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郑国,是中原的门户之国,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新郑一带。国君郑庄公传郑昭公、郑厉公、郑文公、郑穆公、郑灵公。
公元前605年,郑灵公继承了郑国的君主之位。楚庄王表示庆祝,恭贺他成为郑国新君,就送给了他一个大鼋。
鼋,是一种外形像龟的动物,但不是龟,也不是甲鱼,通常把它理解为一种“大鳖”也没错。这只大鳖是从汉江里打捞起来的,足有两百多斤重,是个很稀有罕见的好东西。
再说郑国的两位大臣,一个是正卿公子归生,一个是亚卿公子宋,都是郑国贵族。他们两个相约好了,早早起床,准备入朝拜见新上任的国君。
忽然,公子宋的食指,翕翕自动了起来,抖个不停。
哪个是食指?人的五指中,第一指是拇指,第三指是中指,第四指是无名指,第五指是小指。惟有第二指,大凡取食都要用着他,所以就叫食指。
春秋人吃饭,用五种工具:用叉子按住肉;用刀子切割;用勺子舀汤;用筷子夹菜;用手抓饭。比西餐还复杂。公子宋的手因为抓出了经验,有了特异功能,只要将有美食出现时,就会“食指大动”。
于是,公子宋对公子归生说:“我这食指一动,就必能尝到美食异味,以前吃石花鱼、吃天鹅肉、吃合欢橘,食指都会提前预报,没有不灵验的,不知道今天会吃到什么好东西呀!”
二人入朝时,只见一个屠夫匆匆走过,因而叫住问道,你走那么急干嘛?屠夫说,去杀一个两百斤的大鳖,主公今天中午要大宴群臣,请诸大夫们都来尝尝鲜。
公子归生往前一看,果然只见堂柱上绑着一只大鼋,准备宰割了烹煮。公子宋高兴的用手指着说:“美味原来就在这里!我的食指又岂会虚动?”
二人不觉相视而笑。等到面见君王的时候,余笑依然还挂在脸上。
郑灵公问道:“二位爱卿,你们在笑什么呀?寡人看你们一直笑个不停。”
公子归生就把公子宋食指大动的事说了一遍,他的食指只要一抖动,就会吃到美食,真是灵验呀,所以在笑这。
郑灵公今天算是学到了一个刚刚才诞生出来的新成语:“食指大动”。牢牢记在了心里。
到了中午的时候,郑灵公主持国宴,与郑国的诸位大臣们欢聚一堂,品尝美味。
大小官员都来了,大家各个坐定。此时巨鼋已经煮熟,用一个大鼎扛了上来。公子宋乐的搓着两个手说:“哈哈,又有好吃的了,我说的没错吧。”
当时吃饭,比现在的人讲卫生,把食物分了以后,一人一份,各人吃各人的,就跟吃西餐一样。
仆人用一个大勺子为大家分配鳖羹,一人一勺肉一勺汤。
偏偏,当分到公子宋的面前时,老鳖的肉和汤,就恰好刚刚分完了。
公子宋大为诧异,眼看着就要尝到美食了,却没有肉了,也没有汤了,吃不到了。怎么回事啊?
这时,郑灵公却在一边呵呵大笑了起来:“还是没有吃到嘛!哈哈!你说,究竟是你的手指灵?还是我比你更灵啊?哈哈,哈哈哈!现在你知道寡人我为什么叫郑灵公了吧。哈哈~!”
郑灵公居然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故意使坏,叫仆人不分肉给他吃,看你的手指还灵不灵。
公子宋当众出了丑,百官都有肉吃,就是不给他吃。羞愧不已,转而愤恨,真是奇耻大辱啊!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腾的站了起来,大步径直走到郑灵公的面前,伸出手来,用指头在郑灵公吃的鼎里一捞,取鼋肉一块,啖之,吃到肚子里去了。
吃了之后,很淡定的舔着手指上的汤汁,恨恨说道:“鼋肉,我刚才已经尝过了!谁说不灵了?我的食指,从来还没有不灵验的!”
说完,转身就走,一个人离席而去,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一天,公子宋又为我们创造出了第二个成语:“染指”。染指这个词就是从他这里出来的,“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被记录在《左传·宣公四年》。#p#分页标题#e#
郑灵公大怒,敢在我的碗里染指!当时恨恨不已,就想杀了他。这一餐饭,吃着吃着就吃出了鬼,君臣大伙都不欢而散了。
第二天,公子归生要公子宋去向国君道歉。公子宋说,是他不对,我有什么错?归生说,虽然他不对,但君臣之间,还是该你先道歉。
于是,公子宋来向郑灵公道歉,全无害怕的意思,话也说的不怎么好听。倒是归生心上不安,帮着圆场说:“他已经吓糊涂了,战战兢兢,词不达意,望主公宽恕他吧!”
郑灵公说:“是寡人我怕得罪了他呀,他哪里又会惧怕我呢?”说完,袖子一甩,拍着衣服走了。
这样,君臣关系越来越紧张。郑灵公计划杀掉公子宋,但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被公子宋抢先一步,把他给暗杀了。
郑灵公死后,就由他的弟弟公子坚即位,这就是郑襄公。
公子宋暗杀郑灵公这件事,归生是知道的,但他却不敢说。后来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就说是归生杀死了国君,这样写道:“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反而不说公子宋了。
为什么这样呢?在孔子看来,郑灵公是无道昏君,公子归生是有罪之臣,而公子宋则根本不值一提。
孔子他老人家要告诫后世的官员们,一个人的职位越高,他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归生不想杀他的国君,这是仁,但却没有武力讨伐在他之下的公子宋,仁而不武,那就达不到仁道,无能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