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揭秘二战在亚洲和欧洲的策源地如何形成

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的上台,使两个国家逐渐进入侵略扩张的轨道,并最终成为二战在亚洲和欧洲的策源地。面对不断挑战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出于本国利益,一味姑息、纵容,实质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洲 侵略扩张 日本逐步法西斯

  日本法西斯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北一辉与大川周明,他们主张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亚洲的霸主。一战后,二人成立法西斯组织——犹存社,鼓吹建立天皇制法西斯“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法西斯的推动下,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先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全境,进而征服亚洲和世界的争霸称霸、侵略扩张总纲领。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日本,造成大批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势力迅速壮大。日本军队内部出现了“一夕会”“樱会”等100多个法西斯团体,得到了军部上层的支持,标志着日本军部的法西斯化。在军部支持下,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的成功使军部控制了内阁,夺取了政权,挟持内阁实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法西斯分子的推动下,日本内阁推行战争政策,发展军事工业,使从中获得巨额利润的日本财阀转而全力支持法西斯。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制订的《国策基准》,不仅将侵华战争,而且将北进对苏联战争和南进对美国战争都列入了国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实施侵略扩张的国策,通过侵略建立了东亚唯一的殖民帝国。可以说,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侵略扩张史,由此造成了军部在日本政治中的主宰地位。为此,日本军部的法西斯化就意味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胃口扩大 走向全面侵华战争

  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后,日本法西斯趁机煽动对外战争,企图通过武力夺取中国东北,以摆脱危机。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订《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了武力攻占中国东北的方针。同月,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等人制定了在沈阳柳条湖爆破铁路、进攻沈阳进而占领东北的计划。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预定计划在柳条湖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中国军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2月,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也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的第一枪。#p#分页标题#e#

  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日本开始向华北扩张。1933年3月上旬,日军攻占热河全境并向长城一线推进,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打开了北平、天津和华北地区的北方屏障。日本利用这一有利的战略态势,迫使中国政府签订协定,令中国中央军退出热河省,然后趁机策动华北地区自治,企图不战而夺取华北。在遭到中方抵制失败后,1936年8月11日,日本内阁在《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中提出全面掠取华北战略资源的计划,9月向中方提出开发华北资源的要求,遭到中方拒绝,于是决定武力夺取华北和全中国。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将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法西斯的胃口是很大的。日本的不断侵略扩张表明,占领中国东北仅仅是其对外侵略的开端,其狼子野心是先攻占中国,再北攻苏联,南攻美英法,占领亚太地区,成为亚太霸主。遗憾的是,西方大国始终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滥施绥靖 美英最终引火烧身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重要目的是打破一战后国际秩序,矛头最终不可避免地指向英国和美国。早在1923年,日本制定的国防方针便把美国列为第一假想敌国,并制定了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取美国海军基地菲律宾和关岛的作战计划。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初期,英美对日本侵略野心没有足够的认识,采取了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将日本侵略行径诉诸国际联盟。国联做出让日本限期撤兵的决议,但没有对日本采取任何有效的制裁措施。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坚决反对制裁日本,认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行动是为了“恢复秩序”。1932年1月7日,美国照会日本,提出对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不承认原则”,但其关注重点是保护“门户开放”和列强在华权益,并没有明确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32年4月,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到沈阳等地调查,在10月发布的报告书中虽然指出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预谋的结果,“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权,但对日本关于“满洲为日本之生命线”的观点表示同情,并认为不必恢复中国东北的原状。这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在中国扩大侵略战火的野心。#p#分页标题#e#

  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英国财政大臣张伯伦却认为没有必要限制日本对中国华北的“贸易扩张”,希望用改善英、日关系的办法来防止日本对英国在华利益的损害。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不准备鼓励对日本实行制裁。英美的态度更使日本有恃无恐。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宣称日本对东亚负有“特殊责任”。尽管英美认识到这是日本“独霸中国乃至远东”野心的表露,并表示了不满,但采取的立场是尽量减少与日本的摩擦。美国国务卿赫尔还安抚日本,希望美日之间“以十分友好和互相谅解的方式共同工作”,美国将“走一半的路去迎合日本政府”。1932年到1936年,美国对日本出口的战略物资和原料占美国总出口的1/3;1936年至1937年,美国对日本输出的石油和废钢铁增加了1倍,对中国却无任何实质性支持。

