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何刘邦要将萧何下狱治罪?

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刘邦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了这道奏章,恨萧何是想借此事来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将萧何抓起来,刘邦会不会就此杀了萧何萧何怎么死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资料图)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他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他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于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推举沛公,首倡起义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他们一边观察形势,一边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曹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于是,几人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企图扣押萧何

原来沛县县令后悔了,他不甘为人后,更不愿甘居泗水亭长刘邦之下。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便下令关闭沛县城门,与心腹策划诛杀萧何、曹参。沛县县令的举动,早有人报知了萧何和曹参。他们趁夜翻越城墙逃出,告知刘邦不得进城。萧何刘邦的名义写了一封告谕沛县子弟的书信,抄在绢帛上,裹在箭杆上,射入城中。告谕说:“天下苦秦久矣。今沛县父老虽为沛令守城,然诸侯并起,势必屠沛。为诸父老计,不若共诛沛令,改择子弟可立者以应诸侯,则家室可以保全!不然,父子俱屠无幸也。”

沛县守城军民看了告谕,心一下子聚到了一起。他们早就听到过许多关于刘邦神异的传说。特别是萧何、曹参都在刘邦军中。跟着萧何走,绝没有错。于是守城军民一声呐喊,攻入沛县县令府署,取了沛县县令的人头,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萧何、曹参等入城。

 

刘邦召集人们开会,讨论今后将如何发展。萧何对众人说:“狗官已被杀,这沛城不能一日无主。刘公有才有德,可为沛令。不知众父老意下如何?”

刘邦推让萧何,也有人提到曹参。萧何、曹参都是文吏。在这多事之秋,要血战沙场,还是习武的刘邦最合适。萧何、曹参等还多一层考虑。万一事不成,首领人物要被诛灭九族。刘邦本来就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野心,但在萧何、曹参等人面前,他还要故做一番谦虚的表态赢得人心。萧何早就打定主意,辅佐刘邦,自居幕僚之位,于是坚推刘邦刘邦再三谦让。由于萧何的坚持,没有人敢出来应承。刘邦这才就位为沛县县令。楚人称令为公,于是史称刘邦为沛公。

刘邦在沛县被拥为首领揭竿起义后,宣布萧何为丞督事。丞,即县丞,为县令副手;督事,指萧何为丞,总理众事。从这一天起,他们人物身份与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邦虽称沛公,而为君主;萧何名为县丞,实为丞相;其他人员都是刘邦的臣属。从此,萧何就定位在总理众事的丞相之位上。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后,便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色,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萧何知道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这些档案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都能了若指掌。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制胜,萧何功不可没。

开发巴蜀,镇抚关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线,这是萧何在楚汉战争中所立的最大功绩。巴蜀之地幅员广阔,数十倍于汉中之地,而且资源丰富。其农业以生产稻米、黄米、小米为主。因此秦并巴蜀之后,得益其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到了战国后期,巴蜀已经成为秦对外扩张的物资基地。

巴蜀如此富饶和重要,又与汉中连成一体。从刘邦被封为汉王时起,萧何胸中就已有了开发巴蜀的打算。就当时整体经济而言,巴蜀路远艰险,虽然有秦国上百年的开发,但仍然落后于汉中地区。萧何留守汉中,高瞻远瞩地大力开发巴蜀。

萧何在汉中为支援前线付出了大量心血,其征发万船之米谈何容易,还有大量精锐的兵源补充,而且仅限于汉中、巴蜀之地。

由于萧何在后方做了大量工作,才完成了“还定三秦”的战略转移,使刘邦在关中站稳脚跟,开辟了除巴蜀以外的新的根据地,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汉军所取得的成果,若没有萧何在后方做后勤保障,提供足够的军粮及补充兵源,汉军纵有韩信指挥,也难以迅速占据三秦大地。

萧何抚汉中,不单单是从百姓手中征集粮食,重要的是萧何带领人民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向大地要粮食,以此富国强兵支援战争。例如著名的山河堰水利工程就是萧何修筑的。这些也都是萧何为国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主管和操纵西汉国家机器

刘邦平定三秦,率军东出函谷关以后,萧何就由汉中转为镇抚关中,兼抚巴蜀汉中。在镇抚关中期间,萧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足食足兵”,为灭楚做后勤保障。关中之地在秦代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西安半坡为标志的文化遗址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后经周人的辛勤开发,已经居全国之首。#p#分页标题#e#

刘邦占领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项羽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非常生气,不禁对手下大将说:“项羽也太无礼了!竟敢背叛约定排挤我!我一定要和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之意气,说:“您在汉中称王,即使条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是白白送死呢?”

