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儿子情愿待在楼下喂蚊子,也不愿意回家。」
亲友群里的一个亲戚一大早就哭诉。
早在前天她就抱怨,她家儿子这几天放学后都很晚才回家,打电话不接,一进门就把自己关进房里。
问他干什么去了,就臭着个脸,什么也不说。
「这就开始叛逆了吗?」
我们在群里七嘴八舌出主意,最后一致建议:跟踪一回,不就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了嘛。
昨晚她真的去跟踪了,发现孩子放学后,并没去玩,而是跑去小区角落里的一棵树下,坐着,发呆,一直待到快九点了才回家。
「小区里又闷又热,蚊子还多,他也愿意待着,不想回家。」亲戚很郁闷。
凌晨,她在群里告诉我们,孩子在她的一再追问下哭了,跟她说:「你们说的那些可怕的话,我想要好好想清楚。」
原来,前几日他们夫妻俩因工作不顺的原因,心情很差,总是吵架。
她承认,吵到酣畅淋漓处,两人都忍不住说了些狠话:
「你是不是有病」
「怎么跟了你这么个窝囊废」
「跟你过真是没劲,还不如一个人」
「你怎么不去死」
「你滚还是我滚」
……
说的都是气头上的话,但对孩子而言,句句都是炸响在心底久久不能平静的惊雷。
我们时常为了一点小事争吵,忘了好好说话,控制不住地互相指责、威胁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大过嘴瘾又伤了感情的同时,却没想到,这样的口不择言,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
而长期目睹父母不好好说话、使用语言暴力的孩子,担忧父母关系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巨大创伤。
02
有网友说,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和另一半好好说话了,一张口就想吵架。
确实,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常直言不讳,甚至恶语相向,好好说话似乎成了一件难事。
而夫妻间不好好说话,受伤更多的其实是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问:父母吵架你怎么办?
题主说十多年了,父母之间就从来没有好好说过话。
爸爸回家晚了,妈妈骂:「又死哪儿去了?」
爸爸回:「我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你管得着吗!」
炒菜放多了盐,爸爸指责:「要死啊,想要咸死我是不是,盐不要钱是不是?」
妈妈不服,说:「下次小心点不就行了,你发什么邪火!」
鞋子洗晚了,爸爸嚷嚷:「炒菜往死里放盐,鞋子忘记洗,你说你到底能做什么?」
妈妈怼回去:「有病吧你,好好说话不会啊,别小题大做!」
一场场争吵就此拉开……
而这些一句比一句难听的对话,从来都不避讳孩子。
她告诉妈妈,每次看着他们那样自己都不想活了,想逃跑,想躲起来。
可妈妈从来没有把她的话当回事。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她本人也变得沉默、胆小,特别怕与人交流,更怕和别人发生争执。
其实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话从她父母嘴里说出来,句句都成了比刀子还伤人的语言暴力,令孩子感到恐惧、不安。
即便之后父母和好如初,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仍然存在,因为孩子亲眼目睹了最亲的两个人,用语言暴力伤害对方。
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听见吼叫、怒骂声时,他们的压力激素就会飙升。
长期处于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持续焦虑、压抑,有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敏感、胆小、不信任他人,有的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
无论哪种情况,都令人心痛。
初中时有个同学,曾偷偷跟我说,每次看到父母吵架,用恶毒语言互骂时,她就忍不住要掐自己咬自己,甚至还有其它一些极端的想法。
调查发现,父母经常争吵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
与离婚相比,目睹父母间的语言暴力,孩子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03
相比用激烈言辞攻击对方的语言暴力,父母之间态度冷漠、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的冷暴力,对孩子的杀伤力同样巨大。
《少年说》中,一个叫王赠禄的男孩喊出心中烦恼:我的爸爸和妈妈,冷战了。
他特意记录一天中他们说了几句话,结果心酸地发现:他们每天只说不超过五句话,每句话不超过五秒钟。
他说冷战对他的影响很大,感觉自己在中间特别像一个夹心饼干。
他希望他最爱的两个人能和平相处,好好说话。他哭着对台下的父母喊道:
「能不能不要再冷战了,这样我好伤心。」
他爸妈在台下看着,起初还笑意盈盈,听到儿子喊话的内容后,笑容渐渐消失,爸爸一脸凝重,妈妈更是抹起了眼泪。
他们没想到,夫妻之间轻易实施的冷暴力,竟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心理学家刘吉吉通过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两千多个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70%以上的家庭有过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冷暴力的存在,精神上虐待另一半的同时,更像一把无形的刀子,刺伤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像仇人一样漠视对方,家里气氛压抑,孩子会因此感到恐惧,会为父母关系担忧。有些孩子甚至会大哭大闹,以此来吸引爸妈的注意。
毕淑敏在《家问》中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04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写道:
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才能避免争执。
悬疑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里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
父亲为人随和、生性懒散、乐于享受,而母亲性格却截然相反,是个生性抑郁的人。
就是这样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给了阿加莎一个幸福的家庭。原因就在于,哪怕意见相左,他们都是和平沟通,几乎不会争吵。
父亲曾评价母亲缺乏幽默感,对于这项罪名,母亲并不生气,以委婉的语气回答:
「这只是因为我觉得你的那些故事很乏味,佛雷德。」她温和又诙谐的反击反倒逗得父亲放声大笑。
母亲擅自买下托基的房子,本来想在美国定居的父亲有些郁闷,却并没有发脾气,更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和母亲平静地沟通:
「为什么要那样做?」
「因为我喜欢那栋房子。」
得知原因后,他尊重妻子的选择,自己更是很快喜欢上了托基,喜欢上了那栋房子。
父母的恩爱,让阿加莎感到自豪:他们完成了一项罕见的成就——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
她也在自传中感叹:我的童年幸福快乐,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刘墉曾说,好话坏话只在一念之间,试着坏话好说,狠话柔说,重话轻说,急话慢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朋友华子大概是深谙此理,要不然,怎么会那么会说话,把老婆哄得开开心心的,两人十几年恩爱如一日。
老婆说:你怎么连土豆丝都切不好啊!
朋友答:切土豆我不会,我会疼你爱你呀。
老婆说:让你买的酱油呢,又忘啦?
朋友笑: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去买呀。
老婆说:怎么还不拖地,又偷懒啊?
朋友回:怕你滑倒,等你出门了我再拖呀。
语言是有魔力的,几个字串联成一句话,能给人带去严冬般的寒冷,也能带去春天般的温暖。
他好好说话,让老婆数十年如一日感受到爱的同时,他们的儿子常年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情商极高,人缘也好,几乎没和同学红过脸。
每次去他们家时,都特别热闹,因为总有很多同学来找他儿子玩儿——连孩子们都喜欢他们家的氛围。
好好说话的父母,给孩子正面影响的同时,孩子也从父母关系里感受到了幸福、爱和满满的安全感。
认真倾听,换位思考,保持冷静,温和淡定,然后,好好说话吧。
这是你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家风。
更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开始。
作者:大米儿,4岁吃货小猴子的吃货妈妈,关注家庭、育儿成长话题,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凯叔讲故事(kaishujiangg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