  绥靖政策是日本走向侵略战争的加速器,也是日本成为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外部推动因素。亚洲战争策源地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策源地,也是太平洋战争的策源地。美、英的绥靖政策,最终将战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欧洲 要大炮不要黄油 纳粹将德国纳入战争轨道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遭受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在此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希特勒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周密的组织工作迅速崛起,于1932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纳粹党是以种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扩张主义和反对革命为宗旨的极端反动的政党,其最终目标是颠覆一战后国际秩序,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建立统治世界的德意志帝国。在经济危机中,纳粹党大肆鼓吹“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恢复德意志帝国昔日的辉煌”和德意志种族优越论等,并争取到德国封建容克军国主义势力、大资本家及垄断财团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格的军事限制,规定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不得拥有海军,不得组织空军。因此,对希特勒来说,突破凡尔赛和约是构建战争体制的关键一环。在提出与英法享受同等军备待遇遭拒绝后,德国于1933年10月14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后又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内将德国陆军扩充到30万人,海军扩充1倍。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建立现代化空军,公然推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队的限制。6月18日,希特勒与英方签订《海军条约》,德国从此基本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p#分页标题#e#

  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通过制定计划、政策法规,设立机构,将德国经济全面强制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实行扩充军备的计划,提出德国军队和经济应在4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在纳粹“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1933到1939年,德国军需工业增长了11倍。从1936年到1939年,德国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军火总产量的两倍多。德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发动大战的总体战体制。

  公然建侵略集团 德意日轴心助推世界大战

  希特勒上台后,为适应国内全面扩军备战的需要,把组织国际侵略集团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具有称霸地中海野心的意大利是德国争取的首要对象。

  1933年初,希特勒明确提出德国、意大利、日本是“能够对抗世界威胁的力量”。同年7月,英、法、德、意在罗马签署《四国公约》,这是德意相互勾结的一次尝试。

  1934年6月,希特勒与墨索里尼首次会晤。1936年9月25日,希特勒利用意大利因为入侵埃塞俄比亚陷于国际孤立的局面,通过一系列拉拢行动,推动德意联盟的建立。侵略目的的一致性使德国赢得了意大利的信任。1936年7月,意大利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为,其后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10月24日,希特勒对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说,德、意要确有把握击败英国,夺得世界霸权,就必须建立一个大同盟。25日,德、意签订《德意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墨索里尼几天后发表演说,称该协定是欧洲历史的“新时代”。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1939年1月1日,德、意将该协定发展为军事同盟。22日,德、意缔结《德意同盟友好条约》,建立政治军事同盟,为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初始基础,加强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构成。

  法西斯发动二战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到的,而是由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集团共同进行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形成是二战爆发的重要条件,预示着世界大战的临近。

  墨迹未干即被毁 慕尼黑协定难换“体面和平”#p#分页标题#e#

  德、意法西斯是通过局部战争一步步迈向全面战争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6年3月,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这是其突破凡尔赛体系的关键一步。当时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法国居然麻木不仁,无任何反应,这无疑让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对意大利入侵埃塞,英、法、美也采取了名曰“中立”、实为纵容的绥靖政策。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迅疾支持佛朗哥叛军,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美仍袖手旁观。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叫嚣要向东方夺取生存空间,“第一步是合并奥地利和摧毁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对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根据凡尔赛和约,向英、法、意发出求援呼吁,而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回应则是支持德奥合并。3月12日,德国进兵奥地利,两天后,希特勒宣布奥地利为德国的一个邦,为德国实施东扩准备大战获取了第一个战略据点。

  1938年5月19日,德国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并陈重兵于两国边境。9月15日,曾称通过“小心谨慎的外交活动”可以防止战争的张伯伦飞往德国,向希特勒许诺尽力劝说法、捷割让苏台德。其后英、法同意将苏台德地区中德意志人占50%以上的地区割让给德国。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向希特勒告知该方案,但希特勒却提高要价,随后宣布德国三军动员令。张伯伦惊恐万状,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说:“我们总不能仅仅为了它的缘故就不顾一切地把整个大英帝国拖入一场战争。”9月30日,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等边境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会后才被带到会议大厅阅读协定文本,英、法不等捷方答复,即宣布该计划已被捷政府接受。

  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并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张伯伦回到英国得意洋洋地吹嘘:“我带回来了体面的和平,一代人的和平。”可事实却是,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1939年3月16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德军占领。至此,法西斯德国与英、法大战的条件已经具备,德、意成为了欧洲战争策源地,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不可避免。#p#分页标题#e#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策源地  策源地词条  欧洲  欧洲词条  亚洲  亚洲词条  二战  二战词条  揭秘  揭秘词条  
野史

 宋体字是秦桧创立的?

中国的书法字体大多都以其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像楷书中有欧(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惟有宋体字是以朝代命名的。宋体字的创始人据传是宋朝的秦桧。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