萧何回答说:“您现在的实力不如项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会失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您为汉王。蜀地虽然偏僻,总还可以求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护百姓,招贤纳士,机会一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只图眼前泄愤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初醒,连连称是。于是刘邦萧何为丞相,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从此很多人都投到刘邦旗下,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

在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充分利用得到的秦代档案制定汉官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于起义军中。萧何已将汉王刘邦视为一代皇帝,并以刘邦为中心,把臣属的阶级称谓用秦官的形式加以明确,并分辨其尊卑高下,用制度形式分工于人,令众人各司其职,为汉王效劳。

社稷是为国家之象征。刘邦废秦社稷立汉社稷,就是表示立汉为国,与秦有别。社稷、宗庙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生政权的开始。建社稷,立宗庙,毫无疑问是丞相之职,当出自萧何的主意。这充分显示了萧何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大政治家。社稷与宗庙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已开始正常运作。而主管和操纵这部机器的,不是别人,正是萧何

建都关中,经营长安,是萧何在汉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业绩。它起到了稳定汉政权的重大作用。随着政权的稳固,萧何转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无为而治的全面建设汉王朝的工作之中,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一页。

汉朝建立之初,社会全面凋敝。面对建国后出现的新情况,萧何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为民请田,以度困难。萧何为民请田,遭到刘邦的非难,被捕入狱,引起朝中大多数人的不满。几天后,王卫尉询问刘邦萧何犯了什么罪而系之刑具收入狱中。刘邦无言以对,遂释放了萧何

萧何以秦为鉴,采取了一系列减轻赋税、让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就田租而言,什五税一,比起秦时的什一之税有所减轻,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无疑大有好处;限定官吏的俸禄及费用开支等,为规范国家财政、杜绝浪费虚开,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商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p#分页标题#e#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众说不一。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最多?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都无言可答。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陛下有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有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他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

求自保,不惜自污名节

汉高祖剪平异姓王后,对萧何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士兵做相国的护卫。很多人都来祝贺,萧何自己也非常高兴。#p#分页标题#e#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召平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侯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

 

有一次,他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原因。门客说:“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帝之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帝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盘剥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萧何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表面上让萧何自己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

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刘邦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了这道奏章,恨萧何是想借此事来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将萧何抓起来。#p#分页标题#e#

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刘邦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

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了这道奏章,恨萧何是想借此事来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将萧何抓起来。满朝文武都怕连累自己,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王卫尉平日敬仰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说:“不要提他!提起他我就生气。当年李斯当秦朝丞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讨好百姓,自己得个好名声,不知道把我看成什么样的君主了。所以我才要把他关起来。”

王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为民请命,这是相国应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是收了商人的贿赂呢?当初您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英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由萧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得关中,不过举手投足之劳。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尚且不图,难道今天会贪图商人的一点贿赂吗?何况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秦皇听不见臣下对自己过失的批评,才一意孤行。李斯即使能承担过错,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这样怀疑相国,一定是没有仔细考虑吧!”刘邦听了,心里虽不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所以当天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了萧何

萧何已是花甲之人,对刘邦素来谨慎恭敬;因为全身戴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他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来上殿谢恩。刘邦萧何这个样子,也觉得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正为民终于还是承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旧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寡言了。

刘邦晚年时,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做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定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做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他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积劳成疾,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胸怀大度。#p#分页标题#e#

深受刘邦器重的萧何无论在军事政治上,还是在法律制度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协助刘邦统一中国。萧何的用人之道对刘邦实现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萧何几次推荐韩信,却没有被刘邦重用。韩信离开后,萧何将他追回,又向刘邦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在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与萧何竭力推荐韩信是分不开的。萧何在关中时,勤于治民理政,努力支援前方。萧何为了汉的统一,积极支持刘邦征讨、诛灭王侯的谋逆反叛活动。萧何为宰相,在政治、经济、人事、法制上,有不少约束、规矩与制度。而后来,曹参为相时也照旧依行。所谓“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萧何所定的约束,对于国家安定、人民乐业作用极大,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不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岳卫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何刘邦要将萧何下狱治罪?  萧何  萧何词条  治罪  治罪词条  下狱  下狱词条  刘邦  刘邦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