时间内有过一段和平的时间。但是,东周公国并没有认清形势,他们依然想着牵头去完成合纵攻秦。选取的时间就是秦孝文王大丧的时候。秦国连丧两王,先是秦昭襄王,再是秦孝文王,时刻提防其他诸侯国趁机攻秦,东周公国却撞了上来。于是秦庄襄王派军攻伐东周公国,彻底灭绝了周祀。至此,东周才真正地、彻底地灭亡了。

所以说,周王室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它在绝境中想要浑水摸鱼的想法或许是好的,但其实力还不能支持其四处煽风点火的行为。尤其是两次主动组织合纵伐秦的举措,一无实力,二无威望,这是真正的自取灭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周  东周词条  西周  西周词条  年代  年代词条  发生  